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胃病诊疗经验简介
2024-04-29 07:59:56
胃病诊疗经验简介
作者/ 徐景藩
徐景藩,1927~2015年,江苏省吴江市人,首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余年,擅长脾胃病的诊疗工作。学术代表著作:参加编写《中医内科学》等教材,著《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
胃病是胃脘痛、胃部痞胀、嘈杂等病症的通称。重者可伴有呕吐,甚则反胃,饮食难下。病位在胃腑,并与脾相合,与肝有密切联系,此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医家各有经验,为了相互交流,特将个人诊疗体会简述于下。
一、定位定性 三型论治
遇到胃病患者,通过四诊检查,确定脏腑病位与病机性质。据个人的经验,可按三个主要证型立方遣药。
(一)定位
疼痛、痞胀在胃脘部,病位无疑在胃。如胀痛及于胁肋(一侧或二侧),病位及肝;胀痛及于脐部周围则病位及脾。
(二)定性
首先应区分虚实。
主要鉴别点为食后疼痛痞胀等症得减,脉象细、濡、沉者属虚;痛时手按得减,喜按属虚。
反之食后症状加重,脉象弦、滑,尤以关部弦滑者属实;曾服党参、白术、黄芪等药后痛胀加重者属实。
其次当辨寒热。
遇冷、饮冷则痛发作或加重,舌白、脉细者,属寒;脾胃气虚者,大多兼有内寒。在内寒的基础上,易感外寒,可呈内外俱寒之证。
胃脘有烧灼感,口干或口臭、口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者,为热证;兼有脘痛及胁,嗳气频多,性躁善郁,脉弦者,属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舌干红,食少形瘦,胃阴不足者,多由阴虚生热;若气郁化火而伤阴者,上列诸症均可出现。
由于胃有喜暖的特性,需温才能腐熟水谷,故脘部一般均喜温暖。胃中湿浊,反映为舌苔白腻,口粘、口甜、不思饮食、胸脘痞闷。内有停饮则胃中漉漉有声,或泛吐涎沫、清水,头眩。
若食量超过患者消化负荷,或质的不恰当(如糯米食品、油炸食品、鹅肉等)引起胃痛痞胀,不思饮食,苔腻者为食滞。
心下(剑突下)上脘压痛,以肝胃气滞为主;中脘与右梁门穴均有压痛,以中虚气滞为多;自诉胃痛,按之无明显疼痛者,亦以肝胃气滞为主,病情亦较轻浅;脘部有漉漉声响者,常为胃中有水饮。
(三)主要证候分类
目前对胃病的证候分类,各地颇不一致,据个人多年观察治疗经验,慢性胃病主要有以下三类主证,按此而确定治法方药,执简驭繁,取效颇良。
1、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
主症为胃脘痞胀、隐痛、嘈杂,空腹为甚,得食则缓,食量减,大便易溏,神倦,舌质偏淡,脉细。治法宜补脾益胃佐以理气。
主方为《医方集解》六君子汤,药如炒党参、炙黄芪、炒白术、炒山药、云茯苓、炙甘草,常可加煨木香、炒陈皮、红枣等。兼胃寒者加干姜或高良姜,寒盛加肉桂(或桂枝)、甘松,泛酸加炙乌贼骨、法半夏等。
2、肝胃不和证
主症为胃脘痞胀、隐痛、嘈杂、得食尤甚,脘痛及胁,嗳气颇多,脉象弦,症状的发作或加重,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治法宜疏肝和胃。
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如炙柴胡、苏梗、白芍、炒枳壳、炙甘草、制香附、佛手片等。脘痛显著,加延胡索、广木香或檀香;肝郁症状重者,加合欢花、绿梅花、广郁金;嗳气多而有食物返流者,加刀豆壳、柿蒂、炒枳壳等;气郁化火者,配加丹皮、黑山栀、黄芩等。
3、胃阴不足证
主症为胃脘灼痛、隐痛、痞胀、食少、口干欲饮水,舌质红干或光红,形瘦乏力等。治法宜滋养胃阴,佐以行气。
例方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减。常用药如北沙参、麦门冬、白芍、甘草、石斛、乌梅、绿梅花、木蝴蝶、佛手花等。阴虚胃热甚者配加蒲公英、青木香、石见穿、白菊花。胃中嘈杂厌酸,可加小量公丁香、玉竹。
以上三类证候,均可兼有血瘀证(8~13%),其主症为久痛屡发,舌质紫,可配用化瘀通络法,药如蒲黄、五灵脂、炒当归、三棱、紫丹参等。痛甚加九香虫;胀甚加莪术;大便色黑加参三七、大黄炭、地榆等;痛甚而兼黑便,加延胡索、云南白药、降香等。
三类证候在病程中约4~10%可兼见湿浊中阻之症,主要表现为舌苔白腻、胸闷、口粘、不欲饮水。宜根据湿阻的程度加用化湿药。寒湿宜苦温芳化,如藿香、炒苍术、厚朴等;一般湿阻常用陈皮、法半夏、茯苓、薏仁等。若兼食滞,消化不良,酌配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之类。
如上所述,是胃病三类主证的症状及常用方药。至于虚实证候的兼顾,升降、润燥的配用和护膜的治法,分别详见下列内容。
二、虚实兼顾 升降相须
胃病一般病史较久,不时发作,久病即有病理本质,且胃病之成,常由饮食不调,劳多逸少,情志所伤等,对脾胃有一定的损伤;既病之后,消化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气血精微化生不足。另一方面,胃病则和降失司,胃中常有气滞,故发病则脘痛、脘胀,功能不足而仍需进食,若稍有超过脾胃之负荷,即易导致食滞。且因寒邪、郁热、湿浊、血瘀等病理因素的存在,所以又有实证的表现。治疗必须兼顾虚实。
胃病常有气滞,治疗必须理气。理气之品久用多用,又易耗伤胃阴,选药时不宜过寒过燥,治实应防致虚。当补气、养阴之时,又要注意治虚防止滞气,故选方用药避免过于壅气滋腻。这些虚实兼顾的治疗原则,对胃病诊疗甚为重要。
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胃病与肝密切有关,肝失条达,当予疏泄。故治疗胃病应十分注意升降问题,升降得宜则气机调畅,有关升降法的用药主要举例如下。
1、补气理气寓升降:
脾胃气虚而兼气滞证候,用药以党参、黄芪主升而补气,配以木香、陈皮、枳壳主降而理气。中虚气陷而兼气滞者,加升麻、沉香(或檀香、降香)调升降,或配荷叶、茯苓亦是一升一降。
2、理气行瘀有升降:
胃中气滞,肝郁气滞,久则血瘀,治当理气行血。行血必行气,故化瘀药中常需加枳壳、桔梗、牛膝以调升降,血府逐瘀汤中即有此三药。
3、胃阴不足用升降:
胃阴不足证候,治宜滋阴养胃,沙麦归地,守而不行,必须配用调升降气机之品,庶能奏效。如木蝴蝶能升,与佛手片之降相伍;或配杏仁、青皮,或加竹茹、瓜蒌皮,均有升降之功。若见嘈杂、嗳气,配用橘白、玳玳花与刀豆壳。上述举例之法,均为理气调升降而不致辛燥伤阴,供临证参考选用。
4、芳化胃湿宜升降:
胃中有湿,一般常用芳化之品,藿香、佩兰与陈皮、半夏,即有升降之性。对久病湿浊不化、舌苔白粘、灰腻的病例。个人尝配薤白、菖蒲与厚朴、苍术同用,宣通机窍而调升降,或配砂、蔻仁与薏仁、茯苓理气泄湿以调升降。
胃病有疑难或久治少效的病例,能在调升降一法中推敲用药,常是改善疗效的重要措施。
三、润燥得宜 汤散并进
东垣详于治脾,药以甘温居多,叶桂补前人之不足,重持养胃,各有所长。但如片面地强调“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而以此为常法,则犹如刻舟求剑,不利于病。须知临床应以证候为依据,胃病阴津不足者,固当滋阴;但如肝气失疏,胃失和降,气滞不畅,理宜疏肝和胃。胃湿治当温燥,胃寒亦必辛暖。故胃病有喜润,有喜燥,而润燥必须得宜,刚柔必须相济,才能提高疗效。
现举几点润燥相宜的用药经验如下:
1、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常用淮山药,既能益气,又有养胃之功,与参芪相伍,亦属刚柔、润燥得宜。
2、太子参微甘性平,补脾益胃之力虽弱,但清而不滋,配白术则润燥相宜。
3、用桂枝(或肉桂)以温胃阳,或用甘松、良姜、荜拨等温胃定痛,应配白芍,则润燥相当而具有建中之功。
4、阴虚胃痛,在滋阴养胃方中配用佛手片(或花)、橘皮(或橘白、橘络),理气而不过于辛燥,亦属润燥相伍。
治胃病常用汤剂温服,利于益气、养胃、行气、通络。但如配合散剂则更能运用自如,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后内服的优点是:作用较好,功效较持久,配伍和服用方便,节省药材。
例如用延胡索、广木香、白芍、甘草、肉桂、乌贼骨、贝母、白芨、参三七、黄连、琥珀等药分别研细,置于瓶中盖密,根据病情选用1~3味,随时调配,临时一次一日数次,开水送服,实为治疗胃病的良好剂型。通过多年来的运用经验,深刻体会或到《圣济总录》“散者,渐渍而散解,其治在中(指脾胃)”之说,确有实践指导意义。
四、维护胃膜 重视预防
清·程应旄曾谓:“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胃的生理功能兼有进一步将食物粉碎、搅匀之意,含有物理、化学的作用,才能使食糜不断通过幽门,排至十二指肠。胃的病变主要在脘,脘即是胃腔,饮食不当,易损胃腔,亦即易损胃之内膜。
随着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护膜一法已逐渐引起广泛的重视。近贤章次公先生(1903~1959)对此有独到经验,如用凤凰衣配马勃以护膜且能制酸,用象牙屑、琥珀、滑石为末吞服以护膜生肌,用赤石脂止血护膜,用阿胶、柿饼霜、威喜丸、当归等养血止血而兼护膜等等,投药别具匠心,每获良效。
据个人经验,对护膜的治疗大致有如下几点:
1、白芨富有粘性,苦平而入肺经,传统用以补肺止血,现已普遍用治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用白芨粉加水(1:8)调成糊状内服,不仅能止血,且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等症状与炎症、溃疡之病理变化。是当前胃病“护膜”的首选良药。若与藕粉相调,卧位服药,且有利于改善食管粘膜病变的效用。
2、黄芪、淮山药、饴糖、大枣等药,辨证配用,均有护膜之功。
3、胃寒致痛,辛温燥烈之品如姜(良姜或干姜)、桂(桂枝或肉桂)、川椒等药,不宜多用久用。理气药物同样也要注意勿过辛燥,以免耗伤胃阴。在一定意义上,亦包含防止有损胃膜的副作用。
4、胃病中虚患者,配食薯蓣粥、红枣粥。阴虚胃热者配食藕粉、蜂蜜、牛乳,既有营养价值,又有包含护膜在内的治疗作用。
治已病,尤需重视治未病。预防胃病主要有下列数项:
1、节饮食:注意饮食量的适当,勿过饥过饱,勿暴饮暴食;质的适当,如避免偏嗜偏食和五味太过;时间的适当,应按时进食;温度的适当,可把《灵枢·师传》所说“热毋灼灼,寒毋沧沧”当作座右铭。此外,必须避免粗糙、坚硬食品,注意做到细嚼慢咽,戒烟戒烈性白酒。
2、调情志:应戒躁怒,性情开朗,善于应付逆境。防止忧郁和用脑过度。
3、慎寒温,尤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及时诊查:如有胃部痞胀、隐痛等症状出现,及时进行查治。既病后之,及时复查治疗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