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及与会同行大家好!
首先感谢此次高峰论坛会主办方和天津北门医院领导及专家给我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
我来自山西介休市,从事中医按摩四十余年,专业整脊按摩十余年。谨借此同行欢聚之际,把四十余年来的实践感悟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我们避开遗传、外伤、传染及器质性病变,仅就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即适用于整脊手法调整治疗的范围来探讨。
脊柱所辖三十一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着脏腑与肢体的各种功能。近些年来,因人们吃的太好,动的太少,种种不良生活习惯使整个竖脊肌肌纤维不发达,对椎体的保护力度不足,导致椎体小关节紊乱,自主神经工作环境欠佳,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颈、胸、腰椎病及部分内科疾病,包括亚健康现象。在中西医理论引导下,人们都在药物中挣扎,而药物是不能把错位的椎体吃过来的,它只能对病症起到缓解或控制的作用,所以疗效不甚理想。
患者总想让我们找到病根,那么整脊就是一个寻根去病的极好方法。传统中医按摩也有各种扳法,虽对病变有所改善,但因对椎体错位没有准确定位,疗效自然差强人意,所以我在摸脊上下功夫,尽力做到准确定位,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用简便可行的整脊手法,加之中医的经络调整,在十余年的临床中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患者纷纷称奇,我们也自得其乐。
下面简单介绍关于郑氏摸脊与整脊的手法。
一、摸脊:
右手食、中、无名三指沿脊柱棘突、椎体关节突从上到下探摸,有错位时这三条线自然不直,并在错位处出现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的关节突位移对指腹的碰撞。根据错位幅度确定用力大小,根据错位的位置与方向确定调整的手法。
二、整脊:
1、颈椎:关键是C7,患者坐姿,术者用手小指,小鱼际着力于C7的偏歪侧,双手相对用寸劲提转。
2、胸椎:T1—7,患者坐姿,双手抱头后,术者站后,双手松握患者双肘尖,腿膝顶在要调整的关节下方,调左顶右,调右顶左,手膝形成力炬,适力调整即可。
T8—12,患者坐床边,双手抱肘,术者对面双腿夹患者双膝,双手推握患者双肩,左右推闪,调左推左,调右推右,有响为好,但不追求响声,然后再摸脊查验。
3、腰椎:用传统扳法,只是要根据情况调整用力肘的着力点。
4、胝胯关节:患者仰卧,患腿侧曲,足踝放对侧腿膝上,术者一手压患者曲腿之膝部,一手压对侧胯部,双手闪压,由轻到重,一般一次即可治愈。
因篇幅有限,有机会再详细介绍。
下面列举几个病例仅供大家参考。
1. 某女,47岁,饭后背困,经介休,太原直至北京大医院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后在当地中西医治疗半年无效。接诊后查胸椎11滑脱明显10-12毫米,经八次调整后痊愈。
2. 某女,53岁,颈困痛,医院诊断为髓型颈椎病,头不能转动并伴有钙化,增生,经二十天调整后活动自如。
3. 某男,62岁,咽炎三十年,查C3偏左,经五次调整后症状消除,精神大振。告之三个儿子是大夫,三十年受尽药物煎熬。
4. 某女,46岁,外伤性腰突。经省大医院三维旋转床治疗未果,接诊后查L3偏左,L4偏右。经十天诊治后疼痛消失,正常上班。
5. 某男,32岁,感冒引起病毒性脑炎,经北京301医院抢救后在本地用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半年无明显疗效。患者冷暖、饥饱、大小便等感觉障碍、盗汗、肢体跳痛、精神恍惚。查椎体十三处小关节错位,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脑屏障防卫失秘所致。经四十五天诊治后完全康复,患者感激不尽。
6. 某女,33岁,睡眠差,医院检查为心肌缺血,心电图T波无意义改变。接诊查后为T4偏左,T5偏右。三次调整后痊愈。
上述病例不胜枚举,十余年来接诊一千三百余人,有效率大于90%,治愈率大于65%。(大都有病案可查)
在多年的实践中有所感悟,医检对颈,腰椎只能通过影象拍出增生,膨出,突出,而对椎体小关节错位没有明显标识,对胸椎更是无从涉及。我对此专门研究后认为:
1、X光片,因椎体近似圆柱体,加之为旋转式错位,投影仍为两两方框,无明显位移显示,所以大夫很难确诊。
2、CT片,拿到患者手上的是一个个分离的平面图,椎体间内在情况无法对应对照,所以也不能准确认定。
因影像没有大小关节问题显示,所以医院往往把病因归结于膨出,突出或增生,并不能全面反映病源。我们通过摸脊添补了这项空白,并用整脊手法治疗。避免了药物对患者的负面影响,且花钱少,疗效又快又好,自然很受欢迎。只是大多数人对整脊还知之甚少,甚至不接受这些理念。这就是要靠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来逐步扩大整脊治疗的影响。
在多年的实践中有所感悟,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认为他的病是受风寒所致。我认为,受风是肯定的,因为小关节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受限,人体抗风湿能力下降,才会出现受风现象。但它只是外因,诱因,是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中医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吧!
因多年的喜好,对整脊的前景很看好。特别是它对非器质性内科病及一些医院无法确诊的疑难杂症是一个很好的整治方法。随着整脊疗法的全面铺开,人们对它的认识将逐步明朗,直至接受。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杏林之举,是百姓之幸也!
多年来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一整套体系,但因一直以个人家庭形式作业。病例数量毕竟有限。有好多想法不能达到统计学支撑。如鼻炎与T1,T3,和T7的关系,冠心病的前期是不是由T5错位引起,糠尿病的是否因T11移位而诱发等。既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更渴望所有同行,专家利用更多的医疗资源对此做广泛深入的研究。
我相信,很多可亲可敬的人才英年早逝的现象很快就会有所改变。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就在我们的眼前!
我总想把清晰的理念言简意赅的表述出来,无奈水平有限,难免不尽人意甚至错误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行不吝赐教,予以指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
郑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