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治湿十法
2023-05-21 20:34:20
治湿十法临证运用
作者/吴树忠
“湿”是一种重浊粘腻的邪气,为导致湿证发生的致病因子,侵犯人体之后,能阻塞气机,潴留成水,病难速愈。
湿有内外之分:
所谓外湿,每因机体正气不足,久处低湿,或淋雨渍水,正不胜邪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如裹,声音重浊,面浮肢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
湿自生者,多由过嗜生冷,恣啖酒酪,脾阳失运所致。症见胸闷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为脏腑之病。湿邪致病范围广泛,多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湿、寒湿、湿热、湿温、湿痰等多种疾患,所有这些,在临床上都是有证可凭的。
关于湿证的治法,总以审证求因为本。古人强调临证当辨别病位的上下内外,病情的寒热虚实,还应审察脏腑气血之所属。故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则宜温阳化气以行之,或甘淡渗湿以利之;湿从寒化,宜温燥;湿从热化,则用清利;水湿壅实,可攻逐;体虚受湿,当扶正。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故水病与肺脾肾有密切联系。所以治疗上,健脾则能化湿,使水有制;温肾则能行水,并使水能化气;宣肺则水道通调。可见古人对湿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常用之施治方法,举其要者,可归纳如下十法。
一、宜散表湿法
这是用于外湿的主要治疗法则,湿邪在表,宜从微汗而解,忌大汗,否则湿邪不尽,反致伤阳耗阴。常用的方剂有羌活胜湿汤等。其中大多是风药,因风能胜湿,风药既能散邪又有燥湿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桂枝、羌活、独活、防风、桑枝、忍冬藤、苍术、荆芥、梅花入骨丹、络石藤等。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
林××,女,26岁,工人。十余天来四肢及肌肉酸楚沉重,关节肿痛,运动障碍,伴有畏风发热,头痛汗出,面部微肿,小便短赤,大便正常,舌边尖微红,苔薄黄,脉浮滑,证系风湿袭表,流注经络,郁闭化热,治宜散风祛湿清热,通经舒筋活络。
处方:羌活6.0克、独活6.0克、防风4.5克、薏米15.0克、黄柏9.0克、滑石15.0克、赤芍9.0克、桑枝15.0克、忍冬藤15.0克,丝瓜络15.0克。水煎服。二剂后,关节肿痛大减,活动自如,寒热亦退,自觉轻快。
这是一例外湿之证,风湿之邪侵袭肌表,郁闭化热,仍宜微汗从表而解,兼利小便,以上下分消图之。
二、芳香化浊法
本法主要是采用一些芳香辛燥之品,宣散辟秽,醒脾和中,以达到利湿的目的。不论内湿外湿,只要有湿阻中焦的症状如脘腹胀满,纳呆口粘,恶心呕吐,身重嗜卧,便泄溲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腻或滑润,脉濡或滑就可以应用。
肠炎
李姓,男,48岁,干部。一周前因过食生冷油腻之物,致之腹痛作泻。今仍少腹作痛,下利日三、四次,便如鸡矢,里急后重,口腻发干,胸脘痞闷,头痛身重,舌苔白腻,脉沉滑略弦,证属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肠胃积滞所致,治宜芳香化浊,健脾利湿,兼以调气导滞为法。
处方:藿香梗9.0克、佩兰9.0克、苍术9.0克、槟榔9.0克,生扁豆15.0克,川朴9.0克、川连6.0克,建曲9.0克,白蔻4.5克,木香7.5克。
服药三剂后,腹泻止,少腹作痛亦大减,胃纳转佳,前方加减,调理而安。
本例肠炎患者,中医认为症状突出的是湿阻中焦,如腹泻,胸脘满闷,舌苔白腻等,所以按“湿”治疗,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此外,芳化一法,在暑夏季节应用尤广,因暑必挟湿,随证加减,如六一散、藿香、佩兰、荷叶之类,治疗暑湿之证,亦每获良效。
三、燥湿化痰法
这是治疗痰湿应用最广的一种法则。常用的方剂如二陈汤之类。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制南星、甘草等。
慢性支气管炎
黄××,男,55岁,干部。素有咳嗽病史,三天前因淋雨后,肢酸身重,咳嗽躯麻,痰多色白呈泡沫状,质稀易咯出,胸脘痞闷,口干少饮,舌苔白腻,脉右滑,证属湿困太阴。治宜健脾燥湿,止咳化痰,佐以芳化。
处方:半夏9.0克,茯苓12.0克,陈皮9.0克、苍术9.0克,制南星7.5克,苏子9.0克,枇杷叶15.0克,杏仁9.0克。
本例突出的症状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通过辨证认为根本的问题还是“痰湿”作祟,因此,在治疗上并不直接止咳,而是应用燥湿化痰法而嗽自止。
四、温化痰饮法
痰饮病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之故,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治篇》指出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当以温药和之”。常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等。常用药物如桂枝、茯苓、制南星、陈皮、半夏、白术之类。
美尼尔氏综合征
杨××,男,39岁,本县白沙公社武装干部。三周前因左耳突然失聪,次日头重眩晕,稍动则觉身体和房屋向左旋转,似坐舟车,恶心欲呕,不能起床,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邀余会诊。证见时仍呕吐涎水,两目发干,视物模糊,耳鸣眩晕,二便如常,舌白根部较厚,脉弦滑尺弱。证系肝阴不足,水饮上泛为患,治宜先蠲水饮为急务,后补肝肾为固本。
处方:茯苓15.0克,桂枝6.0克,白术9.0克,甘草3.0克,泽泻9.0克,蒺藜9.0克,生牡蛎24.0克,半夏9.0克,鸡血藤花15.0克,磁朱丸9.0克送服。
迭进上方五剂后,耳鸣头晕明显减轻,但耳重目干,视物模糊仍然,继予滋补肝肾,以善其后。
本例除有肝肾阴虚的证象之外,主要着眼点为眩晕,呈旋转状,呕吐水样物,舌苔白等,可以用“饮”病来解释,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五、宣肺理气法
本法主要用于水肿病的急性阶段(阳水),《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鬼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中的“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所有这些都是指这一法则而言,其机制是应用发汗的方法来宣通肺气,调理皮肤腠理开合机能,使潴留于上部的水,从汗液排泄,以达到利湿消肿的目的。常用的方剂有越婢汤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常用的药物如麻黄、益母草、杏仁、石膏、连翘、冬瓜皮、广桔皮、姜皮、鱼腥草之类。
急性肾炎
余某,男,11岁,汪江合成氨厂职工家属。五天前曾和同学下水游泳,二天前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且有恶寒鼻涕,头痛,咳嗽,溲短赤,便溏,舌苔薄白,脉浮滑。尿常规检查:蛋白(+++)、红血球少许,白血球少许,颗粒、透明管型各0-2-3。证属风水,治宜宣肺利水,以越婢汤加减予之。
处方:麻黄4.5克,杏仁6.0克,防己6.0克,石膏12.0克,车前子12.0克(布包),桂枝3.0克,白术6.0克,腹皮9.0克,茯苓皮12.0克,鱼腥草15.0克。
服药三剂后,浮肿明显减轻,六剂后全身浮肿尽消,后改培补脾肾之法,尿检正常,肾炎治愈,至今未见复发。
六、温阳利湿法
这是治疗慢性水肿病的基本法则之一,主要用于中阳不振,脾虚失运及肾阳式微,命门火衰所致的浮肿。因此,必需应用壮肾阳,补命火,振脾阳,健运化,双补脾肾,利水消肿的方药。常用方剂有实脾饮、五味异功散、真武汤、金匮肾气丸之类。常用药物如肉桂、干姜、白术、茯苓、党参、淮山药、泽泻、陈皮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
张姓、男、44岁,县防疫站干部。患者于1972年开始发病,曾往上海某医院检查治疗,经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证见面部浮肿,腰痛,胃纳不佳,便溏,苔薄白,脉缓稍弦,尺弱重按无力,血压130/80毫米汞柱。尿检:蛋白(++),红血球、白血球、管型各少许。证属脾肾阳虚,水湿不运,治宜健脾温肾之法。
处方:淮山药12.0克,茯苓12.0克,泽泻9.0克,石苇9.0克,丹皮9.0克,黄芪15.0克,附子7.5克,桂枝4.5克,枸杞9.0克,车前子15.0克,白术9.0克。
经上方加减服药半年左右,浮肿尽消,自觉症状消失,尿检蛋白转为弱阳性,现能正常参加工作。
七、清热利湿法
本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因湿热所致的病证很多,如黄疸,下痢,带下,湿疮等等。应当指出,黄疸一证,有阳黄和阴黄之分,虽均有湿,但必挟有它因而能成黄疸,如湿热为阳黄,寒湿为阴黄。临证时必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甘露消毒丹、二妙散等。常用的药物有茵陈、滑石、黄柏、栀子、白头翁、秦皮、川连、木通、车前子、茯苓、黄疸草、地耳草、苍术、鸡冠花、椿根白皮等。
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张姓,男,7岁,本院药房职工家属。患儿面目及周身肌肤发黄如橘子色已一周,纳呆,尿黄如浓茶,大便呈灰白色,苔薄黄,脉弦滑,肝功能检查:脑絮(+++)、麝絮(+++)、转氨酶210单位,黄疸指数18单位、凡登白试验直接双相反应。乃脾失健运,湿遏中焦,蕴久化热,湿热熏蒸,浸淫肌肤,溢于外而成阳黄之证,治宜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处方:茵陈15.0克,栀子6.0克,大黄3.0克,黄疸草12.0克,郁金4.5克,白茅根12.0克,蒲公英12.0克,滑石12.0克。
服药后诸症悉减,黄疸渐退,胃口转佳,坚持上方出入,治疗月余,肝功能复查恢复正常,至今未见复发。
慢性盆腔炎
陈某,女,38岁,莆田县鞋革厂女工。近数月来少腹作痛,腰酸肢软,白带甚多,质稠色黄,有腥臭味,经本院妇产科检查,诊为慢性盆腔炎、附件炎,转为中医治疗。诊得病况如前,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滑稍弦,证属湿热下注之带下,治宜清热利湿。
处方:黄柏6.0克,苍术9.0克,萆薢12.0克,椿根白皮15.0克,薏米仁15.0克,鸡冠花15.0克,赤芍9.0克,滑石15.0克,莲须12.0克,夜香牛15.0克。服药四剂后,白带明显减少,腰酸腹痛也随之缓解。
以上二例辨证均属于“湿热”范围,前者湿遏于中,为弥漫三焦之阳黄,后者为湿热下注之带下。在治疗原则上虽都是清热利湿,但因证不同,故方药而异。阳黄用茵陈蒿汤加味,带下用止带汤损益,收到“异病同治”的效果。临证体会,治病须同中求异,反复推求,才能奏效。
八、补土生火法
本法主要用于过食生冷或寒湿之邪损伤脾阳,所致之寒湿泄泻,临床证见腹胀肠鸣,腹痛喜按,苔白不渴,大便溏泄,呈稀水样。这种腹泻与肾亦有密切关系。治疗时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为主;如有肾阳不足,还应酌加温肾止泻之品。常用方剂如理中汤之类。常用药物有干姜、附子、白术、苓、金樱肉、煨诃子肉、煨肉蔻等。
慢性腹泻
徐姓,女,49岁,莆田城郊公社人。曾在农活作业中受雨淋湿,嗣后复遇雨淋。近半年来感肢体笨重,脘腹胀满,肠中鸣响,食后加剧,少腹坠痛,便溏,日五、六次,肢末潮湿发冷,口淡无味,舌胖苔白,脉濡弱。曾行抗菌素治疗时止时发,粪检正常。根据脉证系属寒湿困脾,肾阳不足,运化失职所致,治宜温肾健脾,利湿止泻。
处方:党参15.0克,焦白术9.0克,炮姜6.0克,小茴6.0克,吴萸4.5克,煨诃子肉9.0克,附子9.0克,金樱肉15.0克,炙草6.0克。
药后三剂,痛泻顿减,药既中病,再守前法加减,调理二周而愈。
九、蠲痹通络法
一般多用于风寒湿三气侵袭而成痹症。常用方剂有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秦艽、桑寄生、细辛、桂枝、威灵仙、制川乌、制草乌等。对于风寒湿痹痛,每兼配伍养血活血药物,如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同用,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风湿性关节炎
龚姓,男,52岁,本县渠桥公社人。患者诉:半年前因赶路劳累,肌肤灼热,汗出夹背,返家后下河游泳凉身,隔不匝月,左大腿及右上肢抽痛发麻,经治时轻时重,目前又出现全身肌肉及手指关节疼痛发胀,活动不灵,其痛以阴天为剧,通过按摩或活动之后,疼痛似有减轻。经服保太松等抗风湿药物治疗,仍未见明显效果。见症如前,苔白腻,脉缓稍弱。此系风寒湿客于经络,着而为痹,偏于寒湿并有血虚之象,拟予散寒祛湿、通经活络,并与养血为治。
处方:桂枝4.5克,秦艽9.0克,络石藤15.0克,威灵仙12.0克,黄芪12.0克,防己9.0克,当归9.0克,党参15.0克,细辛3.0克,薏米15.0克,赤芍9.0克,牛膝9.0克,防风6.0克,羌黄9.0克。
上方出入,药服九剂之后,肌肉及关节疼痛见减,后以丸剂收功。
十、辛开淡渗法
这是治疗湿温病最常用的法则,一般用在湿温初期。湿温之邪,逗留三焦气分,热为湿遏,则身热不扬;湿热相搏于经络,则身重困倦,午后身热;湿阻气机,则胸闷不饥,舌白脉濡;湿热郁蒸,则面色淡黄,此湿热邪在气分之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只宜辛开淡渗之法,以清热利湿,使湿热两解。常用方剂有三仁汤等。常用药物如薏米、滑石、通草、杏仁、竹叶、厚朴、白蔻、连翘、茯苓之类。
原因不明发热
朱姓,男,39岁,本县城郊公社下郑大队人。患者诉:因半月前被雨淋后,次日即感畏寒发热,头痛身重,肢体疼痛,脘胀满闷,时有呕恶之感,体温39.5℃。经当地医疗站注射青霉素,口服四环素、优散痛等药,热势未见减。来诊时经内科检查血象未见异常,以风湿热治疗五天,热仍未退,而以不明原因发热请中医会诊。
证见身热不扬,午后热重,干咳恶心,胸闷不饥,渴不欲饮,头痛身重,溲赤,颧红,苔白腻且滑,脉濡数。证属湿热弥漫三焦气分之湿温病,拟予辛开淡渗,上下分消之法图之。
处方:滑石15.0克,杏仁9.0克,竹叶9.0克,黄芩12.0克,半夏9.0克,川朴9.0克,通草4.5克,白蔻4.5克,薏米15.0克,银花12.0克,连翘12.0克,甘菊9.0克。
三剂后,热势明显减退,体温降至37.8℃,五剂后热退净,饮食二便如常,自觉症状消失。
上述十法,在一般治疗湿病处方中尚须酌情选用健脾理气之品,以兼顾正气,可促进其他药物吸收,有助于发挥更大作用,在组方时不可不加注意。其他如三焦气机阻滞则水道失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须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之邪有去路。故在临证时必须联系脏腑,又是一个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