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中医疗法大全
小儿感冒是宝宝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发病频率高,给幼儿带来非常大的痛苦。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感受风寒、风热或时行疫毒所致。中药治疗感冒,可缩短感冒病程,提高幼儿免疫力,但是见效较慢。
1、宝宝感冒病因之中医观点
(1)小儿冷暖不能够自调,肌肤薄,潘离蔬,卫外不固,容易为外邪所侵袭而发病。
(2)小儿体属纯阳,阳常有余,阴却常不足,感邪之后,传变迅速,六气之邪,皆从火化,迅速进入表里,表现表里同样的疾病症候。
(3)小儿肺部机体娇稚,脾器常有不足,而肝气却有余,神志怯弱,感邪之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症状.
2、宝宝感冒分类之中医观点
风寒型: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薄,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型:热重寒轻,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咳嗽有黄痰,咽痛,口干,舌苔薄白或者薄黄,脉浮数。
暑湿型: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欲吐,食欲不振,或者鼻塞,流涕,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者腻,脉数。
3、宝宝感冒药品之中医观点
北京广安门医院的刘大夫向记者介绍说,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感受风寒、风热或时行疫毒所致,因而将其分为风寒、风热、时行型感冒。另外还有夏季感受暑湿引起的暑湿型感冒,及体虚感受上述病邪引起的体虚感冒等几大类型。其治疗原则是针对上述引起感冒的不同病因辨证施治,中药正好具有此特点。据现代研究证明,许多中药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与西药相比,辨证求本是中药治疗感冒的优势,可缩短感冒病程,而且在预防感冒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且副作用比较小。不过,中药在缓解症状方面往往不如西药见效快。
4、宝宝感冒之中医用药推荐
(1)风寒型宝宝感冒
推荐用药:①小儿感冒颗粒,青海宝鉴堂国药生产;②感冒清热颗粒,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③小儿感冒散,长春人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主治: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肌表无汗,头痛口渴,咽痛鼻塞等。使用前阅读药品说明书。
(2)风热型小儿感冒
推荐用药:①小儿感冒口服液,北京同仁堂制药生产;②贝儿克(小儿感冒颗粒),湖北香连药业生产;③清开灵口服液,广州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头胀痛等症状。使用前阅读药品说明书。
(3)暑湿型小儿感冒
推荐用药:①暑湿感冒颗粒,广西南珠制药有限公司生产;②香苏正胃丸,郑州羚锐制药生产;③小柴胡颗粒,云南白药集团天紫红药业生产。
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等。使用前阅读药品说明书。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称感冒,四季皆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小儿感冒多见挟痰、挟滞、挟惊等兼证。
辨证论治
1.常证
(1)风寒感冒证
[证候] 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方药]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证
[证候]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方药] 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证
[证候] 发热重,少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缺乏,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方药] 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2.兼证
(1)挟痰证
[证候]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白腻。
[治法方药] 宣肺化痰。 三拗汤或黛蛤散加减。
(2)挟滞证
[证候] 感冒兼腹胀,不思乳食,或呕吐,口秽酸腐,便溏酸臭,泻不消化物,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保和丸。
(3)挟惊证
[证候] 感冒兼睡中惊惕惊叫,面有惧色,甚至高热抽搐,咬牙肌紧,两眼窜视,舌尖红,脉弦数。
[治法方药] 安神定惊。 琥珀抱龙丸。主要药物:琥珀、天南星、朱砂、茯苓、钩藤、蝉蜕、僵蚕等。
【经验方】 1.感冒清热合剂l号
[药物组成] 薄荷、荆芥穗、金银花、连翘、前胡、杏仁、生石膏、黄芩、竹叶、柴胡、生甘草、板蓝根。
[功效]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止咳除烦。
[适应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4次服。
2.清解一号
[药物组成] 藿香9克,苏梗6 克,菊花9克,连翘9克,荆芥穗3克,生石膏9克。
[功效] 辛凉解表散热。
[适应证] 感冒初期。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3.太子健方
[药物组成] 太子参6克,柴胡4.5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桂枝3克,赤芍6克,蝉蜕6克,丹参6克,炙甘草3克,大枣12克。
[功效] 辛凉解表,和解散热。
[适应证]反复呼吸道感染之迁延期、恢复期。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4.银菊解毒汤
[药物组成] 金银花9克,菊花9克,薄荷 3克,荆芥6克,羌活6克,黄芩6克,连翘9克,山栀子6克,板蓝根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
[功效] 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适应证] 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5.银翘保和丸
[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牛子、杏仁、清半夏、云苓、焦三仙各10克,薄荷、芥穗、炒莱菔子、陈皮各6克。
[功效] 辛凉解表,散热消食。
[适应证] 感冒夹滞。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适宜技术
1.洗浴法
柴胡、荆芥、紫苏、薄荷各30克,煎汤擦浴。用于小儿感冒发热。
2.改良鼻塞包
Ⅰ号方:薄荷30克,紫苏叶25克,蒲公英30克,荆芥30克,防风25克,黄芪40克。
Ⅱ号方:紫苏叶30克,麻黄15克,黄芪40克,防风30克,冰片10克。
上方干燥为末,与冰片混匀,分别装入纱布袋中缝好,用时外敷于小儿前囟,外盖麝香壮骨膏,每日一次。
风热感冒用Ⅰ号,风寒感冒用Ⅱ号。
3.针灸疗法
方法一:取大椎、风门、太渊、列缺,泻法,中强刺激不留针。用于风寒感冒。
方法二:取合谷、曲池、孔最、鱼际,泻法,中强刺激不留针。用于风热感冒。
方法三:取大椎、曲池、合谷,头痛加太阳,咽喉痛加少商。用泻法。用于风热感冒。
4.推拿法
方法一:开天门30次。天门穴位:在两眉连线中点到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方法:医者用两拇指桡侧交替向上直推30次。用于小儿感冒各型。
方法二:揉按合谷30次。用于小儿感冒各型。
方法三:清天河水100次。操作方法:医者用食中二指螺纹面,从腕关节向肘关节直推100次。同时加推坎宫或揉太阳穴30次。用于小儿感冒伴高热者。
5.灌肠法
金银花20克,青蒿、柴胡、生石膏各10克,板蓝根15克,竹叶5克,水煎两次,药温36℃左右,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两次。插管深度视年龄大小插入10~15厘米。用于小儿外感高热。
6.敷脐法
大黄15克,虎杖30克,酒精l00毫升。将大黄和虎杖放入酒精中浸泡48小时,用时以棉球蘸药液贴于脐部,再用胶布固定,要保持棉球湿度。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7.中成药
小青龙颗粒:开水冲服,一岁以下每次4克,1~6岁每次5~8克,7~14岁每次13克,每日3次。用于风寒感冒。
藿香正气口服液:口服,一岁以下每次一毫升,1~6岁每次2~3毫升,7~14岁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用于暑湿感冒。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20毫升,每日2~3次。用于时邪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