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这句话出自医圣张仲景《景岳全书·咳嗽》中。张景岳作为对现代中医学影响最大的医学宗师,现在临床上的中医治疗基本上都是本着他的理论来治疗。
慢性咳喘作为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病症,此类患者多是久咳不愈,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诸病易治,久咳难医,干咳更甚。”民间有谚语云:“干咳少痰,要好很难。”针对临床久咳不愈的患者,临床上以肺阴亏虚者多见。阴虚咳是咳嗽中的顽症痼疾,其病位深,病程长,疾病缠绵难愈。肺阴既伤,一但受到外邪侵袭(以秋季燥邪,冬季寒邪),症状便时有反复,治疗往往难取速效。有统计显示,呼吸科门诊中以慢性咳嗽就诊者比例高达77.8%。西医学治疗此类咳嗽,多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支气管扩张剂或止咳镇咳药等对症处理,虽短时多能见效,但停药后症状常有反复,很难做到彻底治愈。
方剂:桑百杏龙汤。处方:苦杏仁、浙贝母、桔梗各10g,地龙、百部各15g,炒紫苏子5~10g,桑白皮30g,甘草5g。气逆作咳者加黛蛤散或枳壳;咳嗽剧烈者加五味子、乌梅;属凉燥者加麻黄;属温燥者加桑叶。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穴位贴敷:组成: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甘草、百部、肉桂,依次按8:8:8:5:4:4:5:5的比例组成。外敷方法:将上药烘干,粉碎成末,越细越好。用时取药末,用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贴敷肺俞、风门、定喘、天突、丰隆、膻中、大椎穴。贴敷上述穴位,隔天1次,每次6~8小时。人体背部属阳,大椎穴乃督脉要穴,古人称之为诸阳之会,温督脉养一身之阳,从而达温肺气、消寒痰之效;肺俞、膏盲补肺调气定喘,为降气平喘之效穴;以天突、大椎为主穴,取天突以清痰水;风门、定喘主治伤风咳嗽、支气管哮喘;丰隆、膻中主治咳嗽痰多。
中药中有很多药物属于食药同源的,就是说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对于久咳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或者儿童特别适合进行食疗。常用的止咳药物有:百合、银耳、白萝卜、蜂蜜、山药、莲藕、金银花、款冬花、杏仁、桃仁、川贝等等。以上的药物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可以配合各种食材进行食疗,比如最常见的川贝雪梨、冰糖银耳、蜂蜜山药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网上很多制作的视频,大家可以学着做一下,食疗一般采用粥类、汤类、茶类,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二,长期服用可以有效的改善咳嗽的症状。
作为顽固性疾病,治疗起来很麻烦,内服、外敷、加上食疗调理,效果明显,值得推广。敬请关注《岐伯小医馆》,谢谢支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