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类风湿中医称为尪痹
2019-06-05 20:13:03
类风湿中医称为尪痹,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时轻时重,遇疲劳加重,关节屈伸不利或畸形,形体消瘦,腰膝酸冷,脉沉细或弦细。治法: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祛风除湿,活络通痹。方药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味。参考处方:独活9-12g、杜仲12-15g、桑寄生12-15g、当归9-12g、白芍12-30g、党参9-12g、黄芪15-30g、肉桂3-6g、威灵仙12-15g、白芷6-9g、苍术12-15g、白术12-15g、茯苓12-15g、炙甘草6g。 该方适合于风寒湿邪外受,久痹不愈,肝肾亏虚,气虚不足者。若尪痹,外受风寒湿邪,化热伤阴,症见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僵硬,伸屈不利,持续1小时以致数小时不解,阴冷、潮湿天气加重,身体羸弱,头眩短气,乏力体倦,胃脘不舒,恶心欲吐,口干咽干,或足踝肿胀突出,舌质淡暗,舌苔白微黄,脉沉弦,或脉细弦滑者,若尪痹外受风寒湿之邪,日久化热,久病伤正,阴阳两伤之“尪痹”,表现为肢节疼痛、足踝肿胀、身体虚羸、头眩短气、咽干乏力、恶心欲吐者,方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参考处方:桂枝9-12g、赤白芍各15-30g、知母12-15g、制附子9-12g、防风6-9 g、麻黄6-12g、苍术12-15g、白术12-15g、防己12-15g、威灵仙9-12g、白芷6-9g、秦艽9-12g、清风藤15-30g、忍冬藤15-30g、鸡血藤15-30g、生姜6-9g、炙甘草6g。若寒重于热者,肢节疼痛明显者,可重用桂枝、附子,或更加骨碎补、补骨脂、淫羊藿甚至川乌、草乌等,以温阳散寒,提高温经止痛之力;如热重于寒者,可重用知母,或更加生石膏、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以清热解毒通痹;痛在上肢者,可加姜黄、桑枝、伸筋草,以祛风舒筋活络,引药上行;痛在下肢者,加独活、木瓜、牛膝、薏苡仁,以祛湿通络开痹,引药下行;如表现为腰脊酸痛,腰膝酸软者,可加狗脊、杜仲、桑寄生、鹿角片等,以补肾强督。至于湿热下注,表现为下肢关节肿痛,腰腿酸困,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根部苔黄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萆薢、土茯苓,以清热除湿通痹,或迳用加味二妙散方。更有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表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失眠与肢节冷痛、腰腿酸冷、脘腹不舒、大便溏者,则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味。《伤寒论·太阳篇》 原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临床借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口苦、咽干、心烦,或有发热、恶寒,或有呕逆,腹诊表现为心下支结,心下痞结或硬满,或支撑两胁,或脘腹畏寒,肢体关节肿胀疼痛,伸屈不利,舌苔黄白相间,脉细弦,辨证属于风寒湿邪阻痹肢体经络气血,兼有郁热者,常有佳效。临床应用:常可配合祝谌予教授四藤一仙汤,常加用青风藤15-30 g、络石藤15-30 g、忍冬藤15-30 g、秦艽12-15 g、威灵仙9-12 g、白芷6-9 g;肩背不舒,上肢关节为主者,加姜黄9-12 g、桑枝15-30 g;下肢关节痛为主者,加川怀牛膝各12-15 g、木瓜12-15 g;腰腿痛,畏寒肢冷者,加狗脊12-15 g、川断12-15 g、桑寄生12-15 g、杜仲12-15 g;睡眠差者,加合欢皮12-30 g、夜交藤12-30 g、生龙牡各15-30 g;发热,咽痛者,加金银花12-30 g、七叶一枝花6-9 g。应用得宜,屡取佳效。
久病不已,痰瘀痹阻,关节、肌肉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关节紫黯、肿胀,肌肤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黑,或胸闷多痰,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苔白腻,脉弦涩,可加用陈皮、清半夏、制南星、白芥子、僵蚕、露蜂房、土贝母等,以化痰除湿,加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鬼箭羽、穿山龙等,以化血化瘀,或迳用指迷茯苓丸、身痛逐瘀汤加减。 尪痹顽疾,痰瘀交结,疼痛不止者,更可加用穿山甲、白花蛇、土鳖虫、全蝎、蜈蚣等,以搜风化瘀通络。
久病体虚,或素体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恶风者,可遵玉屏风散方意,加用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固表;气血不足,面色无华,乏力体倦,心悸,爪甲色淡者,可遵当归补血汤、八珍汤方意,加黄芪、当归、阿胶、鸡血藤等以益气养血;风湿热邪,久伤正气,气阴两虚,表现为身体羸弱,乏力体倦,咽干心烦,肢节肿大,甚至膝关节肿大如鹤膝,舌暗红,舌苔少者,则可用四神煎加味,以益气养阴、通络开痹。若痰瘀痹阻证,临床表现为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屈伸不利,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病机为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治以化痰行瘀,蠲痹通络,主方是双合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可随方加用乌梢蛇、穿山甲、露蜂房、制南星等。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