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是一种以口咽、阴部蚀烂和溃疡及目赤如鸠眼为特征的综合性皮肤病,常伴有皮肤结节性红斑或针刺处发生脓疱。其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在我国女性多见,春季易发。
现代医学的白塞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与本病相类似。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肝经之脉绕阴器,抵少腹,布于胁肋,上通于鼻咽、口唇;肝开窍于目,故前阴、咽喉、眼部病变与肝有关。脾经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四肢,故口腔、舌唇部及四肢部位诸病变与脾有关。肾开窍于二阴,故前、后二阴的病变与肾有关。总而言之,本病多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湿热毒蕴,循经走窜,浸淫口咽、二阴、眼目及四肢等处而发。
1.湿热蕴结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湿热内生,久而蕴毒,热毒壅盛,不得透泄,充斥上下,循经走窜所致。
2、肝肾阴虚湿热久羁,灼伤阴液,致肝肾阴虚,虚热内蒸,窍道、肌肤失于濡养。
3.脾肾阳虚阴虚日久,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正虚邪恋。
【辨证治疗】
1.湿热蕴结
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急性发作期。下肢红斑结节,口舌生疮,灼热疼痛,继之出现阴部溃疡,目赤如鸠眼,伴高热、心烦汗出、关节酸痛、胸胁闷胀、口苦咽干、妇女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 毒热壅盛,不得透泄,充斥上下,循经走窜,故发病急。湿热毒邪,循经土蒸,则口舌生疮、灼热疼痛。湿热下注,阻滞经络,气血瘀滞,则下肢可见红斑结节,流注于关节则关节酸痛。湿热下注阴部,则外阴溃烂。热毒循经上攻,则目赤如鸠眼。湿热熏蒸,扰及心神、则伴有高热、汗出心烦。湿热蕴阻,肝失调畅,疏泄失职,故胸胁闷胀、口苦咽干。湿热下注,带脉失约,故见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脾湿热偏盛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以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阴陵泉 曲池 三阴交 曲泉 太冲 大椎 大陵
随证配穴 伴胸胁闷胀者,加内关。妇女带下黄稠者,加次假。关节酸痛甚者,加阿是穴或关节周围穴位。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
方义 阴陵泉为脾经的合穴,可运脾以清利湿薄。曲池既可清利肌肤湿热,又可清泻血分毒热。曲泉、太冲以清利肝胆湿热。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泻之既可清肝运脾而清利湿热,又可活血化瘀而消肿散结。大椎点刺出血加拔罐,以泻毒热。舌为心之苗,毒热扰心,配大陵泻心火以除口疮。
2.肝肾阴虚
症状和体征 口、眼、外阴部溃疡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常伴低热、手足心热、头昏目眩、口燥咽干、遗精盗汗、月经不调、腰膝酸软,吉红少津或裂纹舌、光面吉,脉细数。
证候分析 湿热毒邪久耦,灼伤阴液,致肝肾阴虚,窍道失于漏养,故口,眼、外阴部溃疡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阴虚生内热,虚热内蒸,则见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肝肾阴虚,不能上奉,则头昏目眩。阴虚火旺,扰及精室,冲任失调,故见遗精或月经不调。腰乃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舌红少津或裂纹舌、光面舌及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 养阴清热解毒。以背命穴、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肾俞 肝俞 膏肓 太溪 太冲 复溜 三阴交 关元
随证配穴 伴头昏目眩者,加百会、肠命。口燥咽干者,加廉泉。遗精者,加中极。月经不调者,加然谷。若下肢红斑结节甚者,加血海。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
方义 肾俞、肝俞、太冲用补法,补益肝肾。膏肓为治疗诸虚百损的要穴。复溜、太溪、三阴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清虚热止盗汗。关元为任脉穴,可调理冲任,固精室及调经。
3.脾肾阳虚
症状和体征 反复出现口腔、外阴溃疡,遇冷加重,病程长,伴有全身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畏寒肢冷、下肢浮肿、便溏、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 阴虚日久,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正虚无力祛邪,故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出现,病情缠绵。阳虚生外寒,则遇冷加重、畏寒肢冷。脾虚化源不足,则少气懒言乏力。脾阳虚,胃肠失于温煦,则食少便溏。肾阳虚,则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则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为阳虚有寒之象。
治法 温补脾肾。以背俞穴、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 肾俞 脾俞 太溪 太白 命门 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随证配穴 伴下肢浮肿者,加水分、三焦俞。遗精阳痿者,加志室。月经不调者,加归来。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 背俞穴、肾俞、脾命配原穴太溪、太白,针灸并施以温补脾肾。命门、关元针补加灸,以温补元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足三里、三阴交,补后天以养先天。
【其他疗法】
耳针 神门、肝、脾、肾、屏间前、屏间后、口、外生殖器、眼。根据发病部位每次选2~3穴,中强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或耳穴压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