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指无外界相应声源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有声音的主观感觉。耳鸣常常是早期听力损伤的暗示或先兆,多伴有耳聋或可能发展成为耳聋。耳鸣的早期治疗、预防尤为重要。中医药在治疗耳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熊大经教授为全国著名的中医耳鼻喉专家,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耳鸣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长期以来,许多医家基于耳与肾的密切关系,多从补肾治疗,然疗效欠佳。导师熊大经教授认为,耳鸣疗效欠佳的原因在于未能明确耳鸣的病机,没有形成以根本病机为指导的辨证论治体系。导师勤求古训,并结合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提出:耳鸣的根本病机是“太阳....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见《素问•脉解篇》。
这是立足于天地阴阳变化的高度,以阴阳的盛衰变化、升降出人来讨论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的。从经络层次上看,太阳经的支脉,从巅至耳上角,阳邪随经上盛而发作耳鸣;从阴阳层次上看,人体的气机随外界阳气的生发而生,病则阳气壅盛于上窍而发作耳鸣,诚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日:“正月阳气令万物踊跃鸣上,故生病气上冲耳鸣也”。各种内外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调,阳气相对亢盛,踊跃而上,躁扰耳窍,耳窍失去其清静宁和之性而发生耳鸣。
2辨证论治:
导师基于上述对耳鸣病机的认识,认为临床凡遇耳鸣者,应紧扣这一根本病机,以阴阳为纲,然后具体审察,分析其具体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①风邪外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清扬,侵犯人体时最易侵犯上部器官。外邪侵袭,首先犯肺,风邪上受,肺气宣降失常,风引阳气壅塞于上,则耳闭为病,不通鸣生。症见耳鸣如风,耳中憋气,有阻塞、胀闭感,听力稍有下降而鸣声增强;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咽痒疼痛、耳内痒痛等症状,苔薄脉浮。
局部检查可见外耳道充血、鼓膜轻度潮红及内陷等。治以疏风散邪、通窍开闭为主,佐以潜降少阳经气、清解肺胃之法。因风邪所袭之经络在太阳、少阳,病势传变涉及太阴、阳明。药用芥穗、防风、柴胡、葛根、石菖蒲、刺蒺藜等加减治疗。若咽部充血明显的,可酌加桔梗、牛蒡子利咽消肿;外耳道充血明显的,可加蒲公英、夏枯草泻火散结。
②痰火上扰:痰邪为患,随气窜扰,无处不到,火性炎上,痰随火升,上于耳窍。火热炽盛,以肝、胆经火热最为多见,也可见于心、小肠经热甚,在临证运用上当有所侧重。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毒蕴结,循经上盛而扰动耳窍组织脉络而发耳鸣。《杂病源流犀烛》日:“有怒气厥逆,气壅于.上而聋者,有气实而鸣者,有气闭而忽聋者,有肝胆火盛,耳内蝉鸣,渐至于聋者。”足少阳经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胆,肝气失于疏泄,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而致耳鸣。症见耳鸣如潮,甚则呼呼作响,每因盛夏炎热、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常发作加重;伴性情急躁、头晕胀痛、口苦、胸闷痰多、痰黄黏稠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局部检查可见鼓膜增厚。涤痰降火为其基本治法。药用柴胡、法半夏、浙贝母、石菖蒲、胆南星、瓜蒌、钩藤等加减治疗。
患者,女,65岁。初诊于2006年3月15日。患者因右侧耳中鸣响,持续不息3年余前来就诊,伴头晕、健忘、失眠多梦、腰酸.舌淡苔少,脉弱,尺脉尤甚。局部检查见外耳道通畅,鼓膜无明显异常。辨证属肾精亏虚,耳窍失养。治以填精补肾,聪耳通窍。处方:熟地黄20g,山茱萸20g,怀山药30g,枸杞子20g,丹参20g,红花10g,天麻20g,牛膝30g,白芍30g,黄芪30g,酸枣仁20g。6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于2006年3月22日。患者服药后感耳鸣有所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怕冷。舌淡苔白,脉弱。余无特殊不适。上方去丹参、红花、白芍、酸枣仁,加泡参30g,桔梗10g,全蝎5g,巴戟天20g,当归10g。继服6剂。
三诊于2006年3月29日。患者诉耳鸣明显减轻,余无不适。处方:熟地黄20g,山茱萸20g,怀山药30g,枸杞子20g,丹参20g,天麻20g,牛膝30g,白芍30g,黄芪30g,泡参30g。补肾益气。连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
4结语:
耳鸣的发生率较高,听力障碍者耳鸣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耳鸣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许多全身和耳部的疾病均可引起耳鸣。由于耳鸣的确切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治疗,上很难取得满意效果。中医治疗耳鸣具有一定的优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耳鸣就有认识。《楚辞》中称耳鸣为“聊嗽”,《内经》中多从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论述耳鸣的病因病机。晋代以后,医家对耳鸣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形成了中医治疗耳鸣独特的优势,这便是注重整体调节,强调辨证论治。熊大经教授以阴阳为纲,紧扣病机,辨治耳鸣,各司其属,临床疗效颇佳。治疗上要详细询问病史,重视耳鸣的特点。包括耳鸣的发病情况,症状特点如耳鸣的音调、声音、持续的久暂、减轻及加重的情况及伴随症状,治疗用药情况等,还要了解有无耳病史,在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上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方能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