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蚂蚁粉35%,当归、川弓、三七各10%,桃仁、赤芍、地龙、水蛭、大黄、地鳖虫、蜈蚣各5%。【制法】中药烘干研成细末【用法】每日3次,每次5克。【功能】活血化淤,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主治】脑血栓、脑栓塞、脑瘀血、动脉硬化等。
窦性早搏为临床常见病证,尤以围绝经期妇女多发。【辩证】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心气阴两虚,血不养心。【治则】益气补血,养心复脉。【处方】人参(阳虚用红参、阴虚用西洋参)8~10g,麦冬12~15g,五味子6~10g,炙甘草15g,当归15g,黄芪30g,甘松15g,元胡15g,珍珠母30g,苦参15~20g,柏子仁15g,丹参15g,毛冬青30g,龙眼肉15g、龙齿15g。【加减】 胸闷气短,加瓜蒌30g、薤白15g、半夏15g,降香15g,同时舌下含化丹参滴丸; 心前区痛甚,加川芎15g、鸡血藤3og、三七粉3g(冲服);
失眠,神经衰弱加炒酸枣仁30g、远志10g,夜交藤30g; 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加柴胡10g、白芍15g、郁金15g。【用法】水煎服,一般15天,为一疗程。此是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效果显著。
风阳上扰治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组方]淮牛膝20克 白芍15克 天冬12克 玄参12克 龙骨30克 代赭石15克 牡蛎30克 龟版9克 生麦芽15克 川子9克 茵陈9克 甘草6克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12克、钩藤15克、菊花9克,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心中烦热者,加山桅9克、黄芩12克,以清热除烦;
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粉0.6克(吞)、石决明30克、夏枯草12克,以清熄凤阳;
痰热较重者,加胆星9克、川贝9克,以清化痰热;
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30克、龙齿30克、夜交藤30克,以镇静安神。
【处方】牙硝150克、明矾150克、青矾150克、砒石100克、斑蝥100克、食盐75克、水银150克
【制法】除水银外将诸药研末入罐内加适量清水拌匀,然后加入水银慢慢加热熔化,并用竹筷不断搅拌,使水银不见星点,如罐内药物鼓起,须将罐移开,如此反复到药快干时(达滴水成珠程度)将罐移开热源,加入50-70克米粥调成糊状即丸
【用法】使用时先消毒瘤体,用消毒棉签上药膏均匀涂在患处,待药膏吸干后,用冷汗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擦掉药膏,患处变白。 5一10分钟后,继续进行第2、3次徐药,直到患处变黑或有少许渗液时,不再涂药。患处自然暴露。7一10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瘤体开始结痂脱落,不留疤痕,无色素沉着。若瘤体未全部消失可再用l疗程
【功能】祛腐化瘀,收敛止血
【主治】血管瘤
【说明】周氏介绍,本法对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疗效较好,一般用药l一3个疗程结痂全脱落,经随访无复发。
【处方】巴豆2克、冰片5克、制草乌10克、生大黄15克、青木香15克、土鳖虫15克、威灵仙30克、红花15克、川芎10克
【制法】将各药研细和匀密封备用
【用法】用时取少量药末,用白蜡和白酒(l:2)调敷患处(小儿及皮肤过敏者药量宜少,并改用蓖麻油或桐油调敷)。每天换药1次,药末干燥时可以上述比例的醋酒湿润。病愈停药。药期忌荤腥、生冷
【功能】活血化瘀,辛散止痛
【主治】海绵状血管瘤
【方解】方中巴豆、大黄、威灵仙、土鳖虫祛瘀活血;草乌、青木香、冰片香窜辛散止痛;川芎、红花加强活血祛瘀作用。本方曾治疗脂肪瘤18例均痊愈:治纤维瘤13例,11例痊愈,好转2例。
【组成】茵陈、金钱草、皂角子、蚕砂、丹参、半枝莲、连翘各30克,生地24克,川军(即大黄,后下)、元胡粉(分冲)各9克,秦艽15克,甘草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清利活血,通腑解毒。【主治】亚急性肝坏死。【疗效】多年应用,常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