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高血压降不下来,总结出7种治疗方法
2024-09-12 07:28:14
高血压“反跳”
作者/柴瑞震
高血压“反跳”一般是指高血压病在使用中医清肝泻火、平肝息风、滋阴潜阳等常法常方,或使用西药降压之品治疗后,初用效果明显,渐用微效或无效,甚至出现血压增高、流动较大、持续不降的临床现象。
辨治要点:柴浩然从中医辨证论治着眼,不拘泥于常法常方,针对高血压“反跳”的不同病因病机总结出7种治疗方法。
1、疏肝理气,将顺肝木之性
本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化火上冲所致的高血压病或其“反跳”者,症见头痛头胀,胸胁满闷,时欲太息,烦躁易怒,失眠寐浅,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而数。
此证虽有肝火上冲,初用清肝泻火之法即效,但因肝火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所致,屡用清肝泻火之法,苦寒清降,有悖肝的疏泄条达之性,从而使肝气愈郁愈逆,血压波动较大,不时出现“反跳”。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情志不遂,忧思恼怒,或值经前期、更年期、精神过度紧张时更为明显。对此,柴浩然主张以疏肝理气为主,将顺肝木之性,常用逍遥散或四逆散加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治之。
病案举例
原某,女,50岁,1993年3月9日初诊。
6个月前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烘热,出汗,胸闷胁胀,时欲太息,经查血压21.3/16.0kPa(160/120mmHg),诊为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初用更年康、谷维素、心痛定,血压降至14.7/9.3kPa(110/70mmHg),停药后血压升高,复用上药时则须加大剂量方能维持。后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初用血压正常,10 余剂后上症未除,又增胃脘不适,食后顶胀,大便清薄,血压忽高忽低,波动在14.7-21.3/9.3-16.0kPa(110-160/70-120mmHg)。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
辨证:肝郁化火,苦寒伤脾
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泄热。方用逍遥散加味。
处方:
当归9g,炒白芍9g,柴胡6g,炒白术9g,茯苓9g,白蒺藜9g,钩藤12g,夏枯草12g,菊花9g,荷叶9g,炙甘草6g。
3剂后上症明显减轻,停服心痛定等,血压16.0/10.7kPa(120/80mmHg)。继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剂,血压稳定在14.7-16.0/9.3-10.7kPa(110-120/70-80mmHg),两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2、行气活血,调理气血郁滞
本法适用于气血郁滞、肝阳偏亢所致的高血压病,或中风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血压波动不稳定者。症见头晕头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唇色紫暗,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弦细涩。
此证由于气血郁滞导致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使肝阳上亢加重。若单纯平肝潜阳,气血逆乱得不到恢复,往往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甚或反跳。对此,柴浩然强调以行气活血为主,调理气血郁滞,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天麻、钩藤、珍珠母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病案举例
崔某,女,39岁,1992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1988 年发现血压较高,血压波动在21.3-22.7/14.74-16.0kPa(160-170/110-120mmHg),长期服用复方降压片,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近1年来虽未中断降压药,但血压不稳定。症见头晕头痛,部位固定,伴胸闷刺痛,上肢时作麻木,舌质淡青、苔白润,脉弦细涩,血压18.7/13.3kPa(140/100mmHg)。
辨证:气血郁滞,肝阳偏亢。
治宜行气活血,平肝潜阳。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
生地15g,当归15g,赤芍药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怀牛膝15g,柴胡9g,炒枳壳9g,桔梗9g,天麻9g,钩藤15g,丹参15g,甘草6g。
上方服用8剂,血压稳定在16.0/12.0kPa(120/90mmHg)。后用上方酌加珍珠母30g,竹茹15g等,前后服用20剂,血压正常,未见复发。
3、降胃安冲,以利肝阳下潜
本法适用于胃气不降、冲气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
见头痛眩晕,胸闷不舒,嗳气频作,食后胃脘痞满顶胀,甚或时觉有气从小腹或胃脘上冲胸咽或头部而症状加剧、血压波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因胃气以下降为顺,冲气以敛藏为常,故肝阳上亢易引动胃气,冲气上逆,从而助长肝阳上亢,故长期服用平肝潜阳之剂,未顾及胃气不降与冲气上逆,往往会出现高血压“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认为,以降胃安冲为主则有利于肝阳的下潜,常用《金匮要略》之奔豚汤加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病案举例
韩某,女,49岁,1992年4月28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两年,血压20.0-21.3/12.7-13.3kPa(150-160/95-100mHg)。经常头晕,烘热时作,胸闷脘痞。因服降压药不适,改用中药平肝潜阳之剂,血压恢复正常,停药后多次反复,用前方效果不佳,两月前又觉有热气从两大腿内侧沿腹部上冲胃脘,作时头晕加重,胸闷,气短,有窒息恐惧感,发作后胃脘痞塞,时时嗳气,舌质红,脉沉弦。
辨证:冲气上逆,肝阳偏亢,胃失和降。
治宜降胃安冲,平肝潜阳。方用奔豚汤加味。
处方:
清半夏12g、黄芩6g、炒白芍12g、当归9g、川芎6g、粉葛根15g、桑白皮15g、生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24g、旋覆花9g、甘草6g。
6剂。水煎服。
药后冲气上逆未作,血压18.7/12.0kPa(140/90mmHg),继用上方稍事加减10剂,血压正常,未再出现波动。
4、温肝散寒,以利浊阴下降
本法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巅顶头痛,眩晕时作,干呕或多吐涎沫,或口中黏滞多唾,胸膈满闷,胃脘痞塞,吞酸嘈杂,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滑。
形成本证,一是长期服用平肝潜阳、清热镇逆等重坠寒凉之剂,损伤脾胃,内生寒湿痰浊,随肝气上逆;二是素体虚弱,肝气不畅,中焦升降失司,痰浊内生,而随厥阴经上逆;三是久病不愈,年高阳衰,体质从阴化寒,以致阴寒痰浊之邪上逆,阻塞清窍。对此,柴浩然治从温肝散寒,使浊阴之邪下降,常用《伤寒论》之吴茱萸汤或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病案举例
王某,男,46岁,1991年7月4日初诊。
头痛眩晕,恶心干呕1年余,时轻时重,经查血压24.0/16.0 kPa(180/120mmHg),住院治疗10天,血压降至16.0/10.7kPa(120/80mmHg)。因服心痛定、降压药等不适,停药后血压较前更高。诊时症见巅顶头痛为甚,干呕,吐涎沫,头晕欲睡,胸闷气短,口干但欲热饮,每用凉饮则上症明显加重。
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方用吴茱萸汤。
处方:
吴茱萸9g,党参15g,鲜生姜15g,大枣8枚。
3剂后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余症亦有好转。继用上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20剂,血压稳定在16.0/10.7kPa(120/80mmHg),未复发或“反跳”。
5、温化痰饮,斡旋中焦气机
本法适用于脾胃阳虚,痰饮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头晕嗜睡,头重如裹,心悸短气,胸胁胀满,倦怠乏力,舌淡体胖、苔浊腻或滑润,脉沉弦滑。
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脾胃阳虚,痰饮内停,阻滞中焦,使升降失常,清浊相混而上干清窍则致上症。若临床忽视辨证论治,被血压高低印定眼目,不仅血压难降,还会出现“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辨证求因,治从温化痰饮,斡旋中焦气机,常用《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治之。
病案举例
张某,男,39岁,1993年8月27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1年,血压20.0/13.3kPa(150/100mmHg),初服小量降压药血压即能降至正常,后用则需逐渐加量,经常出现“反跳”现象。症见头晕时作,头重嗜睡,心悸易惊,短气乏力,舌质淡青,体胖,苔白润,脉弦滑。
辨证为脾胃阳虚,痰饮内阻,上蒙清窍。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
处方:
茯苓30g,桂枝6g,白术24g,泽泻12g,天麻6g,珍珠母30g,丹参15g,炙甘草6g。
8剂。
药后上症基本消失,已停服降压药,血压20.0/12.7kPa(150/95mmHg)。继用上方稍事化裁15剂,血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停服中药3月后随访,血压正常,亦未出现“反跳”。
6、温阳利水,以助膀胱气化
本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气上凌或浊邪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头晕头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夜尿较多,下肢或全身浮肿,舌淡白,苔白润或小滑,脉沉弱或沉弦迟。
高血压病属于肾阳不足、水气上凌之证临床虽较少见,但如果未切中病情,不仅徒劳无功,还往往出现“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大胆使用温阳利水之法,以助膀胱气化,常用《伤寒论》之真武汤加味。
病案举例
郑某,男,59岁,1993年3月22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10年,血压持续在22.7.-25.3/13.3-17.3kPa(160-190/100-130mmHg)之间。屡用复方降压片、降压灵、心痛定、尼群地平等药,始终未能降至正常,还经常出现“反跳”现象。近两年来,头晕较甚,巅顶闷痛,精神萎靡,全身畏寒,手足不温,饮食减少,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夜尿较频。舌质淡白,苔水滑,脉沉迟。
辨证为肾阳不足,浊阴上逆。方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
熟附子9g,茯苓30g,炒白术30g,白芍药9g,吴茱萸6g,天麻6g,鲜生姜15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26日二诊:头晕、头痛减轻,食欲增加,小便量多,浮肿亦轻,精神明显好转。
上方去吴茱萸,加泽泻9g。6剂后上症基本消失,再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剂停药,血压稳定在20.0/12.7kPa(150/95mmHg),亦未服降压药。3个月后随访,血压未再“反跳”。
7、解表散寒,疏通太阳经输
本法适用于高血压病兼风寒外感、营卫失和、太阳经输不利而致高血压“反跳“。除高血压病常见症外,又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后头部胀痛较甚,且有紧束感,或颈项僵直疼痛等。
高血压病患者兼夹外感,临床较为多见,若属外感风热,疏散风热之桑叶、菊花、蝉衣、僵蚕之类每兼有清热平肝之功,可与高血压病辨证用药相得益彰。若属外感风寒,皮毛闭塞,太阳经输不利,往往会使血压增高,出现“反跳”。对此,柴浩然认为,只要有风寒表证,即可使用解表散寒之法,表实宜用《伤寒论》之葛根汤,表虚宜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
病案举例
展某。男,49岁,1991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21.3-22.7/12.7-13.3kPa(160-170/90-100mmHg)之间。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降压灵等药,血压降至正常后停药。7天前因夜间受冻后即恶寒发热,后头部胀痛较甚,颈部僵直疼痛似落枕状,全身拘紧疼痛,血压上升至24.0/14.0kPa(180-105mmHg)。服用速效感冒胶囊,注射安痛定,发热虽轻,但余症未减:又用复方降压片,血压不降。
辨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太阳经输不利。
方用葛根汤加味。
处方:
粉葛根18g,麻黄9g,桂枝6g,白芍药6g,甘草6g,天麻6g,鲜生姜9g,大枣8枚,
1剂,水煎服。
服药后汗出热退,恶寒已解,头痛、身痛、颈部僵痛减轻,血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
10月14日二诊:方用桂枝加葛根汤2剂,外感痊愈,血压正常,未见“反跳”。
柴浩然治疗高血压“反跳”的经验是在运用清肝、平肝、潜阳、息风等常法治疗效果不佳时,根据审证求因而使用变法。常法与变法实为辨证的统一,都是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而采取的具体治法,可谓高血压病的“同病异治”。治疗高血压“反跳”要注重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不被血压的高低与清、平、潜、镇等治法印定眼目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