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临床的常用药物包括宣痹(通阳)、理气(开窍)、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化痰、降血脂、降血压等十类。
宣痹即是宣通痹阻的心阳,胸中属阳位,心阳痹阻,则气机不利,而形成痞闷疼痛等症候。《金匮要略》称为胸痹,主张用括萎薤白白酒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说明括蒌、薤白、桂枝在宣痹通阳方面的效价。
括蒌现名瓜蒌,功能宽胸散结。清·王璞庄曾提到:“瓜蒌能使人心气内洞”(内洞就是舒畅的意思)。据实验报导,确有缓解心绞痛及降血脂的作用。
薤白滑利通阳,《灵枢》已有“心伤宜食薤”的记载,但其性温味辛苦,会刺激胃粘膜,所以对溃疡病的患者不适宜。
桂枝配括蒌、薤白,通阳开痹,配甘草则辛从甘化,温补心阳,但在痰热偏重或血压偏高时应审慎。
理气药应推香附、降香、檀香、砂仁、郁金、川楝子、玄胡索、佛手片。
香附开郁散气,“生则上行胸膈”,所以心前区的闷痛,必须用生香附;降香“行血破滞”;檀香“善调膈上诸气”,“煎服止心腹痛”;砂仁“快气调中”,郁金“行气解郁”、“入心散瘀”,动物实验也证实可减轻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川楝子“止热厥心痛”;玄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其镇痛的功效十分显著,因此《炮炙论》有“心痛欲死,急觅玄胡”的说法;佛手片治“心下气痛”。这几味药均属气分要药,气行则血亦行,而且某些理气药物如郁金、玄胡索亦兼能祛瘀。丹参饮将檀香、砂仁与丹参相合,颠倒木金散将木香与郁金相合,金铃子散专取川楝子、玄胡索,都是着重在理气,并通过理气来加强活血化瘀药物的力量。
冠心苏合丸由芳香理气、温通开窍的苏合香油、木香、檀香、乳香、朱砂、冰片等药物制成,服后可较快改善心前区憋闷疼痛,惟温燥香窜,动火耗气,剂量需适当掌握。心阳与心气痹阻,常由于痰湿或痰热的影响,所以配合了化痰的药物,如痰湿加半夏、陈皮,痰热加川贝、竹茹,每能提高宣痹理气药的疗效。
活血药能促进血行,一般都可以化瘀,如丹参、当归、川芎。 《妇人明理论》说:“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补血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含黄酮类化合物,能扩张动脉,增进血流量,这和《木草求真》所谓“入心包络破穷”相近似。
在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后的动物病理切片中,也看到内脏器官充血明显,尤其是心机的充血,不难推测,这种作用对心脏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很大帮助。
当归、川芎、参三七略偏于温,但血液得温则流畅,《木草求真》说:“脉为血府,诸脉皆属于心,心无所养,则脉不通,血无气附,则血滞而不行,当归气味辛甘,既不虑其过散,复不虑其过缓,得其温中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生血,号为血中气药”。又说:“气郁于血,则当引气以散血,血郁于气,则当活血以通气,行气必用归,以血得归则补,而血可活,且血之气,又更得芎而助也”。参三七尚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所以对严重心前区疼痛的患者,归、芎应与丹参同用,或加服参三七粉。
化瘀药的性能分二类,一类是借助行气来化瘀,如郁金、乳香、没药,适合心前区闷痛的病例。另一类是借助活血来化淤,如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蒲黄,适合心前区刺痛或绞痛的病例。
红花古称“红兰花”,“少用则合当归能生,多用则血能行”;赤芍“能于血中活滞”;桃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蒲黄生用祛“淤血停滞”,五灵脂治“心中血气刺痛”。但腥臭使人动呕,宜入丸剂。《和剂局方》的失笑散取五灵脂配蒲黄疗“产后心腹痛欲死”,《医学心悟》的手拈散,取五灵脂配没药、玄胡、香附治疗“血积心痛”,均给冠心病临床处方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益气的党参、炙甘草,擅补心气,故心动过级而脉见结代,应仿桂枝甘 草 汤的方意,以党参、甘草复桂枝,并可增人宁心安神的枣仁、远志、茯苓等药。
养阴的生地、麦冬、五味子擅补心阴,药理研究也证明麦冬有强心、五味子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故心动过速而脉见结代,应仿生脉散的方意,以生地、麦冬、五味子复党参,并可增入宁心安神的远志、茶树根等药。
降血脂的常用药物为首乌、黄精、泽泻、桑寄生、山楂、茵陈、麦芽
实验报导首乌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阻止类脂质在血清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膜;黄精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肝脏脂肪浸润;泽泻能抑制血中胆固醇,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倾向:桑寄生、山楂、茵陈、麦芽亦均能降低血脂。但从中医辨证,仍需有所选择。属湿热淤滞的病例宜采用泽泻、茵陈、山楂、麦芽,属肝肾阴虚的病例宜采用首乌、黄精、桑寄生。
降血压的决明子、梧桐根、枸杞根、桃树根等药,共同功能是清热,决明子还可以平肝、降血脂,梧桐根、枸杞根、桑树根、桃树根则兼通络脉,虽然疗程较缓慢,而效果却比其它药稳定。
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所以会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可能包含三个方面的作用:
1.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2.疏通冠状动脉,防止粥样斑块的形成和促使其消退
3.控制症状,使心脏减少缺血、缺氧的影响,延缓病情发展,有利于建立侧枝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