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以“鬼画符”形容书写太潦草。果真如此么?来看看古人画的符,也是用笔精道,笔画遒劲,结构飘逸,堪称小楷佳品。

“画符”是中国道教用以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符”指的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画为主的神秘形象。
在古代,“符”是一种信物。许慎《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 分而相合。”《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邵注曰:“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镌刻篆书于竹简上,半留京师,半予郡守,使达帝王旨意,符合是取信的凭证。
道教符一般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形似箓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箓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

道士书符以召役鬼神或即沿用其意而来。以为天神垂符图,示以云采图像,即所谓 “云篆”,录之而神符。又以为天神降授神符,焚之取信天神,可役使、召劾不同司职的鬼神,或镇邪祛疾,或倒转日月,或称位五岳。《山海经》记有一则神话:东海仙都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居有神荼、郁垒二神,监领众鬼之恶,所以后人常用桃木板书符,以示镇邪避恶,治病疗疾。
咒与祝、诅,在道书中通用,是与神灵取得联系的语言,大抵承继古巫祝之术而来。同符一样,咒也是感召神灵,以达到所祈求之目的的法术。
相传道教符箓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像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为“神符”,古人相信天神以云彩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图纹或篆文,方士、道士将它记录下来,便是神符。
书符者 “以道之精炁,布之简墨,会物之精炁,以却邪伪、辅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也就是说,道教画神符,具有召神劾鬼,镇邪扶正,消灾祛病, 保佑平安的神奇作用。
道教符箓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从形式上看,符又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

早期道教符箓,基本上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代隶书若干字的结合。因此,画符就成了具有独特意味的道教书法。后来,道教又对汉字作了大胆的变形,突破了字体笔画的束缚,并吸收了古代各种字体的写法,特别是吸收了草书的写法,创造出人们难以辨认的一种文字。
但符箓也不是道士随意所为的产物,而是有着一定规律的独特文字。唐代书论家张怀瑾曾说:“案道家相传,则有天皇、地皇、人皇之书各数百言,其文犹在,象如符印,而不传其音指。”
道教的这些书体,对于一般人来说犹如天书,无法辨认,就连苏轼也望字兴叹,他在《天篆记》中说:“道教方士之书笔势奇妙,而字不可识。”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也认为,道教的书法“其书类飞白而不真,笔势遒劲,莫能传学。”可见,道教书法有自己 的体系和要求,它既来自于书法,又不同于一般书法。
对于道教书法的特征,陶弘景有过论述。他在《记仙书》中认为,道教书法的主要特征是“实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无象”,这实际上是老子的“道”在书法中的体现。陶弘景认为,道教书法不同于“世间长书”,只能“冥中自相参解。”他还将道教书法分为两大系列:“今三元八会之书,皇上太极高真清仙之所用也;云篆光明之章,今所见神灵符书之字是也。”

道教的画符、书法对文人士大夫们的书法创作 具有重要的影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白云先生书诀》中说:“天台绿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 万古能名。”由此可见,他的书法艺术,受到道教理论的浸染。
到了唐代 ,由于上层社会崇尚道教,使道教得以迅速发展。社会上道教的流行,必然给书法带来重要影响。虞世南、李邕都崇尚道教,他们的书法,带有明显的道教特征。道教书法,对唐代草书的影响,更为直接。传说,大书法家张旭,他的狂草艺术,更是直接受益于道教宇宙论和狂奔宣泄的道教符。
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艺术,也都从道教那里得到启迪。道教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END
▼青城山道教罗天大醮纪念赏瓶限量结缘!▼

文: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