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国医大师的祛湿金方,首次公开,个个对症,没有去不掉的湿气
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
路志正教授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路老内科常用祛湿辨治金方,77年的从医总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1、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陈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姜3片。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葛根10克。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
2、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认为湿气是百病之源,祛湿要从根源解决,到目前为止,祛湿最有效的还是中药,无论内服还是外用,皆能有效祛除湿气。大部分人因为内服中药配方不好掌控,且口感不好,熬制过程费时费力,从而多会选择中成药外敷特定穴位,见效更快,疗效更好。
【白香御湿贴】作为中成药的一种,主要由龙涎香、霍香、茯苓、白术等十几味中草药炮制而成,兼顾五脏六腑从根本上温脾去湿,适合所有湿症人群,使用简单方便,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网.上均能找到。
3、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9克,干姜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9克(后入),羌活9克。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
4、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
加减: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