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前收缩又名“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究竟什么样的症状算是“早搏”,应该怎么治疗?下面的医案将为你作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
01医案
佟某,女,56岁。
初诊:2003年7月24日
心悸伴头晕,胸闷4月余。患者今年3月起不明原因出现心悸,伴阵发性胸闷,甚至头晕欲倒。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房早,ST-T段改变。动态心电图示:24h室性早搏9095次。曾住院治疗有所好转,后又恢复,频频光顾急诊。
现症:心中惊悸,胸闷,头晕,全身乏力,精神紧张,急躁,爱发脾气,头麻汗出,失眠早醒,纳可,二便可。脉细小弦结代,舌红苔薄黄。
川穹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早”。中医诊断:“惊悸”。证属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治以益气化瘀,强心复脉。炙甘草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天门冬、麦门冬各10克,太子参15克,桂枝10克,生地30克,火麻仁15克,川芎10克,阿胶珠15克,鸡血藤25克,丹参15克,银柴胡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威灵仙15克,茜草10克,薤白10克,煅龙、牡各30克,三七粉0.3克(冲)。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二诊:2003年7月31日
服7剂药后,诸证大有好转,尤以心悸和胸闷明显减轻,早搏1-2次/分,睡眠亦好转,惟晨起眼肿,咽不适,咳嗽,腿软。脉细缓,偶有结代,舌红苔薄。治以益气强心,复脉清火。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炙甘草10克,五加皮3克,娑罗子9克,甘松9克,仙鹤草30克,太子参15克,天门东、麦门冬各10克,桂枝9克,炙百合15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桔梗12克,炙百部12克,川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黄芪25克,炒枣仁18克,合欢皮10克,三七粉0.3克(冲)。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西洋参
三诊:2003年8月14日
心悸、早搏、头晕皆已缓解,午睡醒后手发颤,时心前区发闷,脉细缓,苔薄。治以益气强心复脉,化瘀通络熄风。
处方1:炙甘草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载。
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太子参15克,生地30克,阿胶珠12克,桂枝9克,天门冬、麦门冬各10克,桑叶15克,火麻仁15克,元胡9克,浮小麦30克,天麻9克,川楝子10克,钩藤15克,煅龙、牡各25克, 磁石15克,炙乳、没各3克,三七粉0.6克(冲)。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处方2:另予强心安神,定志宣痹之方药以善后。
五加皮3克,黄芪30克,阿胶珠12克,薤白10克,五味子9克,白术12克,火麻仁15克,茜草12克,西洋参6克,防风6克,生地黄15克,荜苃3克,香附米12克,良姜3克,黑芝麻30克,茯苓15克。加大二倍量,共研末,制水丸,6克,每日两次。
02中医说
本例诊断为“心律不齐,频发性室性早搏”,属中医“怔忡”范畴。《医学正传》云:“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济生方》还提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综上所述,本例当属“怔忡”范畴,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复脉,养心安神定志。方以炙甘草益气补中,通行百脉,滋养五脏,安神养心,黄芪振元阳,健中洲,升清阳,行血脉,养脏腑,两药伍用,既增强补气升阳之力,也有通行血脉之效;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而安心神,阿胶珠为血肉有情之品,甘腻纯厚填精益阴,养血润燥,两药配伍,既有养血滋阴之功,又有补心脾安心神之效;生地、麦冬合用,增强滋阴清热,生津润燥之力。
白术
茯苓通心气安心神,远志宁心安神,《别录》:“远志,定心气,止惊悸。”石菖蒲开窍安神,《本草逢原》:“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三药组合为用,增强养心安神定志功效;黑芝麻功长养肝血,滋肾阴,五加皮善入脾肾,入脾补后天以益气,入肾补先天以填精,增强补虚扶正之功。
载药上行,直达病所,共奏益气养阴,补血复脉,养心安神之功。
03公社寄语
针对“早搏”,中医多用炙甘草汤治疗。炙甘草汤原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证而设,后世温病学派在本方的基础上化裁,组成加减复脉汤,功用以滋阴润燥,清热生津为主,而且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炙甘草汤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本文转自慢病公社,为慢病公社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