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肌化瘀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2 g,川芎12g。(生肌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化瘀方: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 2 g,川芎12g),
这个方效果最好,里面的葯物也比较常见,所以值得推荐.川芎,丹参是个不错的葯物,这两味中葯的提取物,在心血管科室里面使用率很高,如果硬是要用西医化的理论解释,就是抗凝血和抗氧化.水蛭也是很强的抗凝血葯物,桃仁在抗凝和抗纤维化有不错的效果,共同作用,软化疤痕,防止纤维交连变硬.西医方面,外用的葯膏以肝素钠为代表,就是个典型的抗凝血葯物.还有硅类防止纤维增生.所以治疗疤痕,中西医大部分还是共通的,就是抗凝,抗氧化,防止纤维过度生长.个人认为,喝这个葯的最好时机就是疤痕已经长稳固,而正在慢慢改建成与周围组织相似的过程中.而不再有变化的旧疤痕,效果不会很明显,细胞的改建活动已经不太活跃了.
2.五灵脂丸:组成:五灵脂1500克。功效:活血破淤,软坚化滞。主治:瘢痕疙瘩。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次半丸至一丸半,日2次,温开水送下。
3.瘢痕疙瘩:香附9克,柴胡9克,川芎9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夏枯草15克,梨树根45克。功效:调和营卫,舒畅气血。主治:瘢痕疙瘩,食道粘连,食道憩室。用法:将穿山甲、梨树根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入余葯,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食道粘连者可日服3-5次
4.中医强调通过内服中葯调理机体阴阳以治其本,中医的内治法主要有三:其一、内服防风、荆芥、丹参、白鲜皮等的“清热解毒、疏风散表、止痒法”;其二、内服党参、淮山葯、生地、熟地等的“养阴易气、养血润燥法”;其三、内服桃仁、藏红花、浙贝母、昆布等的“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法”。中医治病不仅强调治本,也重视治标.
5.近年来经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丹参注射液外治瘢痕疙瘩,同样可取得较好效果。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方法:将脱脂棉球或纱布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浸透,而后平敷于皮损处,直到葯液自然干透为止,每日外敷2叫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此法简单有效,副作用少,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6.乳香,没葯各35克,血余45克--人发,消瘀,止血,利小便。功效:提脓拔毒,消肿软坚。主治:疖肿、毛囊炎,瘢痕疙瘩、神经性皮炎。用法:用麻油6000毫升入大锅内,加入(1)部分各葯,熬枯去渣,再用强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投入章丹(冬天约25000克,夏天约3000克用铁棒急调,油渐变成黑色,最后将冷凝时加入(2)葯末,调和成膏。用厚纸摊成大、中、小三号,厚薄不同的膏葯,用时烘烊贴患处。
7.六物灭瘢膏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衣中白鱼、鸡屎白、鹰粪白、芍葯、白蔹、白蜂各等份。
【功效】灭瘢。
【制备】上葯研如粉,以乳汁调和,贮瓶备用。
【用法】涂于面上患处,每日3次。
【说明】本方专用于治疗瘢痕疙瘩。方中衣中白鱼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陆川本草》谓之可“破积,解毒,治疮疖”;《本经别录》记载其能“涂疮灭瘢”;《千金方》中则以衣中白鱼及鹰屎白二味和蜜治疗瘢痕凸出,可见这些葯物在古时是治疗瘢痕疙瘩的基本用葯。除此之外,本方还选取了长于灭瘢痕、消症瘕的鸡屎白,利水泄热,祛风解毒以增葯效;并配以芍葯养血活血,润肤红颜;白蔹清热解毒,消肿生肌。诸葯以乳汁调和则有滋润营养之效。
8.小品灭瘢方
【来源】《刘涓子鬼造方》
【组成】鸡屎白30克,辛夷1.2克,白附子0.6克,细辛0.4克。
【功效】灭瘢。
【制备】上葯酒浸一夜,以羊脂50毫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
【用法】伤瘢以甘草洗后涂之。
【说明】本方以鸡屎白为主葯,其味苦咸凉,可利水泄热,祛风解毒,软坚去积,是古方中常用的灭瘢除痕葯;配以辛夷辛温芳香,解肌散表,上窜头目,善治头面目鼻之病,《葯性论》中谓其“能治面生黑疱。面脂用,主光华”。现代葯理研究提示辛夷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白附子、细辛辛散温通,可引葯上行头面,畅达经络。四葯共举可祛散风热,消肿散结而灭除瘢痕。甘草甘缓平和,有解毒调和之性,能“长肌肉”、治“金疮肿”(《神农本草经》),所含的甘草酸铵、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地影响皮下肉芽囊肿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起到抗炎作用,因此此方用法中特别强调了敷葯前需以甘草洗伤瘢,以增强葯物疗效。羊脂是此煎膏剂的赋型成分,且亦可起到滋养保护皮肤的作用。
9.独角莲膏:组成:(1)独角莲,皂角刺,白芷,防风,连翘,银花,生南星,刺猬皮,山甲片,当归,海桐皮,苏木,海带,火麻仁,希莶草各45克,干蟾3个。
本品为堇菜科植物光瓣堇菜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痈。
中医中药民间治疗疤痕的偏方疤痕疙瘩秘方:
1用三七粉加醋治疗疤痕疙瘩
2用防风、丹参、丹皮、石膏、三七粉等重要制成水剂、擦剂、町剂、散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用药,直接作用于瘢痕疙瘩的表面。以软化瘢痕疙瘩,缓解、消除瘙痒、疼痛,使瘢痕结缔组织崩解,从而一直瘢痕疙瘩的增生、蔓延,祛除愈痕。
3因瘢痕多见于局部,故外治法更为常用。刘氏采用复方艾叶煎浸洗及丁艾油外涂方法,对减轻瘢痕增生,止痒止痛具有较好疗效。(复方艾叶煎由艾叶15g,老松皮30g,威灵仙15g,红花10g,煎汤3000ml。丁艾油:艾叶30g,丁香50g,红花20g,冰片6g,前两味水煎至1000ml后蒸馏提取挥发油300ml;红花用70%乙醇100ml浸泡、渗滤;冰片溶于醇液;三者按1∶1∶1混合而成)。
4丹参除瘢痕:唐代孙思邀的《千金要方》中,记载有一贴奇秒的“灭瘢方”,仅由丹参、羊脂二味药物组成。中医认为瘢痕的产生,主要是气血不和、气滞血瘀,风热毒气残留所致。丹参能宣通运行,活血化瘀,所以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瘢痕疙瘩属结缔组织增生,为烧烫伤、手术及外伤后常见的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外表美观,严重的还可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经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丹参注射液外治瘢痕疙瘩,同样可取得较好效果。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方法:将脱脂棉球或纱布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浸透,而后平敷于皮损处,直到药液自然干透为止,每日外敷2叫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此法简单有效,副作用少,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5应氏以五倍子100g,强的松0.1g,地卡因10g,氧化锌200g,羊毛脂40g,凡士林650g制成瘢痕止痒软化膏,局部外涂后以绷带或纱布包扎,外用弹力绷带加压缠绕治疗增生性瘢痕。
6张氏等选用软坚消瘢散配合器械扩张治疗食道、胃吻合口反复瘢痕狭窄,(药用:乌梅肉15g,白蒺藜10g,白僵蚕10g,共研细末,每次6g,蜂蜜调服4次),其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疗效满意。
7杨氏用五倍子50g、五灵脂(活血散瘀,炒炭止血)10g、紫草30g,乳香,没药各5g,蜈蚣20条浸泡于500g麻油中,5天后加温煎至焦黄,过滤,加入二甲基亚砜(消炎止痛,利尿,镇静)250g制成消痕油),用时外涂创面后加压包扎,总有效率为96.6%。该法以中西药物配合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又有较强穿透力,从而促进瘢痕消退,祛除愈痕。
8胥氏用灭瘢膏作超声耦合剂,以超声透入法治疗瘢痕增生,(药用腊月羊脂100g,丹参80g,五倍子120g,蜈蚣30条,紫草60g,刺五加60g,先将羊脂熬油去渣,后将药投入,文火煎至质枯,滤净,自然凝结备用)。此方法先以热效应使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产生较大的延展性,再经超声的机械振荡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变软,使药物充分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9张氏认为本病乃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以乌梅50g,五倍子30g,蜈蚣5条,苦参30g,生地40g,其中蜈蚣、麝香研粉,余药加水泡10小时后煎汁500ml,加入食醋500ml,浓缩收膏成糊状,冷却后加粉外用。
10毛氏用积雪苷外涂、内服祛除愈痕
此方是我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一切疮疡溃烂,手术,刀伤,烧烫伤等留下的各种瘢痕疙瘩,疗效肯定,治愈率高,使用方便。
中医秘方:五倍子400克,苦参子仁200克,三七150克,芙蓉花250克,大蜈蚣15条,白硇砂50克,石碳酸等名贵药材。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用食醋调和敷患处,胶布固定,隔二天换药一次。
治疗效果:临床治疗大小3792处瘢痕疙瘩,痊愈,康复,消失3744处,治愈率达百分之96以上。《铜禄,白砒,胆矾,鸦胆子仁。》
疗瘢痕疙瘩秘方
频频不断有患者要求诊治瘢痕疙瘩,寄药膏有一定困难,为此特将此方公开,为大家使用方便尽一点微薄之力。
陈醋250克、五倍子90克、蜈蚣一条、蜂蜜20克、冰片0,6克。
1 . [用砂锅将醋上火熬30分钟,加入蜂蜜熬至沸腾后将五倍子粉用筛子慢慢筛入,边筛边顺同一方向搅,全部筛入后用文火熬成膏壮,离火加入蜈蚣粉和冰片搅匀既成,装入玻璃器中。
2.用时将药膏均匀涂在厚布上贴患处(不可用金属用具,以免造成色素)。此膏具有破瘀软坚之功效,但患者不可求治心切,一定要耐心使用才可见效,不可频繁用药膏(这样反而会效果差),隔2——3天换药一次效佳
瘢痕疙瘩方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引起的间叶性肿瘤,是常见的损容性疾病。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引起的间叶性肿瘤,是常见的损容性疾病。可为原发性改变,或继发于皮肤感染、外伤和手术创口等。临床表现为疤痕高出皮面,大小形态不一,其边缘常有分枝伸出,状如蟹足,表面光滑发亮,呈淡红或暗红色,有毛细血管扩张,质地坚硬,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痒痛感。原发者,多位于胸骨部。本病发展缓慢,无自愈倾向。烧伤瘢痕上易引起鳞癌。关节部位的疤痕疙瘩,可产生关节功能障碍。
本病中医学称为“蟹足肿”、“锯痕症”等。多因先天素质不足,或因外伤、热毒入侵肌肤,导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滞经络而成。治疗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大法。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1.洗面去瘢方
天门冬、百部各150g,茯苓(去皮)、香附子、杏仁各100g,皂角(酒涂炙)1 000g,清胶(火炙)200g,土瓜根、甘草各250g,冬瓜子25g,瓜蒌2个,大豆(蒸,去皮)、益智子(烧灰以浆水和圆炸)各500g。以上方药共焙干捣罗为末。早晨以药末和清水洗面。
本方出自《医方类聚》,有解毒消瘢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2.疤痕软化膏
五倍子、威灵仙、丹皮、泽兰、薄荷脑、冰片、樟脑、冬青油、二甲基甲砜各适量。先将橡胶切条轧成薄片后,放入汽油内浸泡,使其充分溶胀,在打胶筒内下氧化锌、羊毛脂、凡士林、汽油等打成匀浆,另加五倍子、威灵仙、丹皮、泽兰等药物,以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成浸膏,与其余药物分次加人打胶筒内,共同搅透成膏浆,压滤后,涂布于漂白布上,挥发去溶剂,内衬薄膜,切成7cm×10cm大小的膏片即成。用时按瘢痕范围剪取膏药,撕去表面薄膜,黏贴于瘢痕表面,每2天换1次。
本方有软坚散结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3.神水万应膏
麝香0.9g,血竭、没药各6g,冰片1.5g,大黄3g,朱砂O.3g,明雄黄、乳香、陈石灰(愈陈愈佳)各9g。以上九味共研末。先用黄明胶250g,打碎,入钵内,隔水炖化,将药末和入调匀,用笔摊上矾纸,干后收贮。用时根据伤痕大小,将膏药剪下,用热水浸软贴上。贴后不必更换,愈后膏药自落。
本方出自《千金珍秘方选》,有解毒去瘀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4.蟹足肿药膏
蜂房(炒)30g,蜈蚣5条,蜘蛛5只,土鳖虫15g,轻粉、明雄黄各9g,冰片3g,紫草10g,香油500ml,蜂蜡200g。先将蜂房、蜈蚣、蜘蛛、土鳖虫、紫草用香油炸至焦枯,捞出残渣,离火待凉,将轻粉、冰片、明雄黄兑人搅拌均匀,再将蜂蜡兑入熔化好,油凝固可再置火上化开即可,倾置净瓶或罐中备用。用时将药膏摊在油纸上约3mm厚,贴患处,外用敷料固定,1~2日换药1次。
本方有活血祛瘀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5.加味黑布膏
五倍子、乌梅(煅存性)各500g,金头蜈蚣15条,陈醋2500ml,蜂蜜180ml,冰片3g。陈醋置火上熬开30分钟,人蜂蜜煎沸,入五倍子粉搅拌,小火熬膏,离火,兑人蜈蚣粉、冰片、乌梅炭粉搅匀,摊在黑色密纹布上2~3mm厚。贴患处,用时盖1块等面积的塑料薄膜封闭,3~5天换1次。
本方有化瘀软坚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6.独角莲膏
独角莲、皂角刺、白芷、防己、金银花、连翘、生南星、刺猬皮、山甲片、当归、海桐皮、苏木、海带、大麻仁、稀莶草各45g,干蟾3个。
以麻油6000ml置大锅内,入上方药熬枯去渣,大火熬至滴水成珠,入樟丹(冬2 500g,夏3 000g),渐至黑色,将凝时入乳香、没药各35g,血余炭45g为膏。外贴患处。本方出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有祛瘀散结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7.丁艾油
艾叶30g,丁香50g,红花20g,冰片6g。将艾叶、丁香分别加水1000ml,蒸馏法提取挥发油300ml;红花用70%乙醇100ml浸泡渗滤,在醇液中入冰片溶化,3液按1∶1∶1混合而成。外擦局部,日数次。
本方有祛瘀散结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8.化坚油
透骨草、刘寄奴各3g,伸筋草、木通、紫草根各7.5g,茜草、地榆、昆布各6g,松节4.5g,香油360ml。上药以油浸2昼夜,文火将药炸成焦黄色,去渣。用时微加温,涂患处。
本方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有活血软坚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9.灭瘢膏
矾石、安息香、狼毒、乌头、羊踯躅、附子、野葛、白芷、乌贼骨、赤石脂、皂荚、干地黄、天雄、芍药、川芎、大黄、当归、莽草、石膏、地榆、白术、续断、鬼臼、蜀椒、巴豆、细辛各50g。上药共捣为末,以猪脂2000g和药,煎沸,入盐15g。以布揩患处,敷用。
本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有解毒活血通络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10.芙蓉膏
独角仙(不用角)1个,红娘子(不去翘足)1.5g,糯米49粒,石灰(风化者)30g。上药为末,以木炭灰、桑柴灰、荞麦秸灰各15g,热汤淋取400ml,熬至100ml,调上药如面糊,置瓷盒内,埋于土里5~7日取出使用。用时将瘢痕刺破,用细竹签子蘸药膏点于患处。
本方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有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11.柳皮膏
柳白皮、楸皮各2500g,木通、皂荚各500g,枳壳250g,木香末90g。以上方药细锉,以水50 kg,煮取汁6.2 kg,去渣,移于小锅中,下木香,煎至4.6 kg,去渣,又移于小锅中,以慢火煎,不住用手搅动,炼成稠膏,成丸为度,以油布裹收之。每日涂于纱布上贴患处,取平为度。本方出自《太平圣惠方》,有通络消瘢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12.软坚膏
蜈蚣3条,五倍子30g,白芍15g,黄蜡20g,蜂蜜60 m1,米醋适量。先将白芍入米醋内浸泡2天,再将蜈蚣和五倍子共研细末。然后将白芍和米醋置铁锅内小火煎熬,待醋汁浓缩时去药渣,再入黄蜡、蜂蜜,待黄蜡熔尽时即下药末,搅匀后即离火,稍冷后便可收瓷缸内备用。视瘢痕大小以药膏敷贴,1日或间日1换。
本方有和营软坚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13.灭瘢膏
腊月羊脂1000g,丹参80g,五倍子120g,蜈蚣30条,紫草、刺五加各60g。先将羊脂熬油去渣,再将上药细切投入,文火煎至质枯,捞出,滤净药渣,凝结后装瓶备用。
治疗时先清洁患处,然后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辐射20分钟,再取适量灭瘢膏作为超声波耦合剂涂于瘢痕表面。超声波治疗机每日治疗1次,每次不超过4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每次治疗结束后,勿搽去药液,用一般弹力绷带包扎至次日治疗前。
本方有攻毒散结,祛风通络,凉血活血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瘢痕疙瘩37例,结果临床治愈20例,显效13例,有效4例。
14.乌倍膏
乌梅50g,五倍子、苦参各30g,蜈蚣5条,生地40g,麝香3g。先将蜈蚣、麝香研极细粉,余药加水浸泡10小时后煎煮取汁500ml,再加入食醋500ml,浓缩收膏成糊状,待冷却后加入蜈蚣、麝香粉,搅匀密闭封装于棕色大口瓶内备用。用时将乌倍膏均匀地摊于多层消毒桑皮纸上,清洁消毒患处后盖上药膏,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
本方有清热凉血,破瘀行滞,软坚散结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瘢痕疙瘩50例,结果痊愈8例,显效35例,无效7例。
15.消瘢汤
丹参30~60g,青皮、陈皮、法半夏、制南星、炙穿山甲、皂刺、白芥子各10g,川芎、红花、苏木、羌活、独活、地龙、僵蚕、夏枯草各20g,蔓荆子、苍耳子各6g。瘢痕坚硬,痒痛不甚者,重用穿山甲、皂刺、丹参、僵蚕、地龙、夏枯草;若瘢痕痒甚者,方中去白芥子、青皮、陈皮,重用羌活、独活、蔓荆子、苍耳子,加苦参、土槿皮各10~15g,蝉蜕6~10g。水煎取4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7天1疗程,停药2天后再继续下1疗程。
同时配合外用消瘢散:丹参、五倍子、苦参、昆布、海藻、夏枯草各30g,威灵仙、硫黄、海桐皮各15g,防风、蝉蜕各10g,三棱、莪术各20g。上药焙干研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用时以米醋调匀,敷贴患处,2天换1次。配以热烘疗法,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如瘢痕位于关节处,用伸筋草、透骨草、阿魏各15g水煎取汁,先熏后洗患处,并边洗边按压约30分钟,再用消瘢散外敷;若疮面瘙痒难忍者,用白鲜皮、土槿皮、白蒺藜各10g煎汤,先熏后洗,法如上;若患处痛甚者,用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0g水煎取汁熏洗,再用消瘢散外敷。
用本方外敷时若有皮肤过敏现象,可配合抗过敏西药。
本方有软坚散结,活血祛风,止痒收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瘢痕疙瘩9例,结果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
16.化瘢方
香附、柴胡、川芎、赤芍、穿山甲各9g,熟地、当归各12g,夏枯草。15g,梨树根45g。先将穿山甲、梨树根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入余药,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食道粘连者可日服3~5次。
本方有行气活血散结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17.软皮丸
川芎、炮姜、桂枝、丹参、桃仁、木香、当归各等份。以上方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丸,每丸重9g。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日2次。
本方有活血通络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18.散结灵
白胶香、炙川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子各2740g,乳香、没药、当归各1360g,香墨211.2g,菖蒲膏548g。以上方药按常规压成片剂,每片重0.25g。每服4片,温水送下,日2次。
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络消结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19.桃红四物汤
桃仁、川芎各15g,红花、全蝎各6g,当归30g,生地、赤芍、玄参、蝉衣各10g,丹参2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本方有行气活血散结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20.活血逐瘀汤
丹参15g,乌药6g,白僵蚕、三棱、莪术、白芥子、厚朴、橘红、土贝母各9g,沉香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21.水蛭活血汤
水蛭9~15g,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伸筋草、炙山甲、威灵仙各10g,炒白芍15g。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川牛膝;气虚加黄芪、党参;麻木加全蝎、蜈蚣。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本方有行气活血,通络散结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瘢痕挛缩31例,结果痊愈24例,有效4例,无效3例。
22.大黄蛰虫丸
大黄(蒸)、干地黄各300g,黄芩60g,甘草90g,桃仁、杏仁、虻虫、蛴螬各100g,芍药120g,干漆30g,水蛭100枚,廑虫50g。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5g,温酒送下,日3次。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有活血祛瘀之功。适用于瘢痕疙瘩。
23.系列秘验方
(1)禹余粮、半夏各等份。将上药共为细末,用鸡子黄调匀。先把瘢痕处以布拭干,将药敷上。勿见风日,30日为期。
(2)丹参30g,羊脂60g。上药煎水去渣,夜涂患处,晨洗去。
(3)衣鱼2枚,白石脂、白茯苓子各0.5g,鹰屎1.5g,白僵蚕25g。上药为末,于腊月中以猪脂调和,敷患处。
(4)猪脂1 500g,白芷、当归各30g,鹰屎白15g。将猪脂拌于鸡饲料中,饲乌鸡1只,3日令食尽,取鸡屎白,与白芷、当归同煎,候白芷色黄,去渣,与鹰屎白同搅,令稀稠得所。敷瘢痕处,每日3次。
(5)黄矾石(烧汁出)、胡粉(炒黄)各4g。上药以酒浸1宿,以羊脂100g,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外涂局部。
(6)鹰屎白200g,辛夷(去毛壳)30g,白附子(生用)、杜若(竹叶莲)各1g,细辛15g。上药捣筛为散,以酒200 m1浸3宿,用羊脂1 200g以慢火同煎候酒尽,绵滤去渣,再熬成膏,于瓷盒中盛。以敷患处,日3~5次。
(7)玉屑、密陀僧、珊瑚各100g,白附子150g。上药共为末,以酥和。夜敷面上,旦洗去。
(8)五倍子、山豆根各适量。上药按1∶1比例研为细末,每次3g,1日3次口服。同时取30~50g,用蜂蜜调涂患处,每隔3日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
(9)蒺藜、山栀子、青黛各15g,轻粉3g。以上各药共为细末,拌匀。每用少许,生麻油调涂瘢痕上。
(10)滑石、牙子盆硝、硫黄、乳香各等份,轻粉、脑子、麝香各少许。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以酥油和匀。局部涂用。
(11)蒺藜子、山栀子仁各200g。上药共为散,醋浆水和如泥。临卧时局部涂用,旦洗去。
(12)衣中白鱼、鸡屎白、鹰屎白、芍药、白蔹、白蜂各等份。以上方药共研为细粉,以乳汁调和涂患处,日3次。
(13)大黄90g,黄柏、苍术各150g,羌活、红花各120g。上药共为细末,以凡士林搅为膏。局部外用。
(14)轻粉、白附子、黄芩(微火略炒)、白芷、防风各等份。以上方药共研为细末,蜜丸。每日洗面时擦数次,临睡时重1次。
(15)五倍子、丹皮、地肤子各15g,蜈蚣1条。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时将药末调蜂蜜外敷患处,1日或间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