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全国著名老中医,历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现任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冠心病的中医治疗,目前多采用活血化瘀法、宣痹通阳法、豁痰散结法。颜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因机是本虚标实,以心气虚为本,瘀血为标,主张用益气化瘀法治疗本病,并自创“益心汤”,用之临床,颇有效验。
益心汤由丹参、党参、黄芪各15克,葛根、赤芍、川芎各9克,山楂、决明子各30克,菖蒲4.5克,沉香3克组成。
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养心益气为君,辅以葛根、川芎、丹参、赤芍、沉香、山楂活血通脉为臣,君臣相配旨在益气活血。脾气足则助血行,血行则瘀血除。佐以决明子疏通上下气机,
以增活血之力;以菖蒲引诸药入心,开窍通络。诸药同用,共奏益气养心,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用治胸闷心痛,神疲气短,劳则易发,神疲汗出,形寒喜暖,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等症。用法:熬煎浓缩成100毫升,每日2次,每次50毫升。因冠心病临床表现复杂,故使用本方还应掌握颜氏辨证加减方法。瘀阻心脉,胸痛剧烈者,加参三七粉、血竭粉等量和匀,每服1.5克,或加失笑散、乳香、没药各4.5克;症状剧烈者,可加麝香0.03克(另吞服),开导经脉,活血定痛;胸部窒闷者,加枳壳、牛膝各4.5克,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以开通胸阳;痰壅气滞,胸痛及背后,加瓜蒌15克,薤白9克,以宣痹化饮;气虚及阳,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者,加人参9克,附子6克,以温阳通脉;气阴两亏,口干苔少者,加麦冬、玉竹各12克,五味子5克,或配生脉饮、天王补心丹,以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方药中,全国名老中医,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员会委员。方老对肝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曾用加味一贯煎治疗慢性肝炎,收效颇佳。
加味一贯煎组成:南沙参15克,柴胡、姜黄、郁金、金铃子、麦冬各10克,当归12克,生地20克,夜交藤、丹参、鸡血藤各30克,薄荷3克。
功效:滋肾,养肝,疏肝。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症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1剂,分2次于饭后2小时温服。
连服2剂,停药1天,每月可服20剂。或间日服1剂。加减:大便干结者,生地可加量至30克,并减少煎药时间,首煎20分钟即可;大便偏溏者,生地酌减用量,并增加煎药时间,首煎可煎至1小时;肝区疼痛较重者,加元胡10克;腹胀明显者,加砂仁6克,莱菔子15克;合并黄疸者,合入减味三五汤(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各30克)。
病案例举:刘某,男,32岁。2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多次检查转氨酶均在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左右,麝絮(++-+),诊断迁延性肝炎。来诊时,肝区疼痛,疲乏无力,纳食尚可,口干渴欲饮水,睡眠不实多恶梦,大便偏干,小便偏黄,脉弦细数,舌质红,苦薄白。实验室检查:转氨酶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麝絮(++),诊断迁延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予加味一贯煎合减味三石汤。1个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已基本消失,复查转氨酶220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再服上方1个月,复查转氨酶、麝絮均转正常,麝浊6单位。继服加味一贯煎原方1个月后再查,转氨酶、麝浊、麝絮均转正常。以后继续服用本方至半年后停药。服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自觉症状,肝炎已愈,疗效巩固。
梁剑波,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曾任广东肇庆中医院名誉院长,梁氏三代行医,学贯中西。擅长伤寒、温病、杂病、妇儿等病的治疗。梁老曾自拟更年康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收效颇佳。
更年康汤组成:玄参、丹参、党参、茯苓、浮小麦、白芍、柏子仁、熟枣仁各10克,五味子、桔梗、远志、天冬、麦冬各5克,生地、熟地各12克,当归3克,元胡6克,龙骨、牡蛎各15克。
功效:养心、益阴、安神、镇潜。
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头晕头痛,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精神疲乏,心悸怔忡,健忘,多汗,食欲减退,腹胁腰腿
诸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
用法:清水煎服,每日1剂,1剂煎2次,分早晚温服。16剂为一疗程。方中生地、玄参壮水制火;丹参、当归、熟地补血养心;党参、茯苓以益心气;远志、柏子仁以养心神;天冬、麦冬以增阴液;枣仁、五味子之酸,用以敛心气的耗散;白芍、元胡、龙骨、牡蛎则用以镇摄心神、定悸;桔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养心、益阴、安神、镇潜之效。
加减:如自汗不止,可加麻黄根、牡蛎;面颊潮红,可加丹皮、地骨皮;带下过多,可加海螵蛸、芡实;头晕眩,可加天麻。
病案举例:郑某,女,48岁,教师。患者3年来月经周期紊乱,断续无定期,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近半年更彻夜不眠,或稍瞑目则恶梦惊醒,心悸怔忡。经住院检查诊断为:心肌劳损,更年期综合征。妇检无异常。就诊时见神疲气短,失眠心悸,两目红丝,腰酸耳鸣,舌红瘦少苔,脉沉细稍数。诊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心肾阴虚,冲任失调。治宜养心安神,益阴潜镇。投以更年康汤加龟板30克(先煎),杜仲15克。每天1剂,2煎早晚温服。1个月后患者二诊,诸症大见好转。效不更法,仍嘱前方,合服六味地黄丸,连服3月后顽疾霍然痊愈,精神焕发,判若两人。
武明钦,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行医中重视中医的整体观,以实践验证和完善中医理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剂,其组方严谨自成一家。对中医内、妇、儿科皆通,尤精于肝病、脾胃病及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武老曾用益气化瘀通痹汤治疗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属心肝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每获良效。益气化瘀通痹汤组成:当归、麦冬、党参各15克,川芎、赤芍各12克,木香、五味子各10克,薏苡仁、生黄芪各30克,丹参25克,三七粉2克(开水冲服)。
功效:益气养血,通阳化瘀。
主治:适用于心脑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硬化、高血脂症等。症见心前区疼,头痛,口干,心烦易怒,脉弦,舌质红,苔薄白偏干,证属心肝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50~5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完,睡前温服一半,余者第二日早饭后2小时温服,连服2剂停药1天,服药过程中停服任何中西药。
加减运用:该病为虚中实证,虚为气虚,实为心肝血瘀。虚多湿邪阻遏,如舌苔润白腻者,可用高丽参加白蔻温化湿邪;血瘀必生热,如舌质嫩暗红者,可佐入半边莲,赤芍改为生
白芍以敛肝阴;兼有肝气不疏者,佐入炒香附、炒枳壳。本方使用前须经中医师诊察辨证。高血压患者慎用本方。
病案举例:张某,53岁,干部。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一个月前病情加重,出现头昏沉,肢端麻木,健忘、胸闷,心前区疼、放射后背。血流变检查结果表明;血液粘稠度偏高。脉沉且弦滑数,舌体胖大,舌质淡暗红,苔薄白腻,辨证属:心脾气虚,健运失司,痰湿内生,湿邪阻遏。心肝血瘀,瘀而化热,郁热上扰清窍形成眩晕。治以补气化湿,养血化瘀,方药予益气化瘀通痹汤。共服上药42剂,其间因舌苔厚腻,湿浊内蕴,佐入温胆汤1次。患者住院42天,血压稳定。头目发昏、胸闷。心前区疼。颜面手掌充血、肢体麻木均消失。血流变复查,八项正常,唯有血小板粘附率偏高,血脂亦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中医主任医师,入选“共和国名医大典”。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及各种疑难杂证的治疗。张老认为,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血中尿酸浓度过高并沉积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反复发作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肾实质性损害,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继发性可因肾脏病、血液病、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根据
本病临床以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痹证”“历节风”病范畴。张老将本病分四型论治如下:
1.风寒湿痹:患者关节疼痛,风邪偏胜的关节肿痛呈游走性,或伴有寒热,局部皮肤麻痒脱屑;寒邪偏胜的关节痛,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湿偏重的肢节肿痛重着,肌肤麻木,遇阴雨,霉湿、雾露之时,诸症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则:蠲痹,泄浊活络。处方:羌活、苍术、独活、当归、防风各10克,苡仁30克,乳香、没药各3克,大黄4克,炙麻黄、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2.风湿热痹: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发热,肢困,汗出不解,口渴胸闷,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则:清热化湿,活血通络。处方:忍冬藤、红藤、鸡血藤、土茯苓、生地各30克,赤小豆15克,丹皮、桃仁、红花各9克,牛膝、赤芍、虎杖各2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3.痰瘀痹阻:患者关节疼痛,日久不愈,渐至肿大畸形,关节周围结节、皮肤瘀斑,屈伸不利,舌体肿胀紫暗、舌尖有瘀点,舌下静脉瘀胀,脉细涩。治则: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处方:桃仁、当归、五灵脂、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膝、地龙各10克,红花9克,全虫3克,川芎、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4.气血虚痹:患者痹久不愈,肢节酸痛重者甚则僵硬,屈伸不利,腰脊酸软,神疲乏力,肌肉瘦削,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治则:补气养血,舒筋活络。处方: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茯苓、牛膝、川断、杜仲、独活、秦艽、陈皮各10克,细辛、桂枝各3克,炙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视神经萎缩常见病因为肿瘤、血管疾患、炎症或外伤等。外侧膝状体以下视路的各种病变,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少数为遗传因素所引起如梅毒、脊髓劳等。中医属“青盲”范畴。中医认为其原因多数由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肝郁血虚所致,可分三型辨证论治。
一、气血亏损型:患者耳聋耳鸣,视物昏花,舌苔薄白,脉细。
治则:益气升阳,活血化瘀,开窍。处方:党参、蔓荆子、葛根、黄柏、菖蒲、路路通、黄芪各10克,升麻3克,白芍、丹参各9克,炙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二、肝肾不足型:患者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背痛,舌质淡红,脉细数。
治则:补益肝肾,养血明目。处方:丹皮、枸杞子、泽泻、茯苓、当归各9克,柴胡4克,五味子2克,山药、山萸肉、熟地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三、肝郁血虚型:患者头胀,心烦,心情不舒,或时暴怒,舌质较红,脉细。
治则:疏肝养血。处方:柴胡、当归各9克,白术、白芍、茯苓、丹皮、赤芍、栀子各10克,丹参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路志正,全国名老中医,中医研究院教授,治疗脾胃病、阳痿等内科疾患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路志正医师认为,阳痿多由恣情纵欲,生活不慎所致,或突然受惊,或思虑过度,致伤阴精而成;亦有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酿成此疾者。治疗本证,一般多以温肾壮阳为事,验之临床,疗效并不甚满意。
路志正治疗阳痿,多遵《内经》“阴平阳秘”之旨,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秘,特别强调肾为水火之脏,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当于水中补火或补中有清,寓清于补,火水得其养,龙雷安其宅,则肾气可复矣。切不可图一时之快,不加辨证,徒事鹿茸、肉桂、附子、韭子、淫羊藿等壮阳之品,拔苗助长,致相火愈旺、真阴愈竭,即使病暂去犹恐复至。路志正集先贤各家之长,立阴阳平补、清补并施之法治疗此病,每获良效。
病案举例:张某,男,27岁,遗精、阳痿两年。患者自述: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疲乏无力,诊之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审证切脉,认为证由生活不节,思虑过度,阴精暗耗,元阳亦伤,所以遗精阳痿。患者虽有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等一派虚象,但舌红、脉细中带弦,故当阴阳平补,补中有清,不宜过热、过寒、太涩、太滋。过热则伤阴,过寒则伤阳,过滋则壅滞,过涩则留邪。处方:沙苑蒺藜、莲子肉、芡实、生龙牡各12克,栀子、川黄连各3克,麦门冬9克,生地、五味子各6克。
服四剂后,复诊时云:阳事已旺。遂予原方以巩固疗效。方中所用之药仅沙苑蒺藜一味为甘温之品,古代医家称之为“精虚劳要药”,最能固精;莲子肉甘淡而涩,古代医家称其能交水火而媾心肾,安靖上下君相火邪;芡实味涩而固肾,服之补下元益肾精。
本例阳痿实源于遗精,而遗精之生,系君相二火妄动,故以黄连、生地泻南补北,栀子通泄三焦之火,龙牡镇心安神止泄,是谓治其本清其源。诸药强肾无燥热之偏,固肾无凝涩之害,清火无苦寒之弊,看似平淡无奇,而确能治愈阳痿顽疾。
徐福松,全国名老中医,华东地区男性学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中医外科及男性病。徐老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精浊”、“白浊”范畴,多由湿热内蕴,肾精亏损所致,以肾精不足为发病之本,湿热内蕴为致病之本。治宜补肾固精,清热利湿。徐老据多年临床,拟了一治慢性前列腺炎方———萆薢菟汤。
萆薢菟汤组成:萆薢、茯苓、车前子、枸杞子各15克,菟丝子、泽泻、川断、沙苑子各10克,牡蛎、丹参、山药各20克,黄柏6克,石菖蒲、甘草各3克。功效:补肾固精,清热利湿。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中萆薢、菟丝子具有治湿不伤阴、补阴而不留湿之功,茯苓、车前子、泽泻、牡蛎能渗利导湿、分清去浊;川断、山药、沙苑子、枸杞子具有益肾填精、滋阴和阳之功;丹参能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石菖蒲豁痰开窍,黄柏清热泄湿祛火,甘草和中解毒而引诸药下行。全方配伍周密精当,有益肾、导湿、化瘀、清火之功。
病案举例:宣某,男,46岁。患者3年来常有阴部不适,经直肠指诊检查及前列腺液化验,诊为慢性前列腺炎。近半年来病情加重,且伴性功能减退。遂到徐老处就诊,诊见:会阴及少腹胀痛,尿末时带白浊,性欲虽强,但勃起不能如愿,不耐疲劳,肢倦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前列腺液化验: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少量。直肠指检:前列腺肿大,触痛。证属本虚标实。治宜补肾导浊为主。处方:萆薢、茯苓、车前子、枸杞子各15克,五味子、黄精、菟丝子、泽泻、川断、沙苑子各10克,龟板30克(先煎),牡蛎、丹参、山药各20克,黄柏6克,石菖蒲、甘草各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经上方加随症加减,服药90余剂,痊愈。
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张老认为,遗精是指成年男子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流出,遗精有梦遗和滑精之分。有梦而遗精,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者称为“滑精”。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者,一周遗精一次,属于生理现象;病理性遗精可见于神经官能症,前列腺炎,精囊炎及某些慢性疾病,按中医理论其病因,有阴虚火旺、肾虚不藏、湿热下注、肝郁化火等原因均可遗精。
1.肾虚不藏:患者遗精频作,甚至滑精,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面色无华,小便频数或余沥不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补肾固精。处方:沙苑蒺藜9克,莲须4克,煅龙骨、芡实、煅牡蛎、金樱子各30克,五味子3克,故纸、山萸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心肾不交:患者遗精,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神不宁,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数。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处方:生地、天冬各12克,菖蒲、黄柏、知母各10克,远志3克,龙骨30克,莲子15克,桑螵蛸、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相火亢盛:患者遗精,烦躁易怒,胸肋不适,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清泻相火,安神固精。处方:龙胆草、车前子、山栀、熟枣仁、黄芩、泽泻各10克,木通、当归各9克,生地12克,五味子3克,龙骨、牡蛎各3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4.湿热下注:患者遗精频作,或尿时有精液外流,口苦咽干,心烦少寐,小便赤涩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固精。处方:萆薢、黄柏、石菖蒲、茯苓、白术、丹参、车前子、赤芍各10克,败酱草3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张老认为,阴囊湿疹是一种变应性皮肤炎症,多见于成年人,中医叫“绣球风”。此病有时可延及肛门周围,呈慢性发作,终年不愈。其病因是阴囊潮湿,汗液浸渍,湿热下注,聚于阴囊,或过食辛辣香燥之物,而血燥生风,致瘙痒,渗液,浸润成片。张老将本病分以下三型论治。
1.风热型:阴囊皮肤起疹迅速,局部皮肤潮红,有散在红疹和鳞屑出现,瘙痒难忍伴口渴欲饮,咽干舌燥,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凉血。处方:苦参、牛膝、白藓皮、茯苓、生地各10克,当归、防风、知母各9克,虫退5克,荆芥、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湿热型:患者阴囊皮肤有红斑水疮,渗液较多,甚至浸淫成片,糜烂,疼痛且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口苦而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痒。处方:车前子、龙胆草、山栀子、黄芩、地肤子、白藓皮各10克,泽泻、白术各12克,茯苓、苡仁各3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血虚型:患者病程较长,阴囊皮肤暗淡,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肥厚、脱屑,瘙痒剧烈,伴心烦易怒,神疲乏力,夜眠不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养血祛风。处方:生地12克,白芍、防风、首乌、当归各10克,川芎、荆芥各6克,蒺藜9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娄多峰,全国名老中医,河南省中医学院教授。娄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痹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娄老认为,瘀血痹症多由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损等引起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加重络脉闭阻,导致痹症。
临床以实证为多见,此病症痛疼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有关。治当以活血通络为主,娄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化瘀通痹汤”治之,多获良效。
化瘀通痹汤组成:当归18克,丹参、透骨草各30克,鸡血藤2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
功能: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主治:瘀血痹症(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周炎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本方用活血化瘀药佐以祛风除湿药以达活血通络之功。
方中制乳香活血,制没药散瘀,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病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以治标。诸药相合,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目的。加减: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草乌各3克;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各5克;气虚者加黄芪10克;久痹骨关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各6克。
病案举例:刘某,女,16岁。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关节着地,随后膝关节处肿痛,经治疗局部肿胀消失,留有持续性左膝关节疼痛,经常“打软腿”,甚则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质淡红,脉弦。症属外伤瘀血,复感寒湿,经脉闭阻。用化瘀通痹汤加细辛3克,桂枝6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天,疼痛消失,未再出现“打软腿”。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赵金铎,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史教研究室副主任等职。赵老据王清任枟医林改错枠中的血腑逐瘀汤加减拟了一治瘀血头痛的方,名为变通血瘀逐瘀汤。赵老认为,瘀血头痛的特点为时止时作,或痛如针刺,或剧痛如裂,或走路震痛;自感胸满不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面色晦滞,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弦或细涩。用变通血瘀逐瘀汤治之每获良效。
变通血瘀逐瘀汤组成:柴胡、炒白芍、桔梗、红花各6克,生地12克,当归、枳壳、菊花,丹皮各9克,川芎、甘草各5克。
功效:活血化瘀,平肝熄风。
主治:适用于瘀血阻络而致的头痛,本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
用法:每日一剂,适量清水浸泡药物30分钟,然后煮沸15分钟,分3次服。
本方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平肝凉血之品效果更好,方中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活血祛瘀;生地、白芍养血、凉血、柔肝,使祛瘀而不伤阴;柴胡、枳壳、桔梗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可载药上行;丹皮、菊花清肝凉血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肝火旺加用夏枯草、草决明各6克,以清肝火;若日久病重者可酌加全蝎粉3克冲服,以增强入络搜邪之功。
病案举例:罗某,女,40岁。患阵发性头痛10多年,自述平素感到头部似有水在晃动,每遇饥饿、劳倦、抑郁则头痛发作,痛则心悸烦乱,胸满气短,口燥咽干,大便干,小便黄,面色晦暗,舌有瘀点,脉弦细。观其脉证属气滞血瘀型头痛,拟用活血化瘀、理气平肝法治之,方用变通血瘀逐瘀汤,连服20剂后,头痛渐愈。
朱良春,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中国中医学会理事,治疗内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朱老在临床中有一治肺热燥咳经验方———清肺定咳汤。该方对支气管炎患者,咳嗽日久,导致痰热蕴肺,粘痰阻滞,咯痰不爽等症最为适宜。清肺定咳汤组成:金荞麦、白花蛇舌草各20克,鱼腥草15克(后下),苍耳子12克,橘红6克,枇杷叶10克(去毛包煎),甘草5克。功效:清肺泄热,化痰定咳。主治: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属肺热燥咳,痰少而粘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中金荞麦、鱼腥草为治肺热之要药,有清肺化痰之功。白花蛇舌草除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外,还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使痊愈;配以枇杷叶清肺泄热,化痰止咳;苍耳子本为通利鼻窍,散风祛湿之品,朱老则用其防治感冒(因其有抗过敏的作用),久咳不愈者用之,颇有良效;橘红调中化痰;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朱老临床用本方治疗本病肺热蕴郁热,久咳不愈,痰黄稠之证,收效颇佳。
病案举例:赵某,女,30岁。外感后,咳嗽近1个月,痰多泡沫,夹黄浓痰,口干粘腻,舌苔黄腻,舌质微红。证属痰热蕴肺,治宜清肺化痰。拟用泻白散加减,处方:桑白皮、地骨皮、黛蛤散(包)、瓜蒌皮、半夏各10克,鱼腥草30克(后下),甘草5克。3剂后,咳嗽依然,遂请朱老会诊,朱老说,患者确系痰热咳嗽,但泻白散为泻肺火,清虚火之方,治应以清热化痰,下气止咳为主。朱老仍用清肺定咳汤治之,处方:金荞麦、白花蛇舌草各20克,鱼腥草15克(后下),苍耳子12克,橘红6克,枇杷叶10克(去毛包煎),甘草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温服。服药5剂后,咳止痰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