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好多患者会出现“足跟痛”的症状,这是由于多种慢性疾患所致的足跟部跖面(即脚后跟)疼痛,这与长时间的劳动和骨质退化有关,患者会出现行走时足跟部疼痛,严重影响行动。
这种病多见于中年以后,以男性为高发,单侧或者双侧同时出现。刚开始发病时只是出现隐隐作痛,疼痛可以控制,经过休息或理疗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随着病程的延伸,症状逐渐加重,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剧烈,行动不便。常见的病因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跖筋膜炎是引起本病最主要的因素。
这种病临床上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现代医学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为主,包括更换鞋子、鞋垫,矫形支具、石膏固定,局部物理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止痛消炎药等,治疗时间长、疗效差,高复发,病情多反复。而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费用高、创伤大,临床应用局限性大,患者难以接受。物理疗法及口服非甾体类止痛消炎药治疗,患者会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而且只是缓解疼痛的症状,并没有消除炎症,很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足跟痛”,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病名最早见于清·刘恒端《经历杂论·诸痛论》,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病因多是因为年老肝肾亏虚,肾阳不足,感风、寒、湿邪,或因慢性损伤,伤及筋骨,导致气血瘀滞,寒湿阻络,不通则痛。治疗原则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中药治疗跟痛症患者。
外敷方:络石藤30g,当归、五加皮各20g,羌活15g,丁香、桂枝、红花、路路通各10g。将中药包浸泡于清水15分钟后取出,置于100℃蒸锅上蒸15~20分钟,取出后用干毛巾包裹,用于患处作热敷治疗,调节毛巾的厚度以控制热敷包的局部温度,避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时间约为30分钟。
方中当归、红花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络石藤、路路通、五加皮、羌活祛风除湿,行痹止痛;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丁香温中暖肾。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效。而热敷可借助热力打开皮肤腠理,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改善血液循环,从而降低骨内压,促进炎症吸收,缓解或消除症状。
推拿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先取承筋、承山两穴位,用指揉按法进行揉压,约5分钟;再以跟部压痛点最明显部位(阿是穴)为中心进行指揉按压,约3分钟;后取根部周围穴位:申脉、照海、昆仑、太溪穴,进行反复揉压,使局部出现酸麻痛感,每个穴位3分钟;最后拍打涌泉穴,约2分钟,早晚各1次。2周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
足少阴肾经循行足部,足跟处作痛,多因内有肾之亏虚,外伤劳损或寒湿入络,使足跟部气血运行失常,经脉失养,引发疼痛。指压点穴可刺激对应反射区,承筋、承山、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是治疗小腿痉挛、腿部转筋的常用效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治疗关节风湿痹痛;申脉、照海是八脉交会穴,治疗下肢痹痛。诸穴合用,共取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效。
任何治疗手段都不可能100%的治愈疾病,今天介绍的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推拿方法,经过临床治疗120例患者,对治疗“足跟痛”有效率为73.2%。在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疾病是多种原因所致,包括一些器质性改变的患者,所以要想完全治愈是很难的,患者要有思想准备。敬请关注《岐伯小医馆》,谢谢大家支持并转发,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