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夏枯草方,药仅5味,却可治好几类皮肤病
2023-01-05 10:04:30
夏枯草方,是我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拟定的一个皮肤科常用方。其组成为
夏枯草15g,连翘10g,苦参10g,茵陈10g,生苡米15g。
方中夏枯草清上焦之热,宣散郁结,疏通气血;连翘、苦参清肺胃之热,解毒祛湿;茵陈、生苡米清热利湿,祛暑排脓。此方上宣下利,偏行上焦肌腠,通过灵活加减可起到清热除湿、解毒散结之作用,
可用于各种毒热夹湿郁于上焦肌腠的皮肤疾患。
01
清热散结治疗痤疮
此方常用于
痤疮属肺胃积热者
,症见面部甚则胸背部反复出现毛囊性的红丘疹,并有脓头和黑头粉刺,皮肤油腻粗糙,毛囊口扩大,伴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疗用夏枯草基本方,加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5g,枇杷叶10g,侧柏叶10g,黄芩10g,天花粉10g。伴有囊肿结节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生牡蛎(先煎)20g;便秘者,加川军5g。
典型病例:
赵某,男,24岁。1993年3月18日初诊。患者面部及颈背部反复出现红色丘疹,有脓头及黑头粉刺,已5年余,逐渐加重。近两年来常出现花生米至蚕豆大的囊肿结节,破溃后有脓液溢出,并留下凹陷性瘢痕,反复不愈,伴口苦便秘,舌红绛,苔黄,脉滑。诊断:痤疮。辨证:肺胃蕴热,湿毒聚结。治则:清热解毒,除湿散结。
处方:夏枯草、蒲公英、生牡蛎(先煎)各15g,连翘、苦参、黄芩、赤芍、茵陈、天花粉、麻仁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26日二诊:红色丘疹大部分消退,囊肿缩小,但有少量新生的皮疹出现,大便仍干燥。原方加三棱10g,酒军6g。7剂,服法同前。
4月3日三诊:囊肿明显平复,大便已畅,无新皮疹出现。继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服药两月余,皮损均平复,留有凹陷性瘢痕而愈。
按语:
痤疮古称“面痤疱”、“粉刺”等,多因素体蕴热,又兼青年人生机旺盛,且过食肥甘厚味,致使肺胃积热,不得宣泄,上壅于面胸等处而发,甚则腐肉成脓。
方用夏枯草方加蒲公英、黄芩、枇杷叶、侧柏叶助夏枯草、连翘清肺胃之热,解毒散结;加金银花、野菊花取其“诸花皆升”之力,引药上行,且清热解毒。
肺胃积热,则水液运化输布失司,必然蕴湿,阻滞气机,则热不易解,故用茵陈、苦参、生苡米清热除湿;再加天花粉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全方具有清肺胃之热、除湿散结之功效。
囊肿结节乃肺胃之热蕴久,使气血瘀结所致,故加三棱、莪术、生牡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02
解毒祛暑治疗日光性皮炎
夏枯草方亦可用于
日光性皮炎属暑毒侵袭者
,症见日晒后暴露部位出现成片的红斑丘疹,刺痛而痒,甚则红肿,伴身热烦渴,舌红赤,苔白或白腻,脉滑。
治疗方法为夏枯草方,加藿香10g,佩兰10g,野菊花15g,丹皮10g,白茅根15g,白鲜皮15g,刺蒺藜15g。
皮损红赤而肿者,加龙胆草10g,赤芍10g;伴有水疱糜烂者,加青蒿15g,车前子(包煎)10g,淡竹叶10g。
典型病例:
黄某,男,34岁。1993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双上肢前侧、面颈及上胸V形区每至春夏季即出现红斑丘疹,瘙痒,已3年余,日晒后明显加重。1个多月前,上述部位又出现少量红斑丘疹。
3天前郊游后皮损加重,手背、前臂及面颈部出现片状水肿性红斑,并有密集的针尖大的小水疱,刺痛而痒,伴纳差烦渴,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略腻,脉滑。
诊断:日光性皮炎。辨证:暑毒侵袭,郁于肌肤。治则:解毒祛暑,凉血化湿。
处方:夏枯草、蒲公英、白茅根、白鲜皮、野菊花各15g,龙胆草、藿香、佩兰、丹皮、赤芍、茵陈、苦参、黄芩、连翘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时皮损处水疱已干燥,水肿消退,潮红减轻。仍痒,纳差心烦。原方去蒲公英、龙胆草、赤芍,加青蒿15g,14剂。
三诊时皮损已完全消退,但日晒后仍痒。继服前方14剂,皮损未再复发而愈。
按语:
日光性皮炎,古称“日晒疮”,是因暑热蕴蒸,加之暴晒,使暑热光毒互结、郁于肌腠所致。
用夏枯草方加野菊花,助夏枯草、连翘、苦参清热解毒;暑多夹湿,故用藿香、佩兰配合茵陈、生苡米清热祛暑,芳香化湿;再加丹皮、白茅根凉血消斑;白鲜皮、刺蒺藜疏风止痒,共成一个清热祛暑、凉血解毒之剂。
皮损水疱糜烂明显,为暑湿偏盛,故加青蒿、淡竹叶、车前子以助祛暑除湿;皮损红赤而肿为毒热偏盛,加龙胆草、赤芍以助清热凉血。
03
除湿润燥治疗脂溢性皮炎
夏枯草方还可用于
脂溢性皮炎属湿热化燥者
,症见头面及耳项等处出现片状红斑,干燥,有糠样皮屑。鼻唇沟潮红油腻,严重者可蔓延至胸背、腋下等处,瘙痒,搔后可有少量渗液结痂,舌红,苔白,脉滑。
治疗用夏枯草方,加黄芩10g,青蒿15g,秦艽10g,丹皮10g,生地20g,当归10g。
皮损油腻、结痂较多者,加侧柏叶10g,苍术10g,厚朴10g,泽泻10g;潮红较重者,加龙胆草10g,赤芍10g;皮损干燥肥厚者,加石斛10g,桃仁10g,红花10g;痒剧者,加白鲜皮15g,刺蒺藜15g。
典型病例:
丁某,男,48岁。1993年12月9日初诊。
患者3年前开始面颈部反复出现片状红斑,瘙痒,搔后偶有少量渗液结痂,以后皮损逐渐干燥粗糙,轻度肥厚。外用激素类软膏明显好转,但停药即复发,反复不愈,伴口干便秘,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诊断:脂溢性皮炎。辨证:湿热久蕴,化燥伤阴。治则:清热除湿,活血润燥。
处方:夏枯草、金银花、青蒿、生地、白鲜皮各15g,连翘、秦艽、丹皮、茵陈、苦参、桃仁、红花各10g,麻仁6g,7剂。
二诊时皮损痒减,但仍干燥粗糙,大便已畅。于原方中加当归、石斛各10g,14剂,并嘱患者用剩余药渣煎水外洗。
三诊时皮损仅微潮红,干燥皮屑消失,已不痒。继服原方14剂而愈。
按语:
脂溢性皮炎古称“面游风”、“白屑风”,多因禀赋皮肤多脂,又过食肥甘辛辣厚味,致使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蕴、外蒸于肌肤所致,湿热郁久可化燥伤阴,使肌肤失润而干燥。
治疗该病用夏枯草方加黄芩、青蒿、秦艽、丹皮,以清热除湿而清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活血以润外,共成清热除湿、活血润燥之剂。
皮损油腻或津脂外溢乃湿盛之象,故用苍术、厚朴、泽泻、侧柏叶除湿祛脂。
侧柏叶除可凉血止血外,还有很好的清热除脂之作用,对于皮脂分泌较多者,可与苍术等味配合用之。
皮损潮红显著者,为热盛之象,故加龙胆草、赤芍清热凉血。
皮损肥厚干燥,乃湿热化燥日久、气血阻遏瘀滞所致,故加石斛、桃仁、红花以滋阴活血润肤。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