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提供半夏厚朴汤方歌方解,服用方法和禁忌。半夏厚朴汤的功效主治,加减运用医案等知识。
【原文】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组成】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叶6g 生姜15g
【方歌】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方解】
炙脔者,炒肉也。形同炒肉,黏附于咽,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有似梅核,故有梅核气之称,西医谓歇斯底里球,或癔病。为情怀抑郁,忧思气结,脾不化湿,则痰涎生之,痰气相结,凝阻于咽,系妇女常见之症。表现有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善疑虑,易惊恐,甚者心情沉重,情绪低落。咽峡色淡红润,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一般吞咽无阻,开心或忙碌之际其症竟忘,心情不快或闲静时其症尤显。反复空咽,愈咽梗物愈显,忧虑恐惧亦因之益甚。半夏厚朴汤下气化痰,开结散郁,痰消气畅,则炙脔自除。倘治不如法,或讳疾忌医,久而久之,顽痰死血结症,可成噎膈,故不可忽视。治疗同时,须解疑释惑,劝其怡情悦性,如是则如加催化剂,疗效必著。
慢性咽炎,今之多发病也,因环境污染,有害气体刺激,以嗜烟酒者尤为多见。其咽中亦似有炙脔,多兼咽燥口干、口苦、口臭,痰如丝如豆,咯唾不爽,与情志无关,动静无别,每因辛辣刺激加重者为是。其咽峡深红,或明显红于周围,不润少津,或有滤泡。舌边尖红,苔薄黄,为胃火熏灼,炼津成痰。若投半夏厚朴汤以治,其症必剧,以半夏、厚朴、生姜辛燥故也。痰火为患者,余喜用《顾氏医镜》之顺气开痰饮,顾松园谓治痰必以顺气为先,气顺则痰自降。是方清热润燥,顺气化痰,一方而诸法皆备也。
慢性咽炎亦有痰气交阻者,余临床观察,多为胃、食管反流之剧者。盖胃气以下降为和,脾气以上升为顺,升降有序,始纳运衡常。若肝气郁结,木失条达,必横逆乘土,致胃气上逆,所谓肝胃不和也。反流物者,胆汁、胃酸也,本流于小肠,作腐熟水谷之用,反流则随胃气上逆,轻则溢于胃、食道,甚则咽,足以令其发炎。必有咽部不利,心下或胸骨后灼热,吞咽痛,嗳逆,泛酸,餐后尤显,纳呆、脘胀,大便失调,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等症状,咽部症状以平卧、弯腰俯首加剧,坐立减轻为特点。其治疗,余常用大柴胡汤加三棱、莪术,以降胃逆,除炙脔;反酸者,加吴萸黄连;心下痞者,则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之,相体论治,随证化裁。
【煎服】
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ml,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
咽中如有炙脔。
【加减】
1. 兼胸痹者,加瓜萎薤白半夏汤。
2. 无故悲伤者,加甘麦大枣汤。
3.感冒见桂枝汤证者,加桂枝汤。
【禁忌】
咽部焮红,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者,忌之。
【类方】
1.四逆散:同为理气之方。不同者,半夏厚朴汤复有化痰之功。
2.小半夏加茯苓汤:同为痰饮治方。不同者,半夏厚朴汤复有理气之能。
【临床运用】
1.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三因方》)
2. 声带息肉。(《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3. 诸气不调而作痛者非一,或手足疼痛,走注如痛风,或拘挛搐搦,或腹膈掣痛不可忍,或寒热交作,或小便短涩如淋者,能审其证,皆可用之。(《皇汉医学·医方口诀集》)
4. 精神病。善悲欲哭,蜷于暗处,流涎,舌淡苔白腻,脉弦缓。(《陕西中医》1981;5:12)
1. 梅核气
咽有炙脔,非妇人专病,丈夫亦有之。有班某者,31岁。其母大不幸,虽有小恙,然症情不重。令其痛苦者,乃忧恨迭生,惊气不断。稍有不适,便疑患大症,为120急诊科之常客也。虽精卫亦难填其愁恨之海,故日日与药壶为伴。某子承母性,杯弓蛇影之疑,风声鹤唳之惊,左右不离,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西医谓神经官能症也,常找余诊询。一日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疑食道有肿物,要求作仪器检查,云邻人即因食管癌而死。余以饮食不碍,大便通畅,谓其不须检査,枉花钱也。彼不之信,钡餐后复悔恨不听余言。针对多嗳逆,胸满闷,口干苦,脉沉弦,视为痰气交阻、肝火上炎,拟半夏厚朴汤合栀子豉汤治之: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5g 苏叶10g 栀子10g 豆豉15g 三剂。并宽言相告,再勿自吓自也。
未几,其母复至,知药后症随失也。
2.咳嗽
王某,女,50岁,夙有嗽疾,逢冬易发。近感冒,发热、头痛、喉痒咳嗽。经乡医输液五日,热退痛止,唯咳嗽不止。又令服止嗽青果丸、咳特灵,三日无毫效,遂进城求治。
观其面色淡黄,容颜微肿,舌质淡,苔白滑,知痰湿为患。继询知寒热已解,一无表邪。痰涎甚多,喉痒不利,不黄不稠,无热象也。胸满闷,气上逆,胃纳无味,口干不欲饮,嗳逆不畅,大便干秘,二三日一行,此肝郁气逆也。诊其脉,沉弦滑。触其腹,心下满,无压痛。
肝气郁结,脾胃失运,则痰饮横逆,犯胃则纳呆、脘胀、咽喉不利;凌肺则咳嗽气逆;肺失制节则大便干秘。治当下气化痰,止嗽青果丸为肺热痰稠之药,本案用之,实相碍也。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5g 苏子15g 橘红10g 生姜5片 三剂
二诊:咳嗽、咽喉不利大减,胃纳增,大便通,诸症皆轻,此气行痰化故也。嘱守方五剂。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之属痰气阻滞者,疗效确切。倘不属痰气阻滞,或虽属之,但伴有阴伤之象者,不宜用之。又有胸膈或胃脘或腹部满闷瞋胀,舌苔黄厚腻,看似痰气阻滞,但其舌质偏淡,病涉气虚或阳虚者,亦须慎用。聊举两案,以证失误之情。
案1:朱某,女,35岁,1984年10月12日诊:大龄未婚,顾影自怜,愁肠百结。纳谷不馨,夜梦纷纭,月经先后无定期。近三月来渐觉咽部不适,如有物阻,吐不出吞不下。经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
予半夏厚朴汤加味:法夏12g,厚朴15g,苏叶10g,茯苓12g,生姜6g,枣仁10g,桔梗6g,旋覆花6g,生甘草3g,3剂。
服一剂,即感咽干鼻燥;续服一剂更增胃脘灼热,心烦不安,咽部异物感益甚,急来复诊。察其舌质红,边尖密布小红点,苔薄黄少津,脉弦细稍数。反思投方之失误,在于未尝虑及肝郁日久可能化火伤阴的潜在病机,亦无视乎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等,已露化火伤阴之端倪。于是歉然曰:药方不对证,幸迷途未远。改投滋水清肝饮合二至丸、一贯煎化裁:
柴胡10g,白芍12g,焦栀5g,枣仁1g,生地15g,山药15g,女贞子15g,早莲草15g,当归10g,枸杞12,北沙参15g,麦冬15g,金铃炭6g服2剂,心烦止,咽干鼻燥、胃脘灼热大减续此方去焦栀、金铃炭、生地、山药,加百合30g,白蒺藜10g,玉竹15g,连服36剂,咽中异物感消失,纳增寝安。续予调经之剂。
案2:刘某,男,75岁,1984年9月26日诊:宿患肺气肿,冠心病。
刻诊:长期胸闷,短气,纳呆,口腻,大便偏稀,舌质淡,苔黄厚腻,满布全舌面,脉沉。诊毕欲疏方,患者告曰:舌苔黄厚腻久矣,曾多次更医,皆因服药后出现副作用而中断治疗,迁延至今。
笔者因屡用半夏厚朴汤消退黄厚腻苔,乃疏方:法夏12g,厚朴15g,苏叶10g,茯苓15g,生姜6g,焦三仙各10g,炒莱菔子12g,3剂。
服完2剂,患者胸闷、短气加重,且觉心脏如悬吊在半空中,心下空豁,畏寒,冷汗时冒,急来复诊。察其黄厚腻苔如故。乃考虑其病机或为大气下陷,心阳不振,因误用开破泄降而加重。改投升陷汤合参附汤化裁:
①红参20g,分两次炖服;②黄芪30g,升麻6g,柴胡6g,桔梗6g,熟附片15g(先煎),党参15g,桂枝10g,茯苓15g服2剂,畏寒、冷汗止,余症亦减轻。窃思仲景原有“大气一转,其气(结)乃散”之遗训,真不我欺也。乃续用此方加鹿角霜1g,肉桂粉3g(吞服),千姜6g,连服24剂,胸闷、短气、纳呆、口腻诸症消失,舌质转红润,黄腻苔退净。
随访三月未复发。
得
半夏厚朴汤加味可以迅速消退痰气阻滞、胃络凝瘀所致的顽固性的黄厚苔。聊举两案,以证一得之愚。
案1:彭某,男,36岁,1989年9月12日诊:患者以“舌苔黄厚四年余”为主诉就诊。细询之,知其常年嗜烟酒,4年前始觉口中不清爽,时干时腻,对镜视之,见舌苔黄厚腻乃就医。医者曰:舌苔黄厚腻为中焦湿热,易退。但连服中药十余剂无显效。又数次更医,皆言易退。服药数剂,黄厚腻苔稍退,但不数日又反复如初。近一年来苔已不腻,仍黄厚,时兼黑苔。刻诊:舌质偏红,苔黄厚欠润,上罩一层黑干苔,口干,频饮水不能解渴,纳尚可,大便正常,小便黄,脉沉。
拟诊为痰气阻滞,胃络凝瘀,予半夏厚朴汤加味:法夏12g,厚朴15g,苏叶10g,茯苓15g,生姜6g,炒莱菔子12g,穿山甲珠5g(轧细吞服),王不留行子15g,3剂,并嘱其戒烟酒。
二诊:黑干苔消失,黄厚苔消退大半仍口干欲饮,且觉唇周干燥。
上方合泻黄散,即加防风10g,藿香10g,生石膏30g,焦栀5g,淡豆豉10g。服4剂,黄厚苔退净,口渴、唇干亦除。
二月后追访,知其病愈一月后恢复烟酒嗜好,不数日即出现黄薄苔。
乃予初诊方,嘱其自带,必要时服用。一年后追访,言已戒烟,偶尔饮酒后出现黄或黑苔,服初诊方一剂即可消退。
案2:廖某,男,68岁,1990年5月10日诊宿患高血压、冠心病、高黏血症等多种慢性病。此次因罹“间质性肺炎”,住院二月余,已显著好转。但纳差,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请求服中药。前医投黄连温胆汤3剂乏效,改投小陷胸汤合麻子仁丸6剂,大便通,纳稍开,黄厚苔略退。
但停药数日,又反复如初。刻诊:舌质暗红,苔黄黑相兼,粗厚少津,食后腹胀,口干苦,脉沉弦涩。
亦诊为痰气阻滞,胃络凝瘀,予半夏厚朴汤加味:法夏12g,厚朴15g,苏叶10g,茯苓15g,生姜6g,炒莱菔子12g,穿山甲珠5g(轧细吞服),王不留行子15g。服3剂,食后腹胀、口干苦大减,黑苔退净,黄厚苔消退大半。上方续进6剂,诸症若失黄厚苔亦退净。追访二月未复发。
悟
《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后世扩大其运用范围,以治痰气阻滞所致的多种病证笔者体验,遣选本方之际,固应重视患者的自觉症状,尤必验之于舌舌质与舌苔合参,方有准的。
如梅核气患者舌质偏红无苔,多属气郁阴亏;舌质偏红苔薄黄,多属气郁夹痰热。以本方之辛温香燥,用之必加重阴伤或痰热,而难免“机械的方证相对”之讥。至于胸膈或胃脘或腹部满闷膜胀患者,其舌质偏淡而舌苔黄厚腻,多属气虚及阳虚夹痰湿或痰湿内盛伤气、伤阳。以本方之开破泄降,用之必加重气虚及阳虚,值得引起注意。
然而患者舌质正常或偏红,舌苔黄厚腻的阳明痰滞,厥阴气郁之证,半夏厚朴汤似可作为首选方使用。笔者治疗此证,曾分别试用过黄连温胆汤、黄芩滑石汤、王氏连朴饮、小陷胸加枳实汤、导痰汤等等,疗效均欠满意。而偶用半夏厚朴汤,颇讶其黄厚腻苔消退颇速;若再加焦三仙、炒莱菔子等消导之品,则取效尤捷。
唯用于舌苔黄厚而粗糙,或兼见黑干苔者,收效甚微。因思其舌苔如斯,或为痰气阻滞,化热伤津所致,遂加入黄柏、焦栀、知母、花粉等清热生津,亦未见舌苔松动。思之良久,忽有会悟:用本方降逆祛痰、开郁导滞而无效者,莫非胃络凝瘀,痰瘀胶结而无出路乎?乃尝试加入穿山甲、王不留行子二味,果然效如桴鼓!查诸本草,穿山甲与王不留行,均归肝、胃经。穿山甲味咸,性微寒,《本草从新》赞其“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本草纲目》谓其“利小便”、“走血分”、“性行而不住”。该书还引谚语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乃浚通肝胃络脉之明验也。加此二味于半夏厚朴汤中,化瘀通络,导引痰气下行而从窍道出焉,是以效彰,且经得起重复验证。临证者易必不屑一试之欤?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干咳咽干痛案
向某,女,31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日。
患者诉咳嗽20多天,服头孢、止咳糖浆无效,现干咳无痰,咽干痛不欲饮,手脚凉,月经刚过,平时痛经,无鼻塞流涕,无头痛,无汗,口不苦,纳可,小便可,大便1〜2日1次,偏千,舌淡苔白略黄,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紫菀汤方证。
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桔梗10g,炙甘草6g,苏子10g,炙枇杷叶10g,杏仁10g,紫菀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服7剂后咳嗽已不明显,咽痛已。
按语:紫苑《得配本草》“治痰血,利小便,开喉痹,退惊痫”,配半夏、厚朴、茯苓、苏子温化无形之痰饮,与桔梗、甘草同用疗咽干痛。
咳嗽盗汗案
刘某,女,4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11日。
患者诉咳嗽有痰咳不出,口干欲饮,咽痒不痛,印堂处疼痛,夜间有轻微盗汗,二便可,纳可,舌淡苔白,脉弦弱,右寸滑。
辨六经属太阴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桔$梗10g,炙甘草6g,苏子10g,炙枇杷叶10g,杏仁10g,生薏苡仁15g,生姜15g。3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咳嗽减,盗汗已,印堂痛已。 |
按语:患者表证(印堂痛)不明显;二便可、纳可,排除里实热证。根据主症咳嗽有痰咳不出、咽痒、舌淡苔白、脉弦弱,可判断为里汤虚寒痰饮上犯的太阴证,方证对应,此为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杏仁枇_杷叶方证的适应证。又因患者夜间有轻微盗汗,与大青龙汤方证盗汗不同,为里热轻,表证亦轻。口干欲饮、右寸滑,为痰郁化热伤津之象,已现阳明里热,故加寒性祛湿解热药生薏苡仁,一则祛湿清阳明里热,二则助桔梗清热排痰。
咳喘案
李某,女,3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6日。
患者过敏性哮喘1年,现症:咳嗽夜晚较重,胸闷憋气,痰少难咳,鼻塞,饮水少,大便偏干1日2〜3次,舌淡润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姜15g。3剂,水煎服,两日1剂。结果:服药3剂效果良好,诸症均减。
按语:小孩看病往往主诉不清,多半靠父母描述病情,医生的临床经验很重要。此患儿咳嗽且喘,见胸闷、鼻塞,可知为外邪里饮证,故以半夏厚朴化饮,而以生姜、杏仁解表,故使咳喘皆去。
咳嗽案
朱某,女,28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16日。
患者诉咳嗽,痰白难咳,咽稍干,吞咽时咽痛,手脚稍凉,稍盗汗,口中和,纳可,二便可,今天为经期最后一天,舌淡润苔白,脉沉弱。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枇杷叶诃子汤方证。处方为: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诃子肉6g,炙甘草6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服上方7剂,咳嗽明显好转。
按语:咽干,结合痰白、口中和、舌淡润苔白、脉沉弱等症,可知此为痰饮停聚,阻碍津液上行所致,并非真正的热象;咳嗽损伤咽喉,以致吞咽疼痛,亦不作热象考虑;手脚为四肢末端,里虚寒有痰饮,以致血液运到四末的能力下降,出现手脚稍凉;夜间人体阳气恢复,阳气蓄积起到蒸腾作用,在里的寒痰水饮得蒸化从皮表而出,表现为稍见盗汗。遵从治疗痰饮以“温药和之”的思想,选用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枇杷叶诃子汤疗效显著。诃子敛肺止咳利咽故加之。
咳嗽便秘案
朱某,女,28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3日。
患者诉轻度咳嗽,咽痒,口中和,大便干,苔白,脉沉弱。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生白术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生白术18g,生姜15g。6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6剂后,咽痒咳嗽消失,大便已通,无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咳嗽、咽痒、口中和、大便干,考虑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而患者之“大便干”一症,容易理解为里实热证,因患者口中和,苔白,脉沉弱可知此大便干仍为太阴里寒证,而非阳明里实热证,故随证加生白术。生白术通便,方书中没有论及。冯老从《伤寒论》第28条和第174条中悟出,白术不但有利水作用,而且有温中生津作用。凡由里虚寒所致大便硬结、大便不爽者,需要用生白术通过温中生津液以治疗。本案用生白术18g,即一以取其利水治饮之功,二以取其生津通便之能。
咳嗽头晕案
汪某,男,42岁,初诊日期:2011年5月7日。
患者诉感冒后咳嗽,早起气喘,痰白黏,痰鸣声重,可以平躺,口中和,不敢吃凉,吃凉咳嗽,怕冷,头晕,小便可,大便1日2次,成形,舌淡苔白,右关弦大,左关滑。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汤方证: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生白术18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日期:2011年5月14日。
患者诉咳嗽减,气喘减,痰白黏早上多,头晕,晚上口干,左耳鸣,无汗,比常人怕冷,大便1日1〜2次,舌淡苔白,脉弦细。
辨六经属太阴挟饮,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苡仁苍术汤方证: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生薏苡仁18g,苍术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咳嗽减,头晕减。
按语:头晕多为水饮上犯,故以苍术、茯苓、炙甘草化饮。口干,为痰饮化热之象,但此种热距离石膏之热还有差距,所以仅用生薏苡仁清之,且生薏苡仁有排脓之作用,以应对黏痰。耳鸣难治,是临床比较缠手的病症,不是短期之内能够治疗的,且患者主症是咳嗽,所以暂舍其症。
咳嗽上气案
熊某,女,44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4日。
患者诉咳嗽,气喘,痰咳不出,平躺难受,口微干不欲饮,微盗汗,纳可,小便可,大便1日1次,量少,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六经属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莱菔子汤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苏子10g,茯苓12g,桔梗10g,莱菔子10g,炙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服上方7剂,咳嗽减,痰少,盗汗已,气喘已,可以平躺,再服7剂,仅轻微咳嗽,痰少,气喘未作。
按语:患者咳嗽、气喘、痰咳不出、口微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弱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的半夏厚朴合桔梗汤加杏仁炙枇杷叶的适应证。该患者还有气喘、平躺难受等痰喘胸满证,故加莱菔子助苏子、桔梗以增强祛痰降逆开郁之功。张璐《本经逢原》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长于利气。”可参。
咳嗽兼痤疮案
赵某,男,29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4日。
患者诉咳嗽1个月,痰黄白夹杂,咽痒,纳可,无汗,口中和,脸上经常起疱,现仅唇上有一个疱,大便不规律偏干,舌淡胖苔白,脉案弦。
辨六经属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赤小豆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l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杏仁10g,赤小豆15g,生姜15g。I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咳嗽大减,又以上方加减调理两周,病告痊愈。
按语:由患者咳嗽、咽痒、痰黄白夹杂、舌淡胖苔白、脉弦,可知此为痰气郁滞的寒性咳嗽,为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杏仁炙枇杷叶适应证,又因患者脸上经常起疱,现唇上有一个疱,故加利湿排痈肿脓血的赤小豆。
外邪内饮咳案
高某,男,48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30日。
患者诉咳嗽逾月,1日咳3〜4阵,重时5〜6阵,一咳数声,痰白,咽痒,鼻塞,胸痛,后背痛,口干不欲饮,纳可,小便淋漓,大便可,苔白,脉缓,两寸浮。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桂枝汤证。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炙甘草6g,杏仁10g,桂枝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咳嗽、咳痰、鼻塞、胸痛较前好转,纳可,二便调,小便调,无明显不适。
按语:鼻塞、背痛、脉缓、两寸浮为有表证,故加桂枝以解表。
感冒咳嗽案
陈某,女,63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5日。
患者诉咳嗽无痰,咽痒,胸背胀,全身肌肉关节痛,唇干,口中和,鼻中有热气,有涕,饮水多则胃脘不适,时头晕,眼胀睁不开,脚冒凉气,纳少,眠差,小便可,大便1日1次,初头硬,时汗出,舌淡苔白,左手脉弦,右手脉细弱。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挟痰饮证,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汤方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10g,清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桔梗10g,苏子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药后咳嗽减轻。
按语:患者咳嗽、咽痒、饮水多则胃脘不适、时头晕、舌淡苔白、脉弦为太阴里寒挟饮之征;胸背胀、全身肌肉关节痛、鼻中有热气、有涕(鼻鸣范畴)、汗出、脚冒凉气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证,唇干、自觉鼻中热、大便初头硬为伤津之象,但因口中和、小便正常,说明非阳明里热证。故该患者为太阳太阴挟饮证,治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太阳表证,太阴挟饮证的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杏仁汤祛痰降逆止咳,此方中含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
胸闷咳嗽案
苏某,女,32岁,初诊日期:2010年12月18日。
患者诉胸闷气短1年余,咳嗽两周,痰多色黄,腰痛,时有腹泻,昨日大便2〜3次,时欲呕,口不苦,偶有口干,无鼻塞,纳可,手脚凉,易汗出,不寐,近半年来经量少,易心烦,脉沉细,舌淡苔薄白,脉细。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挟痰饮证,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汤方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10g,清半夏15g,厚朴lOg,茯苓12g,桔梗10g,苏子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胸闷减,手脚凉减。
按语:患者胸闷气短、咳嗽、时有腹泻、手脚凉、脉沉细、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虚寒兼痰气郁滞;时欲呕(干呕),口不苦、纳可、自汗出,为太阳表证。
关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方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冯老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如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冯老临证治疗咳嗽,有汗出而无明显热象者,常选本方治疗。如有外邪里饮即太阳太阴合病有自汗出时,常用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桂枝汤解表合营卫,加厚朴、杏仁理气止咳定喘。对于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冯老以苏子代苏叶增强化痰降逆之功,临床屡验。同时随证加人桔梗开郁利咽排痰。
鼻炎肩颈不适案
张某,男,47岁,初诊日期:2011年2月21日。
患者诉1年来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咽干有痰,口微干,易自汗,肩颈不适,无盗汗,不怕风,无头痛,舌黯苔白,脉沉弱无力,左关细弱无力。
辨
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桔梗杏仁苍术汤方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清半夏15g,厚朴10g,炙甘草6g,杏仁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苍术15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肩颈不适好转。
按语:患者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自汗出、肩颈不适,对应太阳表证之桂枝汤证,口微干、无盗汗为里热不显著;咽干有痰、舌黯苔白、脉沉弱无力,为太阴里寒挟痰饮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患者1 年来鼻塞流清涕、脉沉弱无力说明体内寒湿较盛,故加苍术合茯苓温化寒湿、利小便治里饮,“小便多则自汗少”。
感冒咳嗽案
谢某,女,43岁,初诊日期:2010年1月15日。
患者1周前外感后,出现头微痛,咽痒,咳嗽,未予重视,近日咳嗽逐渐加重,前来诊治。刻下症见:咳嗽,痰多,见风易咳,咳嗽时头前额痛,身热,汗出,怕风,纳可,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右寸浮。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去茯苓加桔梗枇杷叶陈皮汤证。处方:清半夏30g,厚朴10g,杏仁10g,桂枝10g,苏子10g,桔梗log,白芍l0g,炙甘草6g,炙枇杷叶10g,陈皮3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日期:2010年1月22日。
患者诉咳嗽减,室内无咳,外出咳明显,头痛已,口干,身热,汗出,恶风,纳可,苔白润,脉细。上方加生石膏4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咳嗽减,身热减,汗少,恶风减,口干减,后来停药,咳嗽自已。
按语:冯老指出,治病重在方证对应,而不是随症用药。本案恶风、汗出、头痛为太阳病桂枝汤证,调和营卫,汗出自止,绝不可见汗止汗。桂枝汤证见咳嗽为主症者,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而咳嗽较久,杂药乱投,舌苔白,脉弦细,考虑有里饮存在,故合用治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二方合用,太阳、太阴同治,7剂即显效。至于桔梗利咽排痰,炙枇杷叶降逆止咳,陈皮温中理气、利水谷、止呕咳,生石膏清阳明热(口干,身热)皆为随症加减之例。此外,该患者身热、汗出明显,津液大伤,故原方中去淡渗利湿之茯苓。
新咳案
刘某,男,33岁,初诊日期:2011年1月3日。
患者诉咳嗽3天,咽痒,有痰,量少色白,颈项僵硬好似落枕感觉,微汗出,手脚稍凉,二便可,口中和,苔白,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挟痰饮证,辨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杷叶杏仁桔梗汤证。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清半夏15g,厚朴10g,杏仁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大枣4枚。6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上6剂药未尽,诸症全消。
按语:患者二便可、口中和,可排除阳明、少阳证;颈项僵硬(“头项强痛”)、微自汗出,为有太阳表证;据咳嗽、咽痒、痰色白、苔白、脉弦细、手脚稍凉,可判断为太阴里虚寒挟痰饮证,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痰饮多属太阴。苔白为湿、为饮。脉弦细,弦为饮,细为津血不足。故该患者病属太阳表虚证合太阴里虚寒挟痰饮证,其对应方证为桂枝合半夏厚朴加杷叶杏仁桔梗汤证(证分析见前),其中桔梗汤以利咽排痰,炙枇杷叶以加强降逆止咳之功,对咽痒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