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通关八穴十二针,善治女性结节病
2024-11-17 07:51:40
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是三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岐黄学者高树中教授从阴阳气机升降的角度,以相通病机而赅之,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摘要]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西医角度上看为三种不同的疾病。高树中教授发现此三者病因病机有相通之处,认为七情乃致病首要因素,并提出阴阳气机升降失常为其基本病机,确立了通关、疏肝、理气、化瘀的针刺治疗原则,对此三者进行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1 阴阳气机升降的理论基础
《素问·刺禁论篇》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论述:“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正所谓“大道至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高老师研习经典、勤于思考,提出人体气机三升三降理论,即脾升胃降、肝升肺降、水升火降,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升以济心火,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阴阳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反之气机升降失常使得百病丛生。
1.1 影响气机升降的因素
七情是影响气机升降的第一要素。《素问·举痛论篇》有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通过高老师三升三降理论可知,阴阳气机升降有序有赖于脏腑之气的调节,若脏腑之气受到影响,阴阳气机升降则会出现异常。如饮食因素五味偏嗜可分伤五脏,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另劳逸失度、起居无节、感受外邪亦也可影响气机升降。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四关主治五脏”,明确指出五脏的疾病可由“四关”治疗。“关”可理解为关节、枢纽、人体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要害部位等。高老师认为人体的关有腕、踝、膈、脐四关和颈关。膈关是人体上焦、中焦的分界线,它是将元气由中焦转至上焦的关口和枢纽,全身气机亦必须通过此关口才能布散到身体的上下、内外、表里,若膈关不通则肝气无法左升,肺气无法右降,心肾不能相交,人体则百病丛生;脐关在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位置非常特殊,是人体中焦、下焦的分界线,也是人体元气濡养五脏六腑的必由之路;颈关为人体从头至足最狭窄的部位,是五脏六腑之清气上承于头面部的必经通道。《灵枢·经脉》记载十二经脉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其余十一条经脉均行于颈项或咽喉部;《灵枢·经别》也记载了多数经别至颈项咽喉或“出”于颈项部。此外在《灵枢》“本输”与“寒热病”篇中详细记载了位于颈项部的七次脉腧穴、天牖五部腧穴,足以见得颈关的重要性。故脐关、膈关、颈关不通也是影响气机升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1.2 阴阳气机升降失常的判定
高老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独创了判定阴阳气机升降失常的二十字方针:“膈脐定关焦,脉独何处逃,穴位揣虚实,辨证错不了”。①膈脐定关焦。其诊察方法为以手察知,医者通过测量患者膈关、脐关上下的温度,以及切诊腹部、按压脐周有无压痛、动气来判定病变部位。如以肚脐为界,患者脐上、脐下温度差异明显则提示脐关不通。②脉独何处逃。《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难经·十八难》:“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人,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也。”高老师精研经典,根据经典记载临床诊脉提出“脉独者病”的观点,即切诊时寸、关、尺三部脉象,若某部最异常,则提示相应脏腑或部位发生病变,如脉左关独大提示肝气郁滞。③穴位揣虚实。《灵枢·经脉》言:“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难经·七十八难》记载:“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故高老师在临床上注重揣穴并通过某些穴位的状态以判定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状态,如百会凹陷则提示此为气虚下陷;脾俞、足三里凹陷或虚软为脾虚气陷;肝俞隆起、太冲压痛明显则为肝郁气滞。
2 三病的病因病机分析高老师认为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此三疾共性病机为阴阳气机升降失常。它们的发病部位均为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之处,肝主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可调畅全身气机升降。临床发现患有此三疾者多表现有情绪抑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升之不及,则致肝郁气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也将致血瘀,加之脐关不通,瘀血内生聚于胞宫,形成卵巢囊肿,其属于中医学癥瘕范畴。
《女科经论·癥瘕痃癖》指出:“此证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成。”肝郁日久可致脾虚,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加之膈关不通,导致气不行津,津液内停则聚湿生痰,痰湿聚于乳络,形成乳腺增生,其属于中医学中乳癖范畴。明代《外科正宗》记载:“乳癖乃乳中结核,形为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
《灵枢·寒热病》记载的天牖五部腧穴其定位在颈项部附近,所治疗疾病均为一些急重病,多与气机上逆有关,尤其是肝气上逆。《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有论“病在肝,俞在颈项”。肝气升发太过,肺降之不及,则使气机升降异常,加之颈关不通,气郁积于颈部,气不行津,津液内停,肝火炼液为痰,或气凝血滞,痰瘀互结聚于颈前,形成甲状腺结节,其属于中医学瘿瘤范畴。《济生方·瘿瘤论治》曰:“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留滞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圣济总录》记载:“瘿瘤乃忧恚气结所出,且妇人多有之,盖忧恚甚于男子也。”解释了甲状腺结节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3 针刺治疗
3.1 治疗原则高老师根据三疾相关的病因病机制定了“通关、疏肝、理气、化瘀”的治疗原则。
3.2 穴位处方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结合其病因病机高老师临床所取穴位如下。两疾或三疾并患,则穴位并取。①卵巢囊肿:膻中、中脘、气海、肓俞(双)、天枢(双)、大横(双)、太冲(左)、阳陵泉(右)、足三里(双)、丰隆(双)、商丘(双)。②乳腺增生:膻中、鸠尾、中脘、人迎(双)、太冲(左)、阳陵泉(右)、足三里(双)、丰隆(双)、商丘(双)。③甲状腺结节:膻中、人迎(双)、太冲(左)、阳陵泉(右)、足三里(双)、丰隆(双)、商丘(双)、列缺(双)、照海(双)。
3.3 通关八穴功用分析
膻中、鸠尾、中脘、气海、肓俞(双)、天枢(双)、大横(双)、人迎(双)。此为高老师临床通关常用穴位,并将其称为“通关八穴十二针”。《灵枢·五乱》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高老师基于此经典理论在临床上对通关八穴进行针刺时采用“导气法”,余穴均采用常规针刺。通关八穴皆位于脐关、膈关、颈关附近,针刺此八穴可起到通关之效。膻中为气会,且膻中与足厥阴肝经关系密切,《灵枢·根结第五》言:“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可疏肝理气,通调全身气机。《灵枢·九针十二原》述:“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中脘乃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会,可理中焦之气,降逆化痰,为化痰之要穴。《行针指要歌》指出:“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肓俞为肾经腧穴,又为冲脉所过之处,且肚脐深处为人体元气所聚之所,取其可补肾降冲,调理冲脉气机。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天枢,枢指枢纽,可调和肠胃,使中焦气机上通下达。大横,横本义指格制不上不下,大横即指腹气不通,针刺可使气机枢转开来。且天枢、大横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经穴,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故针刺两穴对调节气机升降有较好作用。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释人迎穴:“结喉两箱,足阳明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养于人,故曰人迎”,故针刺此穴可调节五脏六腑之气机。其次根据《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膻中即胸部,其相通的腧穴后面在大椎上下,前在于人迎。即人迎可治疗胸部所有病症,通调气海。此外人迎乃足阳明胃经经穴,乳房、甲状腺结节在其循行线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4 行气化瘀选穴分析太冲为肝之原穴,且肝气行于左,针刺左侧太冲重在治肝,可疏肝理气,与右侧阳陵泉相配,二者可疏散肝胆气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言“胆病者……嗌中吤吤然……其寒热者取阳陵泉。”针刺阳陵泉对于甲状腺结节大有益处。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胃腑的下合穴,针刺足三里既可补益脾胃,又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且胃气主降,可降一切冲逆之气。丰隆为祛痰要穴,有化痰通络、和胃降逆之功。《灵枢·经脉》言:“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商丘健脾化痰、软坚散结。列缺为肺经的络穴,可用来降肺气,照海为滋阴要穴,此外列缺、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列缺照海膈喉咙,两穴相配可治疗咽喉的疾病,有益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诸穴相配以调节气机升降为治疗大法,使得气机升降有常,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疾病自消。
3.5 针刺操作取穴:膻中、鸠尾、中脘、气海、肓俞(双)、天枢(双)、大横(双)、人迎(双)。操作:患者仰卧位,于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膻中、鸠尾、人迎(双)选用0.30 mm×40 mm毫针,膻中、鸠尾斜刺20~30 mm,人迎直刺10~20 mm;余穴选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25~40 mm,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