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王琦经验集
>>
查看详情
四、藏象学说的确立
2019-02-08 09:50:52
中医藏象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辨病辨证的理论基础,王氏多年来致力于藏象研究,多有创获,70年代末即与盛增秀氏著有《脏象概说》一书,影响颇巨,并为日本刊物连载,此后他矢志不移又撰写研究藏象的大量论文,并着手进行《中医藏象学》的主编工作,历经六载,以成浩卷,该书对中医藏象学说作了理论的构建与完善,第一次将其从学说地位确立为学科地位。
(一)中医藏象学说与中医理论体系众所周知,中医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甚广,诸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预防、养生、运气及药物、方剂等。中医藏象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不仅涵盖了中医解剖、生理、病理等多个基础医学方面等内容,还外延于中医发病、辨证、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换言之,它不仅是阐明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说到底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藏象实质也就是人体生命的实质,舍此,其他则无所依附,也就无从谈起。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藏象紧密相联,而藏象学的每一里程,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新的延伸。这种延伸又是在不断承先启后中得以继承发展,如李东垣继承张元素脏腑辨证、脾胃论治的卓越成就,而以《脾胃论》名重医门,影响后世医学;薛立斋之所以脾肾并重,一则私淑东垣于补脾,一则遥承仲阳而补肾;张景岳又兼收东垣、立斋之长,对命门水火、脾肾元气又多发挥;叶天士在继承李氏脾胃之说的基础上,又创立了胃阴学说,使脾胃学说更趋完善。由此看来,中医理论体系是以藏象学说作为轴心,不断前进的。重新认识和确立藏象学在整个中医学中的地位,对把握我们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医藏象学形成与发展从藏象学形成发展来看,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体现了以下特征:从整体观出发,强调人体内在的联系与统一,并强调五脏是产生精神活动的物质,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与统一,突出了脏腑的时间要素,即五脏四时阴阳;虽以一定的解剖学知识为依据,但主要以五脏为主体,突出五脏功能系统,并以生理与病理相结合;以阴阳、五行作为说理工具,建立藏象学说的理论框架。
近年对中医藏象学,有以“脏象”名之,有以“脏腑”名之,将“藏”易“脏”,脱离了藏象本意。
中医藏象学,“藏”有内脏和藏于内的意思,所谓“如藏匣之器”;“象”即形象与征象。所谓藏象,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征象,而这种征象客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趋向的依据。藏象学说是建筑在人们生活实践、医疗实践和解剖实践三方面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在活体上观察到的人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征象”成为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客观基础和特色。但另一面我们也应看到,中医学在人类认识自体方面曾处于先进行列,2000多年前,就直接进行了人体而不是动物的解剖,《内经》中的有关记述不但其体表解剖比较正确,而且有关内脏大小、性状、部位、重量、容量、相互关系方面有许多记述同现代解剖学基本相近,这说明重视人体的形质与功能才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源头。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藏象学逐步代之以功能研究为主导而对解剖形质的研究被逐步淡化,这不能不说是自身发展的一种退化。
我们在藏象学的研究中,深感藏象学蕴涵丰厚、博大精深,反映了历代医家的哲人睿智,它所展现的文化特质、理论模式,对人体功能与疾病机能的发现和理解,是其他医学所不具备的。
因此,它所提供的理论事实不仅一直有效地指导实践,而且包含独特的生命认识方法和系统。
若能深入探索,将有许多惊人发现,另一方面,我们在惊叹前贤深邃思想的同时,也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说,由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主要运用黑箱方法研究人体与疾病,虽然把握了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难以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这不能不使它产生模糊和思辨性,代替事实的现象,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其次在中医藏象认知体系中,由于概念表述不一,产生了多歧性。
如心与外窍,有主舌、主耳之歧。
对脏腑功能的论述也常常“相互为大”,各有所倾。讲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讲命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为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讲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对脏腑关系后世医家亦有认识不同。如明·李《医学入门》的“脏腑相通”理论,与医籍所说的心与小肠,肺与大肠等不同,而提出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等。以上可见藏象理论中存在着多元性与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了形质与功能矛盾,一事多义的矛盾等,不能不使学术发展受到影响。今天,客观评析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对该理论体系的规范与提高。
(三)中医藏象学的确立与地位藏象学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迟缓而艰难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对藏象学进行了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它的深入发展将有助于对藏象实质的了解并逐步走上实验道路,应该说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是也应看到,有的实验指标缺乏特异性,有些模型的建立与中医理论似是而非,最终未能触及藏象本质,应该总结经验进行深入探讨。该学科的理论思维近百年来几乎没有大的进展与突破,中医藏象学若不提到一个重要位置来,必然影响中医学的整体发展。基于上述,我们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加以整理提高。
首先应对中医藏象学进行理论完善与构建,将其从学说地位确定至学科地位,学说只是一种学术的主张与见解,而藏象学已具有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实验基础,从学科特征来说,藏象学具有独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亦有自身研究对象和范畴。藏象学的确立,无疑是中医理论的推进与发展。
对藏象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亦应加以确定,对藏象的基本特点,除对整体观的表述外,诸如藏泻、升降、开阖、动静当皆有所论,对每一脏腑的论述,包括阴阳、五行属性、生理特性、功能与体表关系、是动病、所生病、与其他脏腑关系、与自然关系、脏腑病因、病机、发病特点、病证、脏腑辨证、治疗大法、治疗特点、方剂、药物、自然疗法等内容,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藏象学中的重大命题,当予进一步深化或重新梳理或予正本清源,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哲学角度使诸如“三焦”等一些未得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获得新的认知,反映前贤的认识和依据,展现当代研究思路与成果。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如既往对肝的辨证中只有肝阴虚和肝血虚,则应补充肝阳虚(肝虚冷)和肝气虚(肝气不升)证治,在脏腑生理与病理中,对男子精室等方面亦当补其阙如。
有些理论争议,从历史发展源流和在总体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如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问题,但从藏象理论主流和实践运用来看,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统归于心而分属五脏,故应以尊重自身理论体系为立足点。
阴阳五行能否在藏象理论的叙述中被取代?历来争议较多。我们从藏象理论体系中看到,脏腑阴阳不是简单的属性划分,而是关系到藏泻、动静、升降等生命活动形式及阴阳之气的多少,并直接涉及到方药、针刺的运用;而五行学说亦不是随便赋予,其中包括五行同位的联系、五行生克关系(相生相克、母子定律与乘侮)、五行互藏和隔二隔三治法等,无此则无以说明脏腑生理病理及治疗的复杂关系,在历代医家中亦多有五行制化进行论述的,如明周慎斋《慎斋遗书》即运用五行亢害承制的规律,以论证五脏之间复杂关系,《本草述钩元》谓“慎斋善以五行制化推人脏气而为剂量准”,如果丢掉了这些,则藏象失去了论说的维系。
任何一个专业知识的体系都是由无数相关的概念的聚集,在诸多定义、名词、概念系统的规范方面必须作出努力。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学术进步。王氏引用《第一推动》丛书总序的一段话:“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他认为这也是研究藏象学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