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胃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凡湿面鱼腥,水果生冷,及烹饪不调,粘滑难化之物,食郁有热,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留脾胃,故为嘈杂。兼嗳气、吞酸、痞满,甚则出现反胃膈噎。自觉胃中空虚,似饿非饿、似痛非痛、热辣不宁之状。临床上有“火嘈,痰嘈、气郁胸膈作嘈及蛔虫作嘈之分”。嘈杂之症,多与食滞不消,脾虚、肝郁、血亏、有关。嘈杂常与胃脘痛、嗳气、恶心、干呕、吞酸、等症状同时出现。胃中烦热闷乱,常感觉似饿非饿、似痛非痛、似辣非辣,时作时止症状,皆属于嘈杂之症,治以消痰降火为主。
自觉胃中空虚,似饿非饿、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似为嘈杂
中医认为:似饿不饿、似痛不痛、似辣不辣,而有懊恼不安之状,此证或兼嗳气、或兼恶心、或兼痞满,渐至胃脘作痛,是痰火为患,多因过食细腻肥甘,煎炒油炸,食滞不化所致。
胃酸过多引起嗳气、吞酸、胃脘不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景岳全书·杂证谟·嘈杂》说:“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医学心悟·嘈杂》指出若治失其宜,可变为噎膈。嘈杂也出现在西医学多种疾病之中,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以嘈杂为主要临床表现。
脾胃虚热,肝脾不和、嗳气、吞酸、痞满、胃脘渐至作痛,“似痛非痛、似饿非饿”等症,以消痰、降火为主。可用化痰清火汤治疗。
化痰清火汤:化痰清火,治脾胃虚热,嘈杂等症
化痰清火汤处方:胆南星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5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10克、苍术15克(淘米水浸泡一小时)、白术15克、炒白芍10克、甘草5克,
用法: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两次,食远服。
方中南星、半夏、陈皮、以消痰;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以降其火;苍术,、白术、白芍、以健脾利湿;甘草泻火调和诸药。
脾胃血虚嘈杂:宜服养生四物汤治疗。
脾胃血虚,宜服用养血四物汤治疗。
养血四物汤处方:酒炒当归15克、川芎10克、炒白芍10克、姜炒熟地20克、香附10克、贝母10克、白术10克、白茯苓15克、法半夏1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食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