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型咳嗽11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116例笔者所在医院患者,符合纳人标准(依据《中医实用内科学》制定):咳嗽,声重,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可伴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症状,舌淡红、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浮或浮紧。排除内伤咳嗽、风热咳嗽。其中男性48例,女68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86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1d,最长2个月。
1.2治疗方法:采用杏苏散加减治疗,药用:桔梗、法半夏、前胡、茯苓、陈皮、苏叶(后下)、杏仁、蛇床子各15g,甘草6g,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鼻塞流涕加辛夷花12g;苔薄而少去法半夏;舌苔厚腻去大枣,加藿香15g。每日1剂,加水250mL,煎取120mL,分3次温服。5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2结果:
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治愈78例,好转3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6.55%。
3典型病例:
李某,女性,10岁,平素易感冒,2010年9月25日初诊。患者于10d前不慎着凉后出现咳嗽频作,咯痰色白,咽痒,鼻塞流涕,纳差,口服抗炎、止咳药,疗效不佳。
X片诊断为支气管炎,在外院输液(药名不详)等治疗未见好转。就诊时咳嗽,咯痰色白,鼻塞流涕,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检查: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量中细湿罗音。证属外感风寒、痰湿阻肺,治以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处方:杏仁、桔梗、前胡、茯苓、法半夏、陈皮、苏叶(后下)、蛇床子、辛夷花、藿香各10g,甘草3g、生姜2片。水煎服,每日3次,每日1剂。3剂后鼻塞流涕、消失,咳嗽咯痰减轻,遂于前方中去辛夷花,再进3剂诸症若失。后以玉屏风散善后,随访半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