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老年多发病、常见病,常在冬季遇寒加重或发作。对本病的治疗,河南名中医崔玉衡在长期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善于吸取现代医学知识,与中医辨证论治有机结合,自拟平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显效。组成:炙麻黄6~9克,地龙、当归、炒杏仁各12克,蝉衣6克,蜈蚣1~2条,细辛5克,桑白皮、石苇、徐长卿各20克,生甘草6克。
功效:理肺平喘,解痉脱敏。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持续期,寒热不甚明显者。
用法:发作时,上方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发作后,上方剂量加大2~5倍,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1日3次,口服以巩固疗效。
加减:若证型偏热者,加僵蚕、生石膏、鱼腥草;偏寒者加干姜、桂枝,重用细辛,痰盛气逆者加葶苈子、半夏、茯苓;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白果仁;咳剧者加款冬花、白前、枇杷叶。其他如全虫、土元、穿山甲等虫类药,均有解痉通气、化瘀开闭之效,临证当酌情选用。
崔老认为,麻黄解表宣肺,通利水道,其性属阳;地龙凉血平喘,熄风通络,其性属阴,一阴一阳,具有解痉脱敏作用,地龙去麻黄之辛燥,麻黄减地龙之咸寒;徐长卿镇痛止咳,活血解毒,蝉衣散风热,宣肺定痉,二药均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清泻肺气之逆,细辛温开气道之闭,二药寒热并用,相得益彰;石苇镇咳去痰,平喘利水。对当归的选用,崔老认为哮喘反复发作,造成肺气宣降失常,肺络瘀血,当归活血,能达血运而助气行。并以枟本草经枠载其治“咳逆上气”及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当归有活血脱敏作用为根据。蜈蚣咸湿有毒,具有熄风解痉、解毒散结、活络止痛之功效,崔老用之以缓解支气管痉挛,使哮喘缓解,并协当归活血通络,改善肺气及气管血液循环,改善气道通气量,从而增加肺组织对炎症的吸收,减少痰液分泌而达到治喘平哮之目的。
姚寓晨,全国名老中医,曾任江苏省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妇科,对各种妇科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年期综合征,祖国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症。姚老认为是妇女在49岁前后,因肾气衰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姚老对本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自拟益肾菟地汤治疗此病,收效颇佳。
益肾菟地汤组成:菟丝子、生地、熟地、仙灵脾、炒黄柏、知母、巴戟天、丹参各12克,白芍10克。功效:益气补肾,调理阴阳。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方系培益肾气,调理阴阳的方剂,方中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生地、熟地、知母、黄柏滋阴补肾,白芍敛阴和营,丹参活血养心。临床应用应据患者病情加减。
加减:如肝肾阴虚偏于肝旺阳亢者,去仙灵脾、巴戟天,加女贞子、菊花、枸杞子各12克,旱莲草、钩藤各15克,生牡蛎、紫草各30克,能滋阴潜阳,镇肝熄风。如脾肾阳虚偏于气不行水者,去知母、黄柏,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泽泻、白术、茯苓各12克,肉桂6克,能益气健脾,温阳利水。如心阳偏盛,心阴日耗,心肾失交,出现精神失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者,去仙灵脾、巴戟天,加炙甘草、大枣各10克,熟枣仁、麦冬各12克,龙齿15克,菖蒲6克,小麦、紫草各30克,能养心滋肾,镇惊润脏。
病案举例:姚老曾治一例顽固性失眼头痛,甚则出现阵发性啼哭为主要症状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患者50岁,病情反复半年多,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查其脉尚正常,方用:菟丝子、熟枣仁、麦冬、生地、熟地、炒黄柏、知母、丹参各12克,白芍10克,炙甘草、大枣各10克,龙齿15克,菖蒲6克,小麦、紫草各30克。服药后患者症状改善,后经详辨认为其痰瘀互结为病,在原方加用莪术、菖蒲、海藻、山楂各10克,竟收奇效,患者服药15天后诸症较前好转,继服一月后患者症状消失。
姚奇蔚,全国名老中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江西中医学会副会长。姚老曾对萎缩性胃炎进行研究,治疗该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姚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的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用。胃气宜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雍滞之品,皆非所宜。组方力求清润不腻;补而不滞;才能达到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姚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养阴建中汤治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益气建中汤治胃阳不足型萎缩性胃炎疗效颇佳,现分述如下:
养阴建中汤组成:沙参、石斛、焦山楂、山药各30克,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白芍、浙贝母各10克。功能:养阴建中。主治:胃痛胃胀、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无力,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用冷水将药浸泡10分钟后煮沸,煮沸后改用微火
再煮15分钟,滤取药液分3次分温服。
本方白芍、桑寄生以柔肝平肝;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
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从肾、肝论治收效颇佳。
病案例举:王某,男,50岁。患者自述1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部疼痛。后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前来就诊。症见胃脘隐痛,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无力。属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姚老用养阴建中汤加减治之,每日一剂,18剂后胃痛大减,纳食增加。继服原方加黄芪15克,18剂后诸症消失,纳食正常。益气建中汤组成:白芍10克,黄芪50克,太子参、山药各30克,黄精20克,大枣3枚,桂枝、甘草各3克。
功能: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暧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持淡,苔薄白,脉迟或绶,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放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用大火煮沸,沸后用小火再煮15分钟,滤取药液分早、中、晚3次温服,饭后服。每日1剂。
病案举例:伍某,女,40岁。患者近4年来经常自觉胃脘部胀痛,遇寒加重前来就诊。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喜暧喜按,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持淡,苔薄白,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无力,脉迟或缓。四诊合参属中阳不振、胃阳不足型之“萎胃”。治以益气温中。处方:党参、白术、白芍各10克,黄芪50克,太子参、山药各30克,黄精20克,大枣3枚,桂枝、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剂后诸症减轻。本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诸症消失。
李振华,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分会副会长等职。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汤。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
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饮,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李老认为脾胃阴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
沙参养胃汤组成:白芍、辽沙参各20克,麦冬、石斛、山楂各15克,知母、花粉各12克,丹皮、乌梅肉、鸡内金、陈皮各10克,生甘草3克。用法:小火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加减:兼气滞者,加郁金、枳壳各10克,川楝子12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元胡各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本品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膈,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