1概念:
现代医学所说的“面神经麻痹”,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面瘫”“口眼歪斜”系由风寒外犯,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局部所致,临床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患侧眼目不能自闭,眼裂增宽,双目羞明,见光流泪,面部麻木疼痛,抽搐抖动,口不能随其意,进食时食物常留滞于患侧腮内,吐涎则食物随气呼出,饮水外流,不能自制,有轻度头晕现象,少有浮肿寒热症状,如无中风之中脏腑之证,则苔脉基本正常,该病多发于发热恶寒之后,牙龈发炎之际,外伤之后,体虚之时,风寒之邪趁虚而入侵犯面部肌肉经络,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2方药的发展应用:
清末,先高祖润之先生应用《杨氏家藏方》“牵正散”加味糊丸黄酒送服治疗“口眼歪斜”一证,取名“牵正丸”,基本方:天麻、天南星、僵蚕、白附子、全蝎、甘草,根据临床辨证加味,疗程较长,疗效欠佳,大多逾月渐愈者,先曾祖锡纯先生细究该方,认为此方本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歪斜之常用方,然该方药性辛燥,偏于祛风化痰,舒经活络,多用于风痰阻络证,而该证缘由风寒外犯,头面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治必祛风散寒,驱邪外出,润养肌肤,方可缩短疗程,遂于方中再伍入麻黄表散之,伍入珍珠粉以濡养之,并嘱改黄酒送服为大葱3~5棵煎汤送服,临床疗效有较大提高,疗程明显缩短,然仍无竿影之妙。民国早年,先祖父谓溪先生,在针灸治疗配用麝香的启发下,将方中伍入麝香少许(视患者病情轻重,禀赋厚薄决定用量),以开窍醒神,活血散结,对临床大部份口眼歪斜患者可建竿影之妙,后又面临三个问题。
首先发现有部分患者,口眼歪斜合并有半身肢体麻木等脑中风症状,疗效尚不理想。在学习了西医的“脑梗死”“脑出血”理论后逐渐认识到,这一部分疗效不好的口眼歪斜患者大多由轻度“脑梗死”“脑出血”引起,近年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一部分口眼歪斜患者,得以明确诊断为轻度“脑梗死”“脑出血”,思之再三,乃有所得。
3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入选病例服药两付(4-8粒),有效率100%,治愈率80%。
5典型病例:
笔者家传加味牵正散坚丸,方中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麻黄发散风寒,珍珠粉滋润肌肤经络,四物养阴,四君益气,诸药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防止复发,并改黄酒送服为大葱煎水送服,以助发散风寒,舒经活血化痰。本方扶正祛邪并举,标本兼治,突破了“口眼歪斜”由风寒外感所致,与正气无干的固有思维,处方立意新颖,临床疗效突出。
附:
以下摘自:《河北中医》1980年第2期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