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头痛
2024-05-05 23:24:59
治头痛秘方
6.1 加味乌星散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制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研细,分2次冲服)。
用法:先煎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四味,后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冰片临服时分2份各冲入1份。服后稍事休息,头痛即止。
功用:升清阳,化浊气,止头痛。
方解:方中川乌、南星、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地龙通络镇痉;菊花疏风、清头目;冰片开窍散瘀,清热止痛。诸药合用,有通络止痛、疏风散邪之功。药专力宏,取效颇佳。
主治:慢性头痛。悠悠戚戚,迁延不愈,或在一侧,或在巅顶,诸如生气、受风、感寒以及天气变化都能引起发作。脉象往往沉细微弦。可用于神经性头痛。
疗效:屡用屡效,多1剂痛止而愈。
6.2 柔肝熄风方
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
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研细,分2次冲服),苦丁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方用鲜莲叶、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黑芝麻滋肝益肾。“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即偏正头风亦可治。叶案所谓育阴和亢阳,柔润熄内风者以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6.3 头痛汤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
组成:连翘、菊花、霜桑叶、黄芩各9克,苏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藁本、白芷各3克,荷叶边半张,鲜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
功用:祛风散热,通窍止痛。
方解:方中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肝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舒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共成祛风散热之方,以治风热上攻的偏正头痛,效果颇佳。
主治:风热上攻引起的偏正头痛。
疗效:屡用治正偏头痛,均获捷效。
附记:本方记载罗芷园《医话》云:“治偏头痛极效,屡试屡验也。”岳氏医治一例,每一感冒,即出现剧烈性头痛,面红发热,多方治疗,均不过暂时缓解,不能根除,颇为苦恼。即投上方疗之,果1剂痛减大半,3剂痊愈,迄今5年未犯。后用治各种正偏头痛,亦均获捷效。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若寒厥或痰厥之头痛,不可滥投。
6.4 止痛散
来源:韦文贵,《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瓜蒌根(即天花粉)、柴胡、甘草各10克,生地12克,黄芩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滋阴润燥,生津止痛。
方解:方用柴胡疏肝解郁,配合黄芩能清肝火而止痛;生地、天花粉滋阴生津而润燥;大枣和脾健中;生姜散寒止痛,诸药配伍,共奏疏肝清热,滋阴润燥,生津止痛之功。
主治:凡因肝郁气滞,久而化火,伤阴生燥;或肝火上炎,而犯清窍所致的头额部痛,眼胀痛,或目赤疼痛之虹膜睫状体炎,巩膜炎等症者均可用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本方用治头痛、偏头痛、证属肝火上犯清窍者,用之每收良效。
6.5 头痛方
来源:陈绪纶,《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黄芩(酒炒)8克,白芍、菊花各10克,蔓荆子6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降火,清热祛风。
方解:方中黄芩、白芍清降少阳、厥阴的热邪,为本方的主药;辅以菊花、蔓荆子的清宣风热以治标;生地黄、当归的滋阴活血以治本;以川芎的辛散以治风,甘草的甘缓治上,以充任本方的佐使。诸药配伍,组合成方,共奏滋阴降火、清热祛风的效用。
主治:风热头痛,特别是对长期头痛、久治不愈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加减:两眼、巅顶胀痛加石决明15克;前额胀痛并见脉大、苔黄加生石膏30克;中焦有湿、脘闷腹胀,或肝旺风热犯胃作呕,去生地黄、甘草加法半夏8克,化橘红6克,茯苓10克;风热邪气宣降不解,加生龙骨15克,生牡蛎25克;风邪顽扰,头痛难忍加全蝎末6克(冲服);风邪、实火循胆脉逆冲,颈侧、耳后筋脉胀痛,去生地黄、川芎、甘草、加胆南星6克,僵蚕、钩藤各10克。
疗效:屡用均获捷效。
6.6 头痛散
来源:章次公,《章次公医案》
组成:淡附子、当归各30克,大川芎、甘枸杞、明天麻、藁本各18克,大蜈蚣10条,炙全蝎、制半夏各18克,绵黄芪30克,炒枣仁、茯苓、生白术各1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3克,一日3次,饭后用白开水冲服。
功用:搜风通络,散寒止痛,健脾化瘀,扶正固本。
方解:久痛多因寒瘀气滞,瘀痰互结,经隧阻闭所致。故方中用淡附子大辛大热,其性善走,能祛表里之沉寒,通络脉之瘀闭,并能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瘀;藁本香散,入巅顶,散风寒;黄芪、白术益气补脾以升阳;天麻配藁本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功;枣仁、枸杞补肾安神;蜈蚣、全蝎搜风剔邪、开瘀通络,镇痉镇痛;半夏、茯苓化痰和胃,止呕逆。配伍丝丝入扣,故奏效颇捷。
主治:顽固性头痛,痛剧则呕吐频作,痛苦异常。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服用,多能根治。
6.7 曙光血管性头痛方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3年
组成:生石决30克(先下),大川芎9克,香白芷、北细辛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平肝镇痛。
方解:方用生石决平肝镇痛,川芎辛温、入肝经,能活血止痛,近代药理研究发现川芎含挥发油及油状生物碱,能抑制大脑皮层活动及扩张周围血管,故有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白芷能祛风散寒止痛,可兴奋血管运动中枢,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细辛散寒止痛,并有局部麻痹、镇痛作用。药仅四味,配伍相得益彰,力宏效捷。
主治:血管性头痛。
加减:如病程长的慢性头痛,可加枸杞子12克,青陈皮各4.5克,以养肝扶正,保护胃气、利于久服。
疗效:治疗100例,其中典型血管性头痛40例,普通血管性头痛52例,群集性头痛8例,结果近期治愈53例,好转4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9.8%。
附记:本方为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马瑞寅氏云:20多年临床应用于大批头痛病人,确实效果好,而且无副作用。本方不但对血管性头痛有良效,而且对高血压性、脑瘤性及炎症性头痛也均有良效。个别病人服药期间出现舌麻现象,可继续服药,不必停用,未见不良后果。
6.8 通窍蜈蚣汤
来源:蔡奇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9克,老葱3根(切碎),鲜生姜、红枣各9克,麝香0.5克,蜈蚣1条。
用法:上药除麝香外,先用水煎成一碗,加黄酒半斤,再煎成1碗,用纱布包麝香入药汁中再煎,待麝香溶化后温服(或用药汁冲服麝香亦可)。无麝香也可用田七6~9克捣细,分3次冲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解:瘀血头痛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或风挟湿邪而致。外邪自表侵袭经脉,以致气血壅滞,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故其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当以活血化瘀通窍为治,方中红花、桃仁、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大枣、青葱、生姜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孔窍中瘀血;蜈蚣搜剔络中之伏邪,熄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窍之功。
主治:瘀血头痛。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证伍以羌活、防风、苍术、白芷共奏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之功。
疗效:治疗25例(全部病例均有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女性患者常伴有经前腹痛,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或暗红或边光有瘀点,脉弦细或细涩),痊愈9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无效3例。随访(1月~2年)14例,痊愈9例,显效4例,无效1例。
附记:本方对内伤阴虚阳亢及湿热酒毒挟痰之头痛,均不宜应用。
6.9 三石头痛汤
来源:关幼波,《名方汇录》
组成:首乌藤3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5克,生石膏30克,钩藤15克,生地10克,白芍30克,当归、川芎、香附、木瓜、佩兰各10克,藕节、牛膝、石斛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养血平肝,熄风止痛。
方解:方中用生石膏于内伤头痛,旨在有热可清,无热可平,与生地、川芎、当归、白芍配伍相反相成。香附、木瓜等诸药合用缓中有通,通中有充,体现了“若欲通之,必先充之”的治疗特点。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平肝、熄风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顽固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疗效:治疗多例,一般服14~30剂后诸症消失而痊愈。对血管性头痛效果尤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6.10 养血平肝汤
来源:关幼波,《名医名方录》(第一辑)
组成:旋覆花、生赭石、生石膏各10克,首乌藤30克,当归、杭白芍、川芎、生地、杭菊花、木瓜、香附、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分2次服。
功用:养血平肝,散风止痛。
方解:“顽固性头痛”多以头痛时作时止,缠绵日久,经过各种治疗收效不大而名之。其病机是虚、滞、痰、瘀。故以补血而又活血的四物汤为主,取旋覆代赭汤的主药旋覆花、代赭石以平肝、降逆、理气、化痰;佐以酸涩而温的木瓜以调和肝脾,且与白芍、甘草配伍,酸甘化阴,育阴缓急止痛;方中加入生石膏旨在有热可清,无热可平可降,与四物汤配伍相反相成;另遣香附行气解郁;配以川芎气血双调;用首乌藤以养阴安神;菊花清肝平肝,共奏养血平肝、活血化痰之效。
主治: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头痛,包括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疾患。
加减:血脉壅滞明显而见刺痛者,加红花10克,通血脉消瘀滞;属肝气上冲之头痛头晕者,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各30克,以镇潜之;面红目赤昏花等肝火较旺者,加钩藤30克,配合杭菊花、旋覆花以清利头目;若腰膝酸软加川断、枸杞子、牛膝各10克以补肾气;阴虚明显而见五心烦热、口干者,加北沙参30克,石斛10克以滋养阴液。
疗效:经临床多年使用,效果甚佳。确为治疗顽固性头痛之良方。
6.11 头痛舒煎剂
来源:孟澍江,《名医名方录》第一辑
组成:细辛4克,吴茱萸3克,炙全蝎5克,白僵蚕10克,制南星4克,白附子6克,石决明15克,天麻9克,生石膏20克,红花10克,川芎5克,苦丁茶、生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平肝潜阳,搜风镇痉,清化痰热,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血管性头痛。其特点是头痛常开始于颞部、眼部或前额部,逐渐扩展至半侧头部。疼痛呈搏动性钻痛、钝痛或刺痛,在1小时左右达到高峰后转为持续性疼痛。痛剧时常伴恶心、呕吐等症。此病缠绵、颇难治疗。
加减:应依据病情变化及轻重情况进行加减:痛作时情绪不畅,烦躁易怒、口苦、胁痛者,加丹皮9克,柴胡6克,香附12克;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左头胀痛明显者,加白芍12克,白蒺藜15克,钩藤9克(后下);痰热壅盛、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者,加夏枯草10克,川黄连3克或天竹黄10克,竹茹9~12克;湿浊偏甚、头重痛、呕吐作恶,舌苔白厚腻者,加泽泻、制半夏各9克;病久瘀甚,痛为针刺,难以忍受,舌有紫气或瘀点瘀斑,脉弦涩者,加桃仁、赤芍、丹皮各9克;气血亏虚、失眠、眩晕、低血压、思虑则痛作者,加当归10克,白芍12克,生黄芪9~12克;伴外感风寒、头痛、恶寒明显、鼻塞流涕者,加荆芥9克,葱白3根,苏叶9克;伴风热侵袭、头痛、发热明显、咽痛者,加蔓荆子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3~6克(后下);老年体虚者,改用制大黄5~10克。又前额痛甚加真珍珠母30克(先煎)丹皮9克;头右侧痛甚加酸枣仁15克;眉棱骨痛加蔓荆子9~12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
附记:本方系孟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研究而成。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疗效颇佳。同时可配合综合调理,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是配合外治方药;二是配用针灸按摩;三是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物;少食甘肥厚腻助湿之品,适当配用食疗方;四是勿过劳,避免情志刺激,适当休息等。
6.12 加味选奇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防风、羌活、黄芩各9克,甘草6克,白芍、白蒺藜各12克,菊花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清热,止痛。
主治:头痛,偏头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
加减:阴虚明显者生地易黄芩,或以磁朱丸与六味地黄丸治之。日服磁朱丸以镇摄其亢阳,晚服六味地黄丸以滋其肾阴。血瘀者加茺蔚子10克,牛膝、豨莶草各15克,或用血府逐瘀汤。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磁朱丸本眼科用药,又名神曲丸,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用120克神曲以配60克之磁石及30克之朱砂,磁石滋肾潜阳,重镇安神,朱砂清心安神,妙在用120克神曲以健运脾气,使石药不致有碍胃气,又能升清降浊。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