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智网整合
本文是根据解表方剂收集整理的部分截标中药方剂,文中有解表方65个,仅用于参考学习,部分方剂内容较长,选取了部分,如需了解全部的请到中药方剂数据库。
方剂三十、大羌活汤
出处:《此事难知》卷上
处方:防风(9克) 羌活(9克) 独活(9克) 防己(9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苍术(9克) 炙甘草(9克) 白术(9克) 细辛(9克) 知母(30克) 川芎(30克) 地黄(30克)
炮制:上药相合,每服半两(15克) 入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
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头痛身重,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舌苔白腻,脉浮数。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一、桂枝加葛根汤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处方:桂枝(6克) 芍药(6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3枚) 葛根(12克)
炮制: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chuo,吃)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6克) 杏仁(6克 ) 薏苡仁(12克) 甘草炙(3克)
炮制: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克)。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四、华盖散
出处:《博济方》
处方:紫苏子(炒,30克) 麻黄(去根节,30克) 杏仁(去皮尖,30克) 陈皮(去白,30克) 桑白皮(30克) 赤茯苓(去皮,30克) 甘草(15克)
炮制:上为未,每服2钱(6克),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隔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五、加味香苏散
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处方:紫苏叶(5克) 陈皮(4克) 香附(4克) 甘草炙(2.5克) 荆芥(3克) 秦艽(3克) 防风(3克) 蔓荆子 (各3克) 川芎(1.5克) 生姜三片
炮制: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六、芎菊上清丸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
处方:川芎 菊花 黄芩片 白芷 桔梗 栀子 连翘 防风 蔓荆子 荆芥穗 甘草 羌活 薄荷 藁本 黄连片
功用:清热解表,散风止痛
主治: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七、防风通圣散
出处:《宣明论方》
处方:防风 川芎 当归 酒白芍 薄荷 麻黄 连翘 石膏 黄芩片 桔梗 白术 滑石粉 甘草 荆芥 栀子 黄芪 党参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里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偏正头痛,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风瘙瘾疹,苔腻微黄,脉数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八、葛根芩连汤合升阳除湿汤
出处:《伤寒论》、《兰室秘藏》
处方:葛根 黄芩片 黄连片 甘草 柴胡 麸炒苍术 羌活 防风 麸炒升麻 麸炒神曲 泽泻 猪苓 陈皮 炒麦芽
功用:清热除湿,升阳固脱
主治:湿热下注,清阳不升之泄泻、脱肛证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三十九、表里双解汤
出处:《张皆春眼科证治》
处方:薄荷 荆芥 酒大黄 牡丹皮 赤芍 桑白皮 金银花 酒黄芩 石膏
功用:内清外解
主治:风热并重,白睛红赤肿胀,高出风轮,胞肿如桃,痛痒间作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双解散
出处:《目经大成》
处方:防风 大黄 薄荷 白芍 当归 甘草 白术 滑石 石膏 栀子 桔梗 连翘 川芎 荆芥 麻黄 芒硝 黄芩片
功用:疏风、散热、明目
主治:风火相搏而成时行赤眼,暴赤肿痛,白珠血片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一、牛蒡子散
出处:《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
处方:牛蒡子 白矾 大黄 当归 枳壳 川芎 炙甘草
功用:疏风解毒
主治:治热毒上攻,头面烦热,大便不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二、葛根汤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处方: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解肌散寒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三、清神散
出处:《类编朱氏集验方》
处方:菊花 炒僵蚕 荆芥 羌活 川芎 川木通 防风 木香 甘草 石菖蒲
功用:祛风痰,清头目,开耳窍
主治:头目不清,耳聋作痛,脉浮数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四、牛蒡解肌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
处方:炒牛蒡子 薄荷 荆芥 连翘 栀子 牡丹皮 干石斛 玄参 夏枯草
功用: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主治:头面风热,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兼有表证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五、人参败毒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处方: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茯苓 桔梗 甘草 前胡 川芎 麸炒枳壳 生姜 薄荷
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六、厚朴七物汤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姜厚朴 甘草 大黄 枳实 桂枝 大枣 生姜
功用:解肌发表,行气除满
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大便不通,发热,脉浮而数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七、解肌透痧汤
出处:《丁氏医案》
处方:连翘 桔梗 前胡 荆芥 淡豆豉 炒牛蒡子 姜竹茹 蝉蜕 射干 甘草 葛根 马勃 炒僵蚕 浮萍
功用: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主治:痧麻初起,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妨于咽饮,遍体,痛,烦闷呕恶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八、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出处:《审视瑶函》
处方:连翘 炒牛蒡子 防风 羌活 薄荷 大黄 赤芍 甘草 川芎 当归 栀子
功用:疏风散邪,兼以清热
主治:天行赤热,目赤疼痛,或睑肿头重,怕日羞明,泪涕交流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四十九、辛夷清肺饮
出处:《外科正宗》(明•陈实功)
处方:辛夷 黄芩片 栀子 麦冬 百合 石膏 知母 甘草 枇杷叶 升麻
功用:疏风清肺
主治:风热郁滞肺经,致生鼻痔,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鼻孔,气不宣通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宣毒发表汤
出处:《医宗金鉴》
处方:升麻 葛根 麸炒枳壳 防风 荆芥 薄荷 川木通 连翘 炒牛蒡子 淡竹叶 甘草 前胡 芫荽 桔梗
功用: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主治: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一、越婢加术汤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 石膏 甘草 大枣 白术 生姜
功用:疏风泄热,发汗利水
主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二、陈达夫经验方
出处:《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
处方:菊花 桑叶 防风 炒僵蚕 蒺藜 赤芍 地黄 薄荷
功用:清热解表,散风止痛
主治:适用于风热上扰证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三、双解汤
出处:《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
处方:金银花 蒲公英 黄芩片 天花粉 蜜桑白皮 枳売 龙胆 羌活 防风 荆芥 薄荷 大黄 滑石粉 石膏 甘草
功用:内清外解
主治:急慢性结膜炎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四、越婢加半夏汤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甘草 姜半夏
功用:宣肺泄热,降逆化痰
主治: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五、香苏葱豉汤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制香附(4.5-6克) 新会皮(4.5-6克) 鲜葱白(3枚) 紫苏(4.5-9克) 清炙草(2-2.5克) 淡香豉(9-12克)
炮制: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六、越婢汤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利水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不渴,无大热,脉浮,现用于急慢性肾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七、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 连翘 火单 苦杏仁 赤小豆 大枣 桑白皮 生姜 炙甘草
功用:宣肺利水,清热渗湿
主治: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八、桂枝麻黄各半汤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处方:桂枝 白芍 生姜 炙甘草 麻黄 大枣 火单 苦杏仁
功用:调和营卫,开表发汗
主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五十九、麻黄加术汤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麻黄(去节,9克) 桂枝(去皮,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去皮尖,6克) 白术(12克)
炮制: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六十、五虎汤
出处:《证治汇补》
处方:麻黄 苦杏仁 石膏 甘草 细辛 桑白皮 生姜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风热壅肺,身热,咳喘痰多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六十一、荆防四物汤
出处:《医宗金鉴》
处方:荆芥 防风 当归 地黄 白芍 川芎
功用:养血和营,祛风解表
主治:真睛破损。伤眼剧痛,羞明难睁,流泪或流血,视物不清,重者不能见物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六十二、加味桔梗汤
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处方:桔梗 甘草 浙贝母 橘红 金银花 薏苡仁 炒葶苈子 白及
功用:清肺排脓解毒
主治:肺痈溃脓期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六十三、葱豉汤
出处:《肘后方》
处方:葱白 淡豆豉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主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
信息来源:「链接」
方剂六十四、六味汤
出处:《喉科秘旨》
处方:荆芥 防风 炒僵蚕 桔梗 薄荷 甘草
功用:疏风利咽
主治:风寒或风热所致咽喉病初起
信息来源:「
方剂六十五、香苏饮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
处方:紫苏 香附 陈皮 葱白 生姜 甘草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