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桂枝汤:桂枝汤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调和胃肠、滋阴和阳,真乃仲景第一神方,临床应用以“自汗出”“脉弱”为识证要点。
当然应用得除外温热体质的人
此类人群的识别主要依据舌——舌质红,不是依据理论推导出他是一个湿热体质的人,更不能像老百姓说的那样,一有不舒服就觉得自己是上火了。
我临床上发现有明显的湿热体质的人——舌识别,非常非常的少。
近日用桂枝汤治疗脑干梗塞后出现的偏侧汗出一例,与大家分享:
专业医案:
王某,男,47岁,病案号837996,主因发作性言语不清两天,再发伴头痛,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小时于2019年3月23日住院治疗。当天查头核磁示:头颅DWI上脑干、左侧小脑半球及双侧顶叶、枕叶可见斑点、片状高信号影,部分病灶ADC呈低信号影。
(备注:红圈内标识为急性脑干、小脑梗死)
4月24日患者就诊,言语略不利,右侧偏瘫步态,右侧肢体出汗多,动则右侧偏身及面部冷汗出,夜间右半身及面部也出较多,为冷汗,左侧肢体及面部基本上没有汗出,如果在康复过程中用力特别大的时候,左半身也有微微的汗出,平时左侧基本不出汗。第一次就诊时查舌脉,脉细弱,舌苔水滑底有瘀紫。
想起了刘渡舟老师曾经用过桂枝汤原方只要偏侧汗出异常。其理论依据《黄帝内经》里面记载:“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当时刘老用的理论是桂枝汤可以调和阴阳。因为对理论存疑,但疗效肯定,所以萌生了一试的想法。
当时拿这个病例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就想到了我们脑病科病人(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脑干病变以后)偏侧汗出异常的非常多,以前临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但没有用过桂枝汤,也没学到这一步,这一次碰上了一定要给用用,处以桂枝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
处方:
桂枝12克,白芍12克,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大枣15克
(桂枝汤依据脉弱,偏侧汗出用方)
茯苓15克,桃仁12克,牡丹皮10克
(桂枝茯苓丸,依据舌底瘀血用)
5月1日今天询问患者:
家属诉患者以前出汗的时候半身全是冷汗,尤其是夜间的时候,被子里偏瘫侧出汗用手摸上去,感觉特别凉。吃药吃到第三天的时候,一方面是汗出少了,第二方面已经不再冒凉汗了,出来的汗,摸着是温的。
今天吃药第六天了,双侧出汗均已经正常(号脉时也可察觉,双侧腕部均潮湿微寒),家属摸患者后背,双侧对称汗出,不凉手。
以前老说桂枝汤证本身就有“自汗出”的一个症状,用桂枝汤“发汗”以后又能“止汗”。也就是说桂枝汤是一个发汗剂,又可通过发汗治疗“自汗出”。
关于患者出来的汗,是疾病本身导致的汗出,还是服药以后的汗出,说法不一。
在《经方实验录》里面有这么一段描述,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是病汗的话(自汗出的病理状态)摸着是凉的,如果服药桂枝汤以后出来的汗是温热的,而且服用桂枝汤后温热的汗出以后,自汗出的症状也会随之缓解。同时患者还会有周身温暖的感觉。
今天通过本例患者的如此典型的“汗出”(凉汗、温汗均是家属摸出来的、是体征)临床症状及其用药转归,方知曹氏《经方实验录》记载不谬也,真实验录也。
《经方实验录》的作者也说了:“本书以经方为经,以实验为纬,以理论为花纹”!!!诚哉,斯言。
中医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医疗属性,在于他的有效性,而不是理论,理论属性即文化属性处于从属地位,如果中医学没有了疗效,那中医文化就像戏曲一样,归文化部门管理了。
本病例到此应该结束了。
正好门诊又来了一个复诊的病人,我一看用的方子,觉得和桂枝汤有缘,今天把病案简要记录于下:
64岁,女性,7天前就诊。一阵怕冷,一阵汗出,出的是冷汗,恶寒,而且胸闷、气短,自觉脐周疼痛,性质为绞痛,气上冲,烦躁,舌底瘀血,苔水滑。经中药治疗以后诸多症状均已缓解,因为里面有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丸的思路,用药如下:
桂枝15克,肉桂5克,白芍20克,
生姜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克,
茯苓15克,苍术10克,桃仁12克,
牡丹皮10克。
吃了七付。
本医案最适合学习方证合方思维,记住是合方,不是合药,需要对诸多方证都有深刻的了解,这是合方应用的临床基础!
合方要点:
1、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
2、气上冲有痰饮用苓桂术甘汤
3、有脐周绞痛用桂枝加芍药汤
4、有瘀血用桂枝茯苓丸
为了深刻学习桂枝汤,择要记录几条桂枝汤适应症原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5、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6、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7、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马培锋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
中国农工民主党员
中国卒中学会会员
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沧州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胡希恕经方医学沧州传承基地负责人
沧州市针灸学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
沧州市首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200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中医学术上宗仲景经方医学,下吸取各家精华,对胡希恕、刘渡舟、黄煌、陈慎吾等伤寒大家的学术思想都有研究,针灸学术宗以经络为核心的治疗体系,近半年通过胡希恕的方证医学体系学习应用张仲景医方,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热心仲景医学发展,多次为学生讲解《走进仲景医学》学术讲座,2019年3月2日,当选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胡希恕经方医学沧州传承基地负责人以来,积极推广仲景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专业特长:应用经方、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中风、失眠、头痛、癫痫、面瘫、帕金森病、脑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咳嗽、妇科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