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仲景的治“湿热”六法(上、下)
2023-04-23 08:42:46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
1
宣畅上焦法
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之法。
外感湿热之初,病于肌表,症见头痛,身重疼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
由于肺主皮毛,且主一身之气,故治当宣畅上焦肺气,肺气得降,肌表疏达,气机化行则湿化热散。
《伤寒论》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证,虽言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乃湿热内蕴,外不得汗越,下无小便渗泄,遏阻胆汁,外渍肌肤所致。疸病属湿温范畴,以麻黄、杏仁宣肺以畅上焦,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姜枣调和营卫。
因此,对湿热在表、壅闭肺气者,可以轻宣上焦,畅通气机,外透湿浊,兼清里热,使内外分解。近人治疗皮肤湿疹亦常应用。
或问:湿温有忌汗之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冥不欲言”,何以更用汗法?
湿温禁汗乃忌纯用辛温,因辛温助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故当禁用。
然在表之湿热,又必以“微微似欲汗出”方能解除,不得微汗,病必不除,对于湿热在表,既有不可纯用辛温发汗之禁,又有得汗始解之治,临证当知变通。
《金匮要略》
麻杏苡甘汤
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亦用宣肺化湿之法,与《温病条辨》治上焦湿温之
三仁汤
实有相似之处。
轻宣肺气,畅达上焦,乃治疗湿热初期,在上、在表之大法
,故吴鞠通指出“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人,且为气化之先。”
2
升降中焦法
湿热之邪,由上焦下传,最易迫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司,气机滞塞。
湿热为病,中焦居多,其由上焦下传中焦的过程中,可以阻遏胸膈气机,出现心中懊憹。
治疗虚烦不眠之症,《伤寒论》用
栀子豉汤
,用栀子之寒以清热,苦以燥湿泄降,豆豉芳香化湿,辛散宣达,透湿外出,乃为可行之方。
《温病条辨》之
三香汤
,在本方基础上,加郁金、降香、瓜蒌皮、桔梗、枳壳,宣上清热,化湿开郁,治疗湿热之邪,“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既能宣畅上焦,使“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又可升降中焦,调理脾胃。
湿热之邪,阻于中焦,滞于胃肠,中轴失运,可致心下痞满,胃气失降而呕,脾失健运而泻。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苦降辛开,调理气机,寒热并用,以寒清热,苦温燥湿,而达恢复脾胃健运之功,对于湿热中阻,症见心下痞满为主者,均可酌情选用。
如《温病条辨》治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对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于“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志昏乱”者,亦用泻心汤法。
由是可见该方加减在湿热病中应用广泛。
其他如
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均可用于中焦湿热交阻,或为腹痛、或为下利、或为呕吐。
湿痰同类,湿热郁阻,水不运行,亦可痰热互结。
治疗痰热互结,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见浮滑之
小陷胸汤
,亦可用于湿热结聚心下之证。王旭高曰“胃居心下”,故心下属中焦。
《温病条辨》阳明暑温有“脉见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则为湿邪中阻,痰水结聚,致上逆作呕,胃和失降,便闭不调,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是方苦降辛通,引水下行,清热化痰,燥化湿浊,甚为合宜。
除此以外,临床上可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湿热黄疸,尤其对重症黄疸,常可取得较好的退黄效果,可知其治疗湿热的作用不可忽视。
3
渗利下焦法
湿热为病,有偏于热重者,有偏于水湿为甚者。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趋下焦,此时治当渗利膀胱,使水湿下泄而安。
所谓
五苓散
治太阳蓄水,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脉浮,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呕吐而利,兼头痛、身痛者,即是湿热之证初期偏于湿重者的表现。
凡外见太阳表证,内有水湿停留者,皆可用本方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亦可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治之。
在湿热病中,五苓散常与他药加减用之,如仲景治诸黄疸,见小便短者,以
茵陈五苓散
主之,即以是方加茵陈而成,宣通表里,清利湿热,具有退黄之功。
水肿为病,可由湿热引起,刘河间曰“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湿热水肿,用
大橘皮汤
,即以五苓散加木香、槟榔、滑石、甘草、陈皮、生姜组成,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会问:湿热相兼之病,何以用五苓辛温之剂?
此因湿热有偏甚,对热甚者固不可独用,然于湿重者,不予温化渗湿之法,水湿何以得去?
但临床运用,又当依病情而酌,水湿甚者,或可暂用,先利湿于下,使热势孤立,继而改用清利之法;
或于是方加减运用,权湿热之偏甚,对湿热并重,或热较偏甚者,当酌加清热之品施治。
如刘河间治暑热挟湿泄泻的
桂苓甘露饮
,以五苓散加六一散甘寒淡渗利湿,再加三石清热解暑即是。
又《温病条辨》治“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的
四苓合芩芍汤
,也是以五苓散减桂枝,白术易苍术,加白芍、黄芩、广皮、木香、厚朴组成。
对于“湿温下利”尚有以五苓散加寒水石之法,皆是该方灵活之运用。
湿热蓄积下焦而津伤阴亏者,当予利湿清热兼滋阴之法。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
猪苓汤
,以二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利湿清热,阿胶滋阴润燥,标本兼顾,为治疗下焦水湿热结兼阴虚之良方。
若下焦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泄,腰以下积水为肿,兼阴虚津亏者,《伤寒论》用
牡蛎泽泻散
方。
以牡蛎软坚行水,且可存阴,泽泻渗利水湿,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行水,商陆攻逐水邪,海藻软坚化痰,复以瓜蒌根止渴生津,润而不腻,亦为治下焦湿热可鉴之法。
由上亦知,
对湿温忌用滋阴之说,也当具体分析。
湿温与阴虚虽皆有午后身热,但必察全身症状细加辨识,绝不可混淆,如湿温兼阴虚者,则当配用滋阴之品,然选药当注意用滋而不腻之味。
4
疏达三焦法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与胆分属于手足少阳。
疏达少阳有利于三焦水道之畅通,为治疗湿热,注重宣通气分的又一重要方法。
《伤寒论》230条提到服
小柴胡汤
后,可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提示了这一问题。
对于“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肋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则有先用针刺,继用小柴胡汤之法,以疏达少阳,调畅气机,使气化复,腠理开,小便通,湿化热解。
另外,
柴胡桂枝干姜汤
常用于湿温之证,已有案例报导。
目前,临床治疗肝炎及胆系感染而辨证属湿热者,多用柴胡类方加减治疗,也是这一治法的运用。
5
苦寒清燥法
痢疾及黄疸多属湿热为病,《伤寒论》对下利及黄疸的治疗,亦为湿热证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苦寒清燥则是其一
。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
主之”,为湿热下利初期兼表热之常用方,乃苦寒清燥兼解肌之法。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
黄芩汤
,用黄芩清热燥湿,芍药敛阴和血,草、枣调中。
后世治湿热痢疾,常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用,如张洁古之
芍药汤
即是。
《温病条辨》治“滞下已成,腹胀痛”的
芩芍汤
,以是方减草、枣,加黄连、厚朴、木香、广皮而成,苦寒清燥,行气芳化,疏利肠间湿热。
对湿热下利偏于热甚,症见下重、便赤者,《伤寒论》用
白头翁汤
,苦寒清燥之功更著。
《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加黄芩、白芍,加强清燥之功,敛阴和血,缓急止痛,皆为治热痢所常用。
其治阳明湿热内瘀发黄之
茵陈蒿汤
,苦寒清燥,且用大黄导火下行,兼行通腑之法。提示了湿热为病,其在腑者,皆当通利。
病在三焦、在胆、在肠都应适时而用,所谓湿温禁下,亦当具体分析,脾虚者,自不可下,然于湿热积滞肠道胆腑者,气机阻滞,不予通下,邪无出路,病何能愈?
临床实践证明,茵陈蒿汤之用大黄,小陷胸汤之用瓜蒌,对于黄疸的消退是有积极作用的。
痢疾滞下不畅,早用大黄、槟榔通下,对于荡涤湿热,避免闭门留寇,是很有益处的。
6
刚柔相济法
《伤寒论》所载
乌梅丸
,可治“蛔厥”之证,为人们所熟知。
是方“又主久利”,既有大苦大寒之味清热燥湿,又有大辛大热之品温阳化湿,兼以益气补血,酸敛收涩,
对于泄泻日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兼有湿热未尽者甚宜。
如《温病条辨》治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即以本方主之。
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舌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以
椒梅汤
主之。
方由黄连、黄芩、干姜、川椒、人参、乌梅、白芍、枳实、半夏组成,
即仲景乌梅丸之法,皆是苦酸辛甘,刚柔相济,柔以救阴,刚以扶阳。
从而启示我们,
湿热久羁,湿以伤阳,热以伤阴,可致气血两亏,故湿热日久之疾,又必须注意救阳护阴,调补气血。
然又不可纯补,避免湿热残留之邪未尽,缠绵难愈,必须继续酌加清热燥湿之味,以利根除。
总之,仲景于湿热病,记载虽然简略,但就有关论述与方药运用来看,其治疗湿热之原则与大法已备。
结合后世医家所论,验之临床实践,足资启悟,甚有补益,值得认真探讨。
○
本文内容来源《时振声伤寒发挥》,本书由肖相如整理,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