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宏系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内科急危重症临床工作三十余载,善用成方、古方治疗急危重症。特别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有着独特的见解,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经验简要总结整理,供同道借鉴。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痰浊壅盛,肺气闭郁为主要病机:肺心病多因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急性发作期往往由于感受外邪而使平素慢性症状加重、甚至恶化。外邪首伤肺卫,“肺为贮痰之器”,外邪与夙痰互结,导致痰浊蕴肺,阻塞肺道,而肺气闭郁。肺气闭郁,宣发无能,则痰液咯出不利;肃降无权,肺气上逆而为喘;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气闭郁,通调水道失职,则颜面、下肢浮肿。故陈教授认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一系列临床表现皆与肺气闭郁、肺脏生理功能受损有关,而肺气闭郁又是由于外邪袭肺,引动夙痰所致。
1.2邪实为主,肺、脾、肾气(阳)虚为本:陈教授认为:大凡咳喘为患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作时多实,缓解时多虚;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外感诱发者多实,内伤诱发者多虚。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发病特点是:多由外邪诱发,邪实为主,病变主要在肺。脾为肺之母,子病日久可盗母气,而致脾气亏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液停滞,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又加重肺脏病变。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故肺病可累及于肾。肾虚不能制水,使水湿停聚而成痰饮,阳虚水泛,痰饮上犯更使肺气壅塞;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气喘日益加重。故本病以肺、脾、肾气(阳)虚为本。
1.3久病及心,心气亏虚,阳虚水泛:肺脾肾虚损,皆可伤及于心。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肺朝百脉而助心行血,若肺气虚,无力运血,或肺失宣肃,肺气阻滞,则致血行不利,心失所养,心血瘀阻,可见胸闷、气促、心悸、唇绀、舌黯、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充养血脉;痰浊内生,水饮停滞,阻痹脉络,上犯于心。肾阳衰惫,水失所主,水邪泛溢,上凌于心。而心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心脏受损,必扰及气血,损伤阳气,日久致气虚阳损,心脏阳气虚衰,可见胸闷、气短、心悸、浮肿、尿少等“阳虚喘肿”之症;心阳亏虚,心血不行,血脉不畅,则五脏经脉失养,日久致肺、脾、肾更损,如此恶性循环,病势凶猛,缠绵难愈。
综上,陈教授总结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基本病理变化与“痰”、“气”最为相关,痰浊蕴肺为肺心病急性发作始作之蛹,而肺气闭郁则是脏腑主要病理变化。邪实为主,病变主要在肺;肺、脾、肾气(阳)虚为本;久病及心,心气亏虚,阳虚水泛;经历肺-脾-肾-心的传变,气亏阳虚,脏腑日衰,终致心力衰竭。
2中医治疗经验:
陈教授遵上述理论,以“宣肺平喘、温阳利水”之法治疗本病,选方“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汤合苓桂术甘汤加泽泻”,药物组成:麻黄15g,杏仁12g,全瓜蒌30g,薤白15g,法半夏15g,桔梗30g,甘草10g,云苓30g,桂枝15g,炒白术30g,泽泻30g。经临床验证,取得了满意疗效。
2.1宣肺平喘,止咳化痰:陈教授认为,宣肺则气喘症状缓解,肺功能得以改善;肺气一宣,水道得利,小便得出,右心功能得以迅速改善;肺为相傅之官,肺气得宣,助心行血而主治节,朝百脉,则瘀血可除;肺气得宣,则痰液亦有所出路。故选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汤为治疗本病的基础方,用麻黄、杏仁,一升一降,以宣畅肺气,瓜蒌薤白半夏汤以理气化痰,桔梗汤祛痰外出,痰消气顺,则肺宣降功能正常。痰浊得清,则肺道通畅,邪祛而咳喘自平。三方合用,宣中有降,散中有收,温中有泄,温而不燥,共奏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之功。
2.2温阳利水:本病虽以邪实为主,但心气亏虚,阳虚水泛为本,治病必求其本。同时,“痰为阴邪,非温不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拟定“温阳利水”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兼证的治疗大法,当肺心病急性期兼有心慌、心悸、咳而上气,不能平卧,甚至身肿下肢为甚者,此系合并心衰阳虚水泛之证,在基本方上合苓桂术甘汤加泽泻,以温阳化气行水。在上宣肺而通调水道,在下则温阳利水,使膀胱气化得行而小便出焉。此即《景岳全书》:“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酌加消散”。
3西医治疗经验:
3.1抗感染是治疗的关键,促进痰液引流是改善缺氧的重点: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因此积极有效抗感染为全程治疗的突破口。重症肺心病具有反复、耐药、混合和慢性感染的四大特点,抗生素的使用应坚持静脉用药、联合用药、经验用药、并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科学使用。同时,患者痰液粘稠,不易咯出,阻塞气道而加重缺氧。只有采取综合措施,使气道湿化畅通,痰液及时排出,才会有效改善缺氧,缓解支气管痉挛,协助控制感染。
3.2维持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并发症:陈教授认为本病患者都存在酸碱失衡,因气道阻塞CO2潴留,则有呼吸性酸中毒,缺氧造成无氧酵解增加,又有代谢性酸中毒;心衰患者因胃肠淤血,不能进食或进食量少,再加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医源性因素,导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故临床上常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其中代谢性碱中毒危害极大,且难纠正。代谢性碱中毒使氧离曲线左移,HbO2离散度下降,组织缺氧加重;可引起脑血管收缩,导致脑水肿;抑制呼吸中枢,加重CO2潴留;肾小管分泌H+减少,Na+、K+、Ca2+回吸收减少,导致低钾、低钙、低钠血症。所以治疗上应慎用碱剂、利尿剂、激素。维持电解质平衡重在补钾,因为肺心病心衰患者易发生呼酸并代酸,酸中毒时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此时测得的血清K+往往正常或偏高,但机体处于缺钾状态,当通气改善,酸中毒纠正后血清K+会突然下降,故在早期就应常规补钾,若尿量>1000ml/24h,口服补钾6g以上。还应注重钠的平衡,肺心病心衰患者都有外周水肿,存在水、钠潴留,故常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但同时也存在缺钠性低钠血症,这是因为患者长期反复使用利尿剂,钠排出多;肺心病心衰高碳酸血症,儿茶酚胺分泌亢进,引起大量出汗;心衰患者因胃肠淤血,进食量少。但无论哪种低钠血症,均可致脑水肿,加重呼衰,故肺心病心衰患者不能限钠,还需补钠。轻度低钠血症每日补充生理需要量415g,重度低钠血症每日补充9g以上,甚至用3%高钠液补充。同时还要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心衰不是输液的反指征,对心衰患者关键是控制输液速度,根据临床经验,每日1500~2000ml液体,1ml/min是安全的。
3.3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患者多因呼吸困难、胃肠道淤血等原因而不能进食或进食量少,同时存在高分解代谢,体内消耗增加,营养状况很差;广谱抗生素在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亦有不同程度损伤,易诱发或加重二重感染,增加耐药菌株。故陈教授强调在抗感染的同时,应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可输注血浆或人体白蛋白,或配合健脾益气之中药,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增加患者食欲,提高患者抵抗力。
陈教授认为中、西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方法,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避免医源性死亡,达到最终治疗目的。
4病例介绍:
孙××,女,65岁。2006年1月16日,因“反复咳嗽20余年,心累、气紧8年,双下肢水肿3年,复发1周”入院。入院症见:咳嗽、咯痰,心累,气紧,动则喘甚,不能平卧,膝以下水肿,小便短少,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主要阳性体征:端坐呼吸,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闻及中量细湿鸣,心音低钝,剑突下心音强,P2增强,肝脏右肋缘下3cm,肝颈征阳性,双膝以下凹陷性水肿。中医辨证:痰浊壅盛,肺气闭郁,阳虚水泛。治法:宣肺平喘,温阳利水。处方:麻黄15g,杏仁12g,全瓜蒌30g,薤白15g,法半夏15g,桔梗30g,甘草10g,云苓30g,桂枝15g,炒白术30g,泽泻30g。水煎服,日1剂,1日3次,每次100ml,连服14天。西医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右心衰;治疗:氧疗,抗感染,维持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患者经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14天后,入院各症明显缓解,高枕卧位休息,肝颈征阴性,双肺湿鸣明显减少,仅足背轻度凹陷性水肿。原治疗方案不变,继续维持1周,患者心累气紧明显减轻,能自行下床行走,水肿消退,临床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