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全国名中医黄永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3个秘方验方
2023-05-08 10:01:15
稳心1号(黄永生经验方)
来源:自拟方。
组成:
生地30g,熟地30g,山茱萸30g,枸杞子30g,山药30g,茯苓10g,枳壳10g,青皮10g。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功用:
养阴疏肝,理气通络。
方解:
方中生地、熟地滋肾填精为君药;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滋补肝肾之阴,育阴以涵阳,共为臣药;“木郁达之”,合青皮、枳壳为佐药,疏肝而不伤正,取其理气行滞而止痛,茯苓交通心肾为使。
全方共奏滋肾疏肝,调整全身之根本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胸痹心痛属肝肾阴虚,气滞阻络证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见肝肾阴虚,气滞阻络证者。表现为胸闷痛,背酸痛,善太息,心烦易怒,兼见心悸,手足心热或潮热或烘热汗出,腰膝酸软。舌尖红体黯,苔薄白或薄腻,脉沉弦细或弦细数。
加减化裁:
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合欢;口干甚者加石斛、玉竹;汗多加大山萸肉用量;表虚有汗者加玉屏风散;气虚有汗者加牡蛎散;胸痛重因气滞引起者加丹参、砂仁、檀香,血瘀重者加水蛭、蝉蜕、僵蚕或失笑散;
舌苔黄腻加茵陈、泽泻;暑天加藿香、佩兰;舌苔厚腻加海藻、昆布;舌苔浊腻加龙骨、牡蛎;若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互结证,宜加服小陷胸汤或黄连温胆汤;阴虚气滞兼见眩晕(血压增高者)加夏枯草、牛膝、茺蔚子;食后胃胀加平胃散或金不换正气散;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吴茱萸、高良姜;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海螵蛸、大贝母、煅瓦楞子;
心悸属阴虚气滞者加用百合镇静汤(百合、合欢、紫石英、石菖蒲、磁石、龙齿);属心阳虚者加白附子、蝉蜕、僵蚕;心动过速加坤草、蝉蜕、僵蚕或大剂量黄精、甘草或奔豚汤;心动过缓加补骨脂;室性早搏予苓桂术甘汤;房颤患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三参饮。
验案举要:
陈某,男,53岁。
2004年7月3日初诊。
患者胸憋闷疼痛1年,加重1个月。1年前由于情绪刺激出现胸憋闷疼痛,背痛,心悸,气短等症。遂就诊于吉林省人民医院,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其他理化检查后,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治疗后好转(具体用药不详)。
1个月前患者由于情绪激动上症复发,故来门诊就诊。现胸部闷痛,气短,每日发作1~2次,每次持续2~3分钟,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伴有背痛,手足心热,烘热汗出,头晕,头痛,口干,腰酸痛,二便调,失眠,纳可,心悸,乏力,善太息,舌红黯,少苔,脉弦细数。
查体: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心音钝,律整,血压120/75mmHg,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V1~V6T波倒置。心脏彩超示:室壁节段运动障碍。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证属阴虚气滞夹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治以养阴疏肝,理气通络。
稳心1号化裁。处方:
生地30g,熟地30g,山茱萸30g,枸杞子30g,山药30g,茯苓10g,丹参15g,砂仁10g,檀香10g,蝉蜕10g,水蛭5g,僵蚕10g,枳壳10g,青皮10g。
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连服6剂后来复诊,见胸部憋闷痛已除,背痛缓解,手足心热,烘热汗出,头晕,头痛,口干,心悸,乏力等症状均有减轻,仍见腰酸痛,善太息,眠差,舌边尖红,体黯,苔薄,脉沉弦细。血压:120/80mmHg。依上法加炒枣仁30g,夜交藤30g改善睡眠。
三诊:患者又服6剂后复诊,前症已基本消失,仍略有腰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15/70mmHg。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V1 ~V6T波直立。守上方去水蛭、蝉蜕、僵蚕,加菊花、薄荷配丸剂以善后。嘱患者注意休息,调情志,勿激动,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保持情志舒畅,适量运动。
参考资料:本方目前作为本院心血管科诊疗常规内容,广泛使用于临床。(整理者:郭家娟;审阅:李文泉)
稳心2号(黄永生经验方)
来源:自拟方。
组成:
当归15g,知母10g,黄柏10g,仙茅10g,仙灵脾15g,巴戟天10g,枳壳10g,青皮10g,黄芪30g,白术15g,砂仁10g,清半夏10g。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功用:
温阳益气,调和阴阳。
方解: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方中仙灵脾、巴戟天、仙茅补脾肾之阳,肾阳充则五脏之阳得生,故为君药;黄芪、白术、补益中气,砂仁、清半夏醒脾开胃,具有辛开之效,四者共为臣药;当归、知母、黄柏苦寒而降,引阳归阴,是为佐药;枳壳、青皮理气行滞而止痛,为使药。全方阴阳合治,寒热共调,使阴阳调和而其痛自止。正如《金匮要略》首篇所言:“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证属阳虚气滞,寒热错杂者,症见胸痛气短,心烦口干,腰膝酸软,手足发凉,舌淡脉细等。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为先天伏寒病人而设。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脾肾阳虚、寒伏于内的证候。除心绞痛主症外,还有口干、心烦的热象,同时有胸胁胀痛,善太息的肝郁气滞表现。
既有疲乏、气短、脉虚的气虚主症,又有手足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的脾肾阳虚主症,特别是手足凉,从二七(女)、二八(男)始一直至心病发生,始终四季如一,是最大的特点。又有口干、心烦的热象,这就是阴寒于下,阳浮于上,阳不归阴所致。李东垣所说的“阴火上冲”在此表现得最为贴切。
治疗上除温补脾肾之阳外,还要应用辛开苦降之法,引阳归阴,同时应用补益中气之法,协助脾肾阳虚的恢复。
验案举要:
李某,女,56岁。
2004年3月27日初诊。
患者胸闷痛,气短,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2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痛,气短,遂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经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好转,平素用复方丹参滴丸维持治疗。
1周前劳累情绪受刺激后上症复发,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缓解不明显,遂来我门诊就诊。现胸闷痛,气短,每次持续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悸,心烦,背痛,口干,手足凉,善太息,脘胀纳呆,怕凉食,眠差,小便频,舌淡隐青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细弱。查体: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心音低钝,律整,血压130/80mmHg,心电图示:V4、V5ST段斜行下移≥0.1mV,心脏彩超:主动脉搏动幅度减弱,室壁节段运动障碍。
中医诊断:心痛。证属阳虚气滞,寒热错杂。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治以温阳益气,辛开苦降,调整阴阳。
稳心2号加减。处方:
黄芪30g,白术15g,砂仁10g,清半夏10g,干姜10g,豆蔻10g,当归15g,知母10g,黄柏10g,仙茅10g,仙灵脾15g,巴戟天10g,枳壳10g,青皮10g,炒枣仁30g,夜交藤30g。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连用6剂后复诊,胸闷痛气短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心悸,头晕,背酸痛缓解,手足凉好转,仍口干,善太息,饮食增加,睡眠改善,小便正常,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患者仍手足凉,在上方基础上加入制附子(先煎)10g以温阳散寒。
三诊:服6剂后复诊:胸闷痛,气短,背酸痛症状基本消失,时有口干,乏力,平素易感冒,舌淡红,齿痕减轻,苔薄白,脉沉缓。复查心电图示:V4、V5 ST段低平。继服6剂后未复诊。经电话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注意事项:本方主治寒热错杂证,患者可见口干、心烦等虚热上扰症状,临床须与阴虚火旺及血瘀发热等其他热证相区别,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目前本方已制成院内制剂。(整理者:郭家娟;审阅:李文泉)
稳心3号(黄永生经验方)
来源:自拟方。
组成:
当归15g,白芍30g,柴胡10g,薄荷5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5g,吴茱萸7.5g,黄连10g,枳壳10g,青皮10g。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功用:
健脾养血,疏肝解郁。
方解:
方中当归甘辛苦温,养血活血且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既可实土以抑木,又可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与柴胡配伍,透达肝经郁热;实则泻其子,黄连泻心火以清肝郁之火,吴茱萸辛燥开其肝郁,又可除黄连苦寒之弊,黄连,吴茱萸二药合用佐金以平木;枳壳,青皮理气疏肝解郁。
诸药合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肝脾同调,以达到健脾养血,疏肝解郁之目的。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证属气血两虚,肝气郁结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气血两虚,肝气郁结者。症见胸闷,心痛,胁胀,善太息,头晕,面色萎黄,腹胀便溏,失眠,纳少。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细而弱。
临床加减化裁:
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合欢、蝉蜕;口干甚者加玄参、石斛、玉竹;汗多加大山萸肉用量;表虚有汗者加玉屏风散;气虚有汗者加牡蛎散;胸痛重因气滞引起者加丹参、砂仁、檀香;血瘀重者加水蛭、蝉蜕、僵蚕或失笑散;舌苔黄腻加茵陈、泽泻;暑天加藿香、佩兰;舌苔厚腻加海藻、昆布;舌苔浊腻加龙骨、牡蛎;若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互结证,宜加服小陷胸汤或黄连温胆汤;
阴虚气滞候兼见眩晕(血压增高者)加夏枯草、牛膝、茺蔚子;胃痛胃胀加平胃散或金不换正气散;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吴茱萸、高良姜;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
心悸属阴虚者加用百合镇静汤(百合、合欢、紫石英、节菖蒲、磁石、龙齿);属阳虚者加白附子、蝉蜕、僵蚕;心动过速加益母草、蝉蜕、僵蚕或大剂量黄精、甘草或奔豚汤;心动过缓加保元汤。
验案举要:
伊某,女,46岁。
2004年7月31日初诊。
患者3年前生气后出现胸闷,气短,善太息,遂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治疗后好转,平素用复方丹参片,舒肝片维持治疗。10天前劳累,情绪受刺激后上症复发,遂来门诊就诊。
现胸闷痛,气短,每次持续2~3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伴心悸,失眠,疲乏气短,口干,胁胀,善太息,食少,时有恶心,反酸,睡眠不佳,大便干,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细而弱。查体:心界不大,心率65次/分钟,心音低钝,律整,血压120/ 70mmHg,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水平下移≥0.1mV,心脏彩超:心脏舒张功能降低,左室壁节段运动障碍。
中医诊断:心痛,证属气血两虚,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治以健脾养血,疏肝解郁。
稳心3号加减。处方:
当归15g,白芍30g,柴胡10g,薄荷5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5g,吴茱萸7.5g,黄连10g,枳壳10g,青皮10g。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连用4剂后复诊,胸闷、气短、善太息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心悸、头晕,仍口干,胁胀,饮食增加,小便正常,大便正常,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患者仍胁胀,善太息,故加入丹参15g,砂仁10g,檀香15g,水蛭5g,蝉蜕10g,僵蚕10g,以加强理气通络之功。
三诊:服6剂后复诊,胸闷痛、气短症状基本消失,时有口干,乏力,睡眠改善,舌淡红,齿痕减轻,苔薄白,脉沉细。复查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水平下移≤0.05mV,因患者气血亏虚为本,故以上方为基础配丸药,每丸6g,日服2次,调理3个月。电话随访病情稳定。
注意事项:汤剂应用一段时间后可以本方为基础配丸药,调理善后。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