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升阳除湿法运用特点
1湿邪的定义与来源
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可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每年七八月份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现代人夏季贪凉,空调温度设置过低或过食冷饮等均会导致汗液挥发不透,湿邪郁闭在体内。另外,饮食不节,过食滋腻或辛甘厚味,妨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生痰生湿。
2体内有湿的主要表现
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身体困重,不喜动、易疲劳;食欲不振或食后易饱、易腹胀;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体内有湿还会与寒、热、风、暑等邪气相合,表现多种多样的症状。许多疾病与湿邪密切相关,如高脂血症、骨关节病、皮肤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等。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致病的治疗并不容易。国医大师路志正擅长应用升阳去湿法治疗湿邪为病,还有针对不同季节而选用的特色药物。
3升阳除湿法的含义
升阳除湿中的湿即是外感内生的具有上述性质的阴霾之邪,含意甚广,包括水饮、痰浊、湿浊、湿热、瘀浊等。升阳除湿即通过升达阳气达到祛除湿邪的目的。此处的升达阳气主要有4个基本含义:1)升提阳气:脾胃阳气虚馁,升举阳气之法能使下陷之阳气得以复升,水湿自除。2)伸展阳气:湿阻阳气,气机滞塞,升降失谐,九窍不利,腠理闭塞,发散阳气则郁阳舒展,气机调畅,湿气得化。
3)恢复升降之机:李东垣指出:“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阳(清)气升,浊气降,升降复,则神机化。4)长养阴阳之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引《黄帝内经》“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之语,指出所谓阴精乃“地之伏阴,其精遇春而变动,升腾于上,既曰生发之气”,阳升湿化,阴津上承,阴阳之气,升降之序,升已而降,降已而生,周而循环,动之不息。
4升阳除湿法的应用
升阳除湿法运用之妙在于遣药配伍。由于内伤脾胃最易为湿邪所困,故风药多与补益健脾的药物联合使用,故补益药与升散药,升散药与燥湿药之轻重奇偶是处方的关键。如升散药小于补益药,欲升先补;升散药大于补益药,欲补先升;升散药小于除湿药,除湿为主,升阳为辅;升散药与除湿药相等,引而越之。路老师将升阳除湿法中的风药专指气味轻薄、辛散上升之品,又把这些药物形象地与四季相合。1)风中之春剂:以春和清明为特点,药性温和而味薄,如防风、葛根、荆芥、荷叶等;2)风中之夏剂:以夏热酷烈为特点,药性温热,如升麻、柴胡等;3)风中之秋剂:以干燥凛冽为特点,药性温燥,如白芷、蔓荆子等;4)风中之冬剂:如严寒之猛烈,药性辛热,如羌活、藁本等。升阳除湿法在一年四时的运用各不相同。如春季用柴胡、防风、薄荷、生麦芽等,一则升清、展郁以除湿,且补肝之用,土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无壅滞之虞。夏季用荷叶、青蒿、升麻、苍术等,运脾升清,清暑除湿。秋季用防风、荆芥穗、柴胡、桔梗等温润之品,升清阳,宣肺气,通调水道。冬季用羌活、白芷、细辛等,乃《素问》“湿淫于内,……以辛燥之”的基本含义,取其风胜则干之意。
5典型病例
按: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阳,令脾阳不振,失其运化,所谓“湿困脾土”是也,轻则停而生湿,甚则聚而成饮,凝而成痰。本案患者汗出当风,腠理开泄,湿邪乘虚而入,蕴久化热,上泛则头昏耳滞,下注则带下、大便黏滞、小溲赤黄,故立法升阳除湿。其中羌活、蔓荆子、葛根、荷叶升清阳,散风湿,最妙却在炒蒺藜,本药味苦辛性平,入肝、肺经,具有祛风散郁、平肝明目之功效,在此不仅取其升阳散风,更有疏木郁以助脾土之效。李东垣认为,脾气不升,湿气下流,寄于肾间,占据相火之位,导致命门气化失常,湿浊相火相熔,为害下焦。本例患者耳窍滞塞,一方面为湿热上蒙清窍,同时肾开窍于耳,邪患日久,下元不足而见此症,故与桑寄生、川断、芡实、川牛膝、益智仁固下焦肾元,椿根皮、黄柏清妄动之相火。脾阳不升、湿邪困遏之证使用通利小便之品尤其慎重,一则渗利而下行,影响升阳药物的效力,如补中益气汤之去茯苓;二则利尿之品多性凉阴柔,有助湿之嫌,唯湿邪较深,或感地之湿,需自下而上引而去之,方才使用。故本案仅予一味车前子,中病即止。治疗后期,总当以扶正健脾而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