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一直流口水,也是病,需要治
2024-09-27 07:35:21
多涎症辨治体会
作者/李庆华,周平安
多涎症,是指唾液分泌过多,频繁吞咽或吐出,甚至自行流出口外之症,亦称喜唾。现结合临床验案3则,谈谈辨治体会。
1.脾胃虚寒,精聚为涎
胡某,男,45岁。1994年4月25日初诊。患多涎症5年余,加重半月。患者于1989年1月,因肺炎高热住某医院,经用静滴抗生素等药治疗半月,痊愈出院。出院前,自觉唾液较多,未予重视。出院后每因喝冷饮或吃冷食而唾液增多,昼夜频繁吞咽,睡眠时则自行流出,浸湿大片枕席,甚感苦恼。曾在多家大医院进行检查,均无阳性所见、始终未能诊断。曾以阿托品、维生素、谷维素等药治疗无效。
半月前,因朋友相聚,勉强饮几杯冰镇啤酒,致使唾液更多,说话时唾液不能自制,每每流出口外,虽不停吞咽,仍吞之不尽,有时吐在杯中,每分钟3~4口,一个上午竟吐4~5杯(约1000ml),涎沫清澈如水,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如栗,小便色白量少,脉沉细,舌淡胖、苔白滑。
证属脾胃虚寒,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精聚为涎。治宜健脾和胃,温补中阳,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干姜6g,生白术15g,炙甘草5g,吴茱萸6g,大枣10g,水煎服。服药4剂后,唾液减半,多年的便秘亦随之畅通。继服6剂,诸症悉平。后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月余。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
据临床观察,多种抗生素,无论口服、肌注或静滴,都有胃肠道反应,与中医理论“苦寒伤胃”相似。患者静滴抗生素旬余,损伤脾胃之阳可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脾为吞。……五脏化液,脾为涎”。可见涎沫清澈而多,吞之不尽,属脾胃虚寒无疑。盖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化为津液濡养脏腑,反而凝聚为涎;加之胃阳虚亏,失于通降,反上溢于口,致使涎沫过多,频繁吞咽。液气杂下,故脘腹胀满。津液不能下濡大肠,故大便秘结。正如《伤寒论》所说:“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
治以理中汤加味,用党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和胃补虚,用干姜、吴萸温阳散寒泄浊,使脾升胃降,布精化液,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月余而痊愈。
2.中焦湿热,熏蒸为涎
李某某,男,5岁。1990年10月5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自幼牛奶喂养,经常便秘,1岁时患急性扁桃体炎,经西医药治疗好转。从此以后,长期涎水外流,昼夜不停,每天换围嘴布十余次,仍流湿衣襟,口角及下颌皮肤经常被涎水淹红,甚至波及颈部皮肤。涎水愈多,则大便愈干。涎水粘浊,围嘴布晒干后板硬。在当地曾多次服中西药,均不见效,已4年余。患儿食欲旺盛,饮食喜冷恶热。查患儿面赤唇红体胖,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证属中焦湿热,熏蒸为涎。治宜清泄脾胃湿热,方用泻黄散加味:生石膏15g,炒栀子6g,藿香6g,防风6g,黄连3g,竹叶3g,生甘草3g,酒大黄3g(后下),水煎服。服1剂大便通,服2剂大便转溏,排出大量臭秽粘粪,涎水亦随之大减,脉略数,舌红苔黄。上方改酒大黄1g,继服3剂,大便成形偏溏,每日1次,涎水基本正常。上方去黄连、大黄,继服3剂而愈。嘱其少食肥甘厚味,多食瓜果蔬菜。随访4年,未再复发。
按:
患儿嗜食肥甘,热蕴于内,感外邪而发为扁桃体炎,经抗生素治疗,虽咽痛发热好转,但因苦寒凉遏冰伏,致郁热不能外发,反而内伏。脾湿不运,胃火上炎。湿热熏蒸,上泛为涎,致使唾液量多而粘浊。《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证属中焦脾胃湿热,熏蒸为涎,治以泻黄散加味。用石膏、山栀、黄连泻脾胃之湿热,用藿香、防风疏散伏火,芳化湿浊。加酒大黄导热下行,釜底抽薪,竹叶清火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清、散、利、下四法合用,故中焦湿热分消化解而去。
3.肾失摄纳,水泛为涎
赵某某,男,67岁。1990年11月7日初诊。患支气管哮喘15年,每年初冬发病。近1周不慎受凉,哮喘发作,早轻暮重,端坐呼吸,张口抬肩,喘不能卧。哮喘发时,口中唾液如泉,清涎如水,持续外流,1至2小时即流1大杯(约200ml)。曾在某医院检查,过敏原有兽毛、棉絮、粉尘、油烟等20多种。每天服强的松30mg,仍不能控制,特请会诊。患者满头流汗,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前倾坐位,两手按膝,喘不能言,涎水不停外涌。脉沉细欲绝,舌淡胖、苔白滑。
证属肾阳虚衰,摄纳无权,气不归原,水泛为涎。治宜温补肾阳,纳气归原,益火之源,以消清涎。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都气丸加味:炙麻黄6g,炮附子10g(先煎20分钟),细辛3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五味子10g,蛤蚧粉3g(分冲),人参粉3g(分冲),水煎服。
服药5剂,喘减,唾液亦稍敛,夜间已可依息入睡,但涎水仍流湿枕席,自觉背部发凉,如冷风吹,手足欠温,脉沉细,舌淡苔白滑。上方改炮附子15g,加桂枝10g,水煎服。
服上方7剂,喘大减,惟凌晨发作,天亮缓解,已能平卧,涎水亦趋正常。
再服14剂,诸症悉平,唾液正常。
从11月27日起,继服初诊方,每日1剂,连服3个月,强的松由递减而逐渐完全撤除。后以蛤蚧定喘丸和金匮肾气丸治疗两个月,完全康复。随访4年,未再复发。
按: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久病哮喘,加之服强的松致肾阳虚衰,肾虚则封藏不固,肾不纳气而喘甚,肾不化精,水液上泛而为涎。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益火之源,以消清涎,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以都气丸补益肾精,摄纳肾气,则气自归原;加蛤蚧粉和人参粉以增强补元气壮元阳之力。虑其病重,复诊时重用附子,更加桂枝温阳通脉。因长期服用强的松,恐其垂体-肾上腺皮质机能衰退,因此在涎平喘止后,继续服药3个月,渐停激素。为了巩固疗效,以丸药补肾收功。
理中汤加味治疗多涎症5例
作者/胡建和,辜宝祥
多涎症,指唾液分泌过多,频繁呑咽或吐出,甚至自行流出口外之症,也称喜唾。我们用理中汤加味治疗5例获得满意疗效,兹举例如下:
刘某,男,17岁,中学生。自觉口水增多,喜唾涎沫月余,于1997年6月18日初诊。患者自述嗜食冰冻食物已近2年,就诊时泛吐涎沫,量多质稀,清澈如水,不能自制。食纳不馨,脘腹胀满,大便偏干结,每日1次,淡红舌、白苔稍腻,脉濡滑。
证属脾胃虚寒,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处方:干姜6g,党参15g,白术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吴茱萸4.5g,火麻仁15g,甘草3g。3剂。
药后涎量减少,已不作呕,仍纳呆腹胀,上方去吴茱萸,加广木香10g(后下)、砂仁6g(后下)。继服3剂。诸症大减,大便畅通,仅唾少量涎沫,时有嗳气,白苔,脉滑而虚。上方去广木香、砂仁、火麻仁,加旋覆花10g(包煎)。再服3剂,多涎症消失,诸症悉平。属其常服香砂六君丸以健脾化湿,补土生金。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
患者嗜食冰冻之物2a,沉寒积冷已久,必损脾胃阳气。脾主涎,脾虚不能化生津液则凝聚为涎。《金匮要略》指出:“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脾胃阳气虚乏,寒饮入胃上至于肺,肺中虚冷,不能布津化液,也易变生涎沫。日本人丹波元简说:“喜唾,是胸中有寒所致,而胸寒必生于胃寒……《金匮》中肺中冷多涎唾,用甘草干姜汤,亦是一理。”
可见脾肺2脏虚冷,阳气受损,均能引起多涎症。冷则气沮,致使脾不能运化水液,肺脏治节失调而如涎,其病理基础是脾胃虚寒。用理中汤健脾和胃,温散脾肺寒冷,二陈汤化湿蠲饮,寒饮涤除,脾、胃、肺功能恢复正常,精布液化,涎沫自止。
我们体会,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力专效宏,是治虚寒性多涎症的主药。该药大辛大热,燥性甚大,用量一般以3~6g为宜,最多不超过10g,我们所治5例多涎症均属脾胃虚寒证,用理中汤加味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