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毛德西治颈肩腰腿痛“三味方”
2024-03-26 09:41:11
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60年,学验俱丰。临证推崇经方、善用经方,以经方简而效特点,经临床应用总结,制定“三味方”数十首,并善用“三味方”治疗疑难杂病。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受益匪浅。今特介绍其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味方”20首,以飨读者。
三藤汤
(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
藤类药物可通经入络,有祛风湿、止痹痛、舒经活络功效,长于治疗肢体经络疾患。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络石藤清热通络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三藤合用,具有养血通络、祛风除湿、清热止痛的功效。养通结合,药性平和,可用于因风湿热邪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及麻木等。
三草汤
(豨签草、伸筋草、老鹳草)
三药均有祛风湿、通经络作用,常用于各种风湿痹痛等。豨莶草 “治诸风、风湿症,……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等(见《滇南本草》)。老鹳草,《本草纲目拾遗》言能“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伸筋草舒经活血通络,可治筋脉痉挛疼痛。三药合用,能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失灵、拘挛疼痛等病症。
颈椎方
(葛根、鸡血藤、木瓜)
取《伤寒论》中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之义。葛根能解外感之颈项强痛,缓解颈项之挛急;鸡血藤活血舒筋,木瓜祛湿舒筋,三药以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为主,无论外感、津亏、血瘀、湿浊引起的颈项不适,均能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适合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上述症状。
腰椎方
(丹参、杜仲、续断)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腰椎病多与肾脏相关。杜仲、续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为治疗肾虚腰痛之要药。《本草汇言》言:“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之关节非此不利。”丹参养血活血,能通利血脉,《别录》言有“腰脊强”作用。三药配伍,可用于腰椎病所致疼痛、仰伏不利、辗转不侧等疾患。
上肢痛方
(桂枝、桑枝、伸筋草)
桂枝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言有“利关节”作用,现作为温经散寒、通脉和营常用药物;桑枝能祛风湿、利关节;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三味能通关节之血脉、散痼结之寒凝、伸不展之经络。且枝类药物升散向上,善治上肢肢节疼痛等疾患。
下肢痛方
(羌活、独活、牛膝)
羌活、独活均辛温,归肾、膀胱经,具有散风寒、祛风湿、止痹痛作用,二药常配伍使用,治疗风寒湿痹,腰脚疼痛、四肢不仁等症。而牛膝功能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引血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牛膝“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三味配伍,善治下肢诸肢节疼痛者。
肩背痛方
(秦艽、威灵仙、海桐皮)
秦艽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前人认为为“三痹必用之药”,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论新久,均可配伍使用。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对全身风湿痛均适宜。海桐皮祛风去湿,行经络达病所。现代研究证明,三药均有消炎止痛作用,对风湿引起的肩背痛尤为合拍。
腰肌劳损方
(桑寄生、狗脊、熟地)
《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部的酸困疼痛、活动不利与肾脏的亏损有关。三药药性平和,均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活血功效。而桑寄生、狗脊以治肾虚腰背强急见长,熟地为滋补肾精第一药,腰肌劳损所致酸困不适、活动受限三药较为适宜。所谓“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三味虫类方
(全蝎、地龙或天龙、土鳖虫)
久病入络,顽固性疼痛为脉络不通所致。虫类多搜风通络,常用于顽疾的治疗。全虫蝎、土鳖虫、地龙为活血通络常用药物,全蝎、土鳖虫活血散结、通络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络,三药于散、通、熄为一体,无大寒大热之弊,适合病久脉络不通的各种疼痛。若上肢疼痛用蜈蚣(天龙),下肢疼痛用地龙。
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芍、防风)
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文为“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身动为准,不可再加”。本方为调气活血代表方。方用黄芪大补元气,剂量宜大,以益气行血、血行风灭之义。此方应用广泛,不仅应用瘫痪疾病,凡气血不和者皆可应用。王清任言此方“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服之皆效。”“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肢体麻木方
(黄芪、桃仁、红花)
本方由补阳还五汤简化而来,功能益气活血通络,仍遵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瘀”的理论,从“因虚致瘀”立法,虚者气虚也,瘀者血瘀也。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肢体经络失养之麻木疼痛。黄芪用量要大于桃仁、红花,立意为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活。
肢体痉挛方
(何首乌、木瓜、双钩藤)
何首乌滋阴养血,《本草纲目》言其“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为血中之气药,入肝经滋补阴血而祛风。木瓜味酸入肝,功舒筋活络,能缓解筋脉的拘急疼痛。钩藤息风止痉,《本草新编》言:“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何首乌与木瓜配伍,以滋补肝肾之阴以固本,三味合力,滋阴养血、熄风止痉,为治疗肢体痉挛之良方。
肢体酸困方
(黄芪、五爪龙、仙鹤草)
肢体酸困为气虚证。黄芪为补气之圣药,李时珍称为“补者之长”,善补肺脾之气。五爪龙为南方补气药,与北方黄芪同功。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民间单方,用仙鹤草30克,大枣10枚,同煮去药液,饮之,治疗劳力后脱力困乏者。
足跟痛方
(熟地、牛膝、透骨草)
肾主骨,足跟痛为肾虚,必须补肾。熟地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肾精不足之要药。牛膝除补肾强筋、活血通络外,可引药下达病所。透骨草可引药透入经络、血脉,并有祛风活血止痛作用。三味药既有补肾强筋固本作用,又有祛风活血止痛功效,随症加减,常取良效。
手足肢节寒凉方
(黄芪、桂枝、当归)
本方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来。原方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肌肤麻木不仁,手足不温等。但养血活血之力不足,今以当归代白芍配黄芪,有当归补血汤义,并增补血、活血、通络之效。三药配伍养血活血作用增强,对气血不足、血脉不和之手足寒凉更为适宜。
关节肿大方
(僵蚕、透骨草、知母)
三药以僵蚕祛风化痰散结,治有形之包块;知母养阴行痹,治肢节浮肿,《神农本草经》言知母有治疗“肢体浮肿”之效;透骨草活血解毒、通经透骨。有形之关节肿大或无形之关节胀痛,三药均可应用。常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腱鞘炎等疾病。
温养督脉方
(鹿角胶、桂枝、红参)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上达颠顶,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阳虚可见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桂枝温经通脉,能通达阳气于诸脉;鹿角胶温肾助阳、养血填精,通督脉补命火;红参大补元气,能固脱回阳,通十二经脉。三药能生元阳、贯督脉而达全身,对命门火衰、阳气不足所致的各种虚寒症状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外用泡足方
(透骨草、当归、黄芪)
凡足跟疼痛或下肢寒凉难忍者,为下肢气血亏虚夹络脉瘀滞所致。药取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温阳护卫、养血活瘀,另加透骨草通经达络、祛风止痛。具体应用时,可加白酒与姜汁醋适量,加强药物的温经通络、透骨活瘀作用。此方要比单纯祛风湿药效果好。
御风防湿方
(黄芪、补骨脂、大枣)
中医认为体质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侵,形成风湿痹症。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痹症的预防颇为重要。黄芪补肺固表充肺卫,补骨脂补肾纳气填元阳,大枣健脾益气调中土。三药合用补肺、健脾、温肾,适合痹症体弱者长期服用。
去杖方
(白芍、甘草、黄芪)
此方为芍药甘草汤加黄芪。古人将芍药甘草汤名为去杖汤,可养血通络、舒筋缓急,主治脚弱无力、步行艰辛。对行走不便病人服药后可弃杖而行,故名去杖汤。方中大剂量白芍养血柔筋为君药,甘草和中健脾为佐使药,毛德西在此方中加黄芪,可以补气退废,尤适合年老、体弱、久病之人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