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 歌诀: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上五味,水煎温服,服已须臾,进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似有微汗出,不宜出大汗。服一煎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息恶等物。 按:《医学金鉴》曰:“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世注家皆认为是去皮外之粗皮,宜从后世注家。 注:方剂中的各药物剂量,皆遵仲景原著,参考汉代原量折合现代用量,并用现代剂量单位名称。煎服法亦用近代习惯用法。
【方解】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这里要特别注意,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合起来用,不至大汗。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少食稀粥,更有益精却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健胃滋液调和营卫之方,也就是后来医家所说的“甘温除热”的良方。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致使营卫不和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是说,邪气与精气、正气交争于体表的骨肉间,原是机体欲借发汗而解除病邪,故一般说,能得汗出者,大都是病邪却而精气胜。因精气来自谷气,化生于胃,如果精气真胜,则其人当能食。邪气使人发热,如果邪气真却,则必不复热,若复热,为邪气还在,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气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则精气断绝而邪气独留,故不免于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有“治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正邪相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即发汗止汗、甘温除热。由桂枝汤方药组成可知,本方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止汗法,是祛邪不伤人的。清代陈修园时期,南方人认为桂枝辛温大热而畏用桂枝,后陈氏大胆应用,疗效非凡,世人皆效仿之,桂枝用至4~5钱(今12~15克)之多,亦不再畏惧。
原文注释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仲景论脉,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是说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也就是轻取为浮,重按为弱。“阳浮者热自发”,是说阳浮的脉,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是说阴弱的脉,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寒”是说恶寒有缩缩之形。“淅淅恶风”,是说恶风有洒淅之状。“翕翕发热”是说热郁于表,有合而不开之情。“鼻鸣干呕者”,是说表不解,气上冲也。这是典型的太阳中风证,为桂枝汤的适应证,故可用桂枝汤主治。
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因有汗出,津液有损伤,而成太阳表虚证,与之相对的是,无汗出津液充实的表实证称之为伤寒,即《伤寒论》第3条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
中风由于汗出而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从体表以解除其病邪,但限于身体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
中者,指中于肌腠内,名曰中风,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积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以示邪浅在表。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太阳病的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
这里要注意:桂枝汤源自于《汤液经法》中的小阳旦汤,原仅有适应证,没有“太阳中风”概念,可知是张仲景方以类聚产生了六经概念。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如果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表现,即可用桂枝汤来主治。这里未说太阳中风,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只限于治疗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正证,这类证在临床常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
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注解: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治疗太阳病是错误的。如误下后,患者感到有气自小腹上冲胸的症状,说明未因误下而邪内陷,病还在表,这种情况可服桂枝汤,用食热稀粥,温覆取微汗方法解之。若无气上冲感觉者,说明邪已陷于里,此时就不能服桂枝汤了。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注解:太阳病三天,已经发过汗,而病未解,医者未详细检查为什么不解,误用吐、下、温针等治疗,病仍不解,于是形成逆治的坏病,此时已没有桂枝汤证,所以不可再与桂枝汤,应详审其脉症,辨明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
按:观其脉证的“证”,是指个别的症状说的;随证治之的“证”,是指辨明的方证说的。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脉症的综合分析,从而辨明其究竟是属于什么证,然后,随证选择适当的方剂进行治疗。 《伤寒论》第16条(续):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解:桂枝汤本来是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用于发表大异其趣。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表实证,则宜用麻黄汤以发其表,慎不可用桂枝汤以解其肌。
医者务必认识和记住这一点,不得弄错。
按:精气虚,力不足以胜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盘踞于肌腠之内。桂枝汤能促进胃气,加强精气,把盘踞肌腠之邪驱除于外,故称为解肌。
如果精气充实,能够胜邪,只是不得汗出,而致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表实证,则须麻黄汤发汗解表,邪随汗一起排出体表、体外,此称解表、解外。这种表实证若误与桂枝汤,必致实实之祸,故特告医家,常须识此,勿要妄施。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解:太阳病,如为桂枝汤证,应当表解热除而不复烦。今反烦不解者,是由于邪气郁滞,药力受阻所致,宜先刺风池、风府穴以疏通郁滞的邪气,再与桂枝汤,就可获得痊愈。
按: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有先刺风池、风府穴辅助的一法,这是病重药轻,针药并行的方法,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解: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里热盛,则不可用桂枝汤发汗,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使用桂枝汤不但要认准适应证,还必须注意服法,使其漐漐微汗出,使荣卫调和邪去病愈。如服桂枝汤不得法,而致大汗出,则病必不解。如患者脉见浮,为病仍在外,可再与桂枝汤如前面所讲的服用方法服用;若形如疟状,而一日再次变寒热者,则微使汗出必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解:外证未解者,即表证未解。脉浮弱者,为表虚,故宜桂枝汤以汗解之。
按:麻黄汤与桂枝汤,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剂,但麻黄汤作用为发表,而桂枝汤作用为解肌,论中为了区别,对麻黄汤证常叫做表证,桂枝汤证常称为外证,宜注意。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说桂枝汤证仍在,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则为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先发汗不解,是指先用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若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今脉见浮,故知病还在外,宜用桂枝汤解外即愈。
按:这里要注意,太阳病,发汗或下后,而表未解者,不可与麻黄汤,而宜与桂枝汤,此属定法。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脉内的荣气,而谓此为荣气和,是指在脉外的卫气不与荣气保持协调,荣气自行于脉中,卫气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常自汗出,宜用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调和,则痊愈。
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两类,行于脉中为荣血,行于脉外为卫气。荣血的作用叫做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前者是就本体说的,后者是就作用说的。不要以为血气之外,另有荣卫的存在,它们来自于饮食,化生于胃,机体赖之生存,故又统称之为精气。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和谐,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脏无他病者,是说内脏无病,言外之意是说病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这也是卫气不和所致,宜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即愈。
按:以上二条,说明桂枝汤有调和荣卫的作用。病常自汗出;时发热、自汗出,皆是荣卫不和的表现,是临床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应当注意。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已六七天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成实上攻所致,当用承气汤攻下里热实,不过还应当辨其小便,小便若短赤的,才是里热实;若小便清长的,知病不在里,而仍在表,当须发汗解表。必见之头痛而鼻衄者,方可用桂枝汤治之。
按:本条首冠以“伤寒”,是说身无汗,为表实证,即便病在表也不可与桂枝汤,必须见头痛而鼻衄,属表虚证,始可用桂枝汤。桂枝甘温,益中滋液,其应用当以津血有所伤失为先决条件,这里的鼻衄与有汗表虚同理。前条(55条)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虽衄表仍实,故仍用麻黄汤。本条脉浮弱可知,临证时必须细辨。又本条之“若头痛者必衄”句,宜作“必头痛而衄”者解,不能解释为“若头痛者,则必衄”。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发汗后,证已解,约有半天时间又见心烦、脉浮数等症,为表邪未尽,或调护不周,复感外邪,这种情况可再用微发汗的方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未尽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如表未尽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治当发汗,而医误用下法,造成患者连续腹泻,清谷不止,使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此时,虽身疼痛表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可用桂枝汤急救其表。
注解: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是中风证。荣弱于脉内,卫强于脉外,荣卫不和,故使汗出不已,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除外邪,故能治疗发热汗出。
按:“欲救邪风”,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可能缘此,应做欲祛外邪解。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太阳病,伤寒证,应当发汗解表,本不宜下,而反大下之,下后表不解,当与桂枝汤以解肌,切不可与麻黄汤复发汗。今一再误治,因邪气内陷致心下痞,同时见有恶寒,知表还未解。对于这种情况,宜先与桂枝汤以解表,表解后,再与大黄黄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宜先救里,而后救表,此为定法。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连泻心汤以攻痞。 按:表里并病,若里实应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下,此亦是经方定法,须牢记。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阳明病,常汗多而不恶寒,今虽汗出多,但仍微恶寒,提示表未解,可知脉迟是因表虚,故仍宜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的小发汗来解表。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当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者,暗示为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烦热解后,但不久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时发热属阳明。如其脉沉实,已传入阳明无疑,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则为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宜桂枝汤以发汗。 按:这里仅见日晡所发热、脉实,为何即用大承气汤攻之?这是因为大青龙汤为发汗重剂,服后,有可能因热盛再加汗出津伤而直传阳明,来势迅猛,正在发展变化甚明,故应当头痛击,此正其时,医者不但要知常规,更须知应变,可与后之急下各条互参自明。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此所谓太阴病,当指自下利而言。下利而见脉浮,为欲自表解之势,故顺其势治之,宜桂枝汤。
按:下利脉浮,无非表里合病之属,本条所述脉当浮弱或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葛根汤,不可与桂枝汤。葛根汤条谓为太阳阳明合病,而此则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证有虚实不同耳,其他皆表里合病之意,宜与葛根汤条互参自明。《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下利腹胀满,为里虚寒。身体疼痛,为表未解,表里并病,里虚寒者,法当先救里,而后攻表,故宜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再用桂枝汤以解其表。
按:表里并病,里实热宜攻下时,当先解表,而后攻里。里虚寒须温里者,宜先救里而后攻表,此为定法,仲景在太阳病篇有多次说明,宜注意。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解:吐利止,是说服理中丸后,霍乱吐利即止。而身疼不休者,为外未解也,故当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是说不可用大剂量,以防患者汗出过多。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8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注解:产后风,即指妇女产后患太阳中风证。因产后体虚难愈,而连绵数十日不解,今仍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这是桂枝汤证还存在的表现,既有其证,当用其方,病不论多久,皆用桂枝汤治疗。 按:桂枝汤源于《汤液经方》的小阳旦汤,故本条的阳旦汤,当指小阳旦汤桂枝汤。
【临床应用】《伤寒论》对桂枝汤论述最多,也说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面是很广的。
如读懂这22条论述,临床应用桂枝汤当属没什么问题了,但初读是书,尤其是联系西医诊断病名、病因,往往不得其要,因此,这里需再说明:桂枝汤不但应用于急性病,而且也应用于慢性病;不但应用于常见的感冒、内伤杂病、急慢性发热、头疼、身疼痛、风湿病等,也应用于疟疾、肺关、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小阳旦汤(桂枝汤)“治天行病发热”,古代所称“天行病”即现代的急性传染病、瘟疫。不过要清楚,只有当症状反应为桂枝汤证时才可用桂枝汤。中医与西医的主要不同是,中医是根据患者症状特点用药,即有是证,用是方。桂枝汤是用于疾病反映为在表的太阳病表虚证,功在发汗解热,其药物偏于甘温,有益胃滋液作用,其特点谓之调和营卫、解肌,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不同。
依据表证的有汗与无汗,《伤寒论》论述了以桂枝汤和麻黄汤加减变化的两大系列方剂和适应证。桂枝汤为病后经治疗、或未经治疗、正确治疗或误治,出现津液伤失,再加上合并痰饮、瘀血、传变等原因,使得桂枝汤加减变化的方剂和方证更加多见。
有关仲景运用本方的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几点: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本文摘自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修订版)》,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