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全息汤药物介绍
2019-02-15 13:45:30
李氏还魂汤以 甘麦大枣汤(浮小麦30克,炙甘草,导致各10克)加丹参30克,石菖蒲远志各20克组成。
李氏痹痛汤以 威灵仙,当归,延胡索各30克,细辛,附子,麻黄各10克 为主组成。
李氏消瘤汤以 丹参,当归,桃仁,三棱,莪术,牡蛎各30克,夏枯草,海藻,山慈菇各15克组成为主。
大量蛋白尿重用生黄芪30到50克,加益母草30克、川断15克、白茅根30克;镜下血尿加生荷叶10克、生侧柏10克、生地榆30克
消瘤汤桂枝茯苓丸加三棱莪术海藻夏枯草黄芪贝母山慈菇山楂
减肥散:以健脾益气除痰降脂为重,补肾清热为辅
李氏全息汤小知识:
李氏全息汤药性:
寒性药4味,温性药7味,平性药3味(整体属于平性微温);
李氏全息汤药味:
苦味药8味,辛味药5味,甘味药7味,酸,淡,涩味药各一味(整体属于味甜微苦);
李氏全息汤归经:
入心经药5味,入肝经药6味,入脾经药6味,入肺经药5味,入肾经药4味,入三焦经和十二经各一味(整体心肝脾肺肾,无所不至)。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李氏全息汤加丹参,当归各30克,水蛭10克,
严重者加毛冬青10-50克,红花,土鳖,地龙各10-20克,蜈蚣3条。
病在上肢加桑枝30克;
病在下肢加川牛膝30克;
患肢发凉加附子10克;
疼痛重者加延胡索30克,乳香,没药各10克;
患肢红肿肉腐加金银花30克,玄参12克;
乏力或创面肉芽色淡,就不愈合者加黄芪30克。
外洗方:
川乌,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炮姜各20克,花椒,红花,露蜂房各15克,桂枝,丹参各30克。
水煎取汁2500-3000毫升,趁热熏洗患处15分钟左右,待温时浸泡患处30分钟左右,药凉时再加温,每剂药用2次,每日1-2次。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河北人)著作《脾胃论》中,又名“医王汤”。
黄芪15克、人参(或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是补益类方剂 补气剂的代表方剂,他看上去简单平和,却屡屡能起沉疴,消痼疾。其中,黄芪,参,白术,甘草,柴胡,当归5味为先天艮卦的西北地区所产。升麻主产于东三省,得后天艮卦之气,白术主产于浙江,为东方,为先天离火之地,即白术得先天离火之气。陈皮主产于南方,南方为后天离火之地,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和陈皮,是为了补火以生土。用《易经》理论分析,脾胃属艮土,所以补中益气汤是调养人体脾胃系统的良方。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所以 适应范围较广,是李氏全息汤最常合用方剂之一。
主治:
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忽,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均居中焦,以消化水谷摄取精微物质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运,则精力旺盛,气血充沛,故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素问》说:人以水谷为本,还有“民以食为天”。《中藏经》也说: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李东垣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人民饥饱失常,水生火热。所以那时人们的胃气大多备受损伤。所以他创造了补中益气汤来补益人体胃气,消除胃气损伤而导致的种种疾患根源。而如今虽然丰衣足食,但因为种种缘由,饮食不规律,经常过饱或过饥,胃气也同样受损,从而滋生出各种疾病、同样也需要补中益气汤来纠正。所以李东垣说: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劳逸过度,而耗损元气。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经脉失养,则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肺气失于脾胃清气充养,土不生金,肺气虚则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脾肺之气亏虚,则卫气不足,皮毛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反复易感,四肢不温,气虚腠理不固,则多汗。脾宜升为健,中气虚弱日久,清阳不升。则可导致多种病变如清阳不升,营养物质不能上承至头面部,清窍失养,则头昏目眩,甚至头痛不休,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而渴喜热饮,舌质淡胖。若清阳下陷,郁阻不畅则出现发热,而非实火发热,故其热不甚,病程久,时发时止,手心热,劳则加重,脉虚大无力。若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则出现久泻久痢,崩漏下血,尿蛋白等气血精微物质流失之证,或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乳房下垂等内脏下垂之证。综上所述,本方主治尽管临床表现多样,但均由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所致。
原方附加减法: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咳 嗽-去人参。
4.嗌干(口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1.热痛-加黄连。
12.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3.咽痛-加桔梗。
14.有寒-加肉桂。 15湿胜-加苍朮。
16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7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朮,
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
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
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3.加苍朮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
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4.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
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
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
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
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卫汤,
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9.去姜枣陈归柴,加黄柏,葛根,蔓荆子,名益气聪明汤,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清阳不升,白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清。10.去柴归姜枣陈,名举元煎,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11.去姜枣归陈草,加知母桔梗名升陷汤,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又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三五不调。
补中益气汤
应用指征之一
乏力
顾名思义,补中益气,即治疗气不足的气虚证,气虚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疲乏无力,嗜卧,不爱活动,总想躺着坐着休息。
脾胃健运,元气内充,气虚得补,气陷得举,清阳得升,则诸症可除。赵献可曾说:凡脾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本方集甘,补,温,通,通,升,燥为一体,故在补益脾气诸方中颇具特色。
补气药中加升提药,以补气为主,升提为辅,补中寓升;补益药中配伍行气药,即可调节气机之升降,可使补而不滞。
应用指标之二:
久劳者。
《内经》曰“劳则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人体的动作行为都要依靠阳气的温养,劳动的过程就是气的消耗过程。人越劳动就越觉的累,疲乏无力,这就证明体内的气越来越少了,所以长期劳累会损伤阳气,劳倦是劳累导致的疲倦感。“倦”即是指的四肢倦怠。脾主四肢,主肌肉,脾气受损,则四肢倦怠,肌肉酸痛无力。
另外,肺属金,主气,属阳,脾属土而能生金,阳气虽有内外之分,但都依赖于肺气的传输。劳作太过虽然损伤的是主外的阳气,但在内的阳气也不能正常运行,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谷,反而被水谷之湿所困,更不能运行水湿的功能了,善治虚劳的张仲景和李东垣都是从温补脾胃阳气着手的。这些患者并不一定有主诉明显自觉乏力症状给人以气不虚的假象,这时候可以从具体的临床表现里来判断其是否有隐蔽的气虚表现。如人气虚低热或其他下午加重的疾病或症状,一般多发生在下午,夜眠后气血得缓。一般上午气尚足,症状不明显,下午,气血消耗,气渐渐亏损,症状便显现出来,所以疾病多在下午加重。劳动后加重的疾病也是这个道理,有很多腰腿痛患者,走的时间久后就会疼痛,如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久行后不但疼痛加重,而且伴有麻木也会加重《内经》讲“气虚则麻,血虚则木”不也验证了,越走的时间久,气越虚嘛人活动的过程,就是消耗气的过程。[麻木,就是指气血不足伴血瘀很多腰痛患者一干活就酸痛难忍大部分中医言其肾虚,实际主要为脾虚或脾肾两虚】盖脾主肌肉及四肢,脾虚则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而见肢软体倦,神疲少力,肌肉无力亦不能久坐、劳累矣,此亦脾气升举无力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行属土,居于中,不主时,各四十五日居之。金、木、水、火均寄于土,故肺、肝、心、肾之疾均可以脾胃调之。
以前方书中补脾胃治疗腰痛虽然未见明确提出,但细观《内经》亦有多处提及相关的一些条文。如《金匮真言论》云“中央属土,病在脾,俞在脊。”此处虽指脾的病变可以取腰背部的脾俞治疗,反其道,腰背部的疾患亦可从脾胃入手啊。
《五藏生成篇》亦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脾为肾之主,此处之主,亦为制约之意,脾虚则肾无以制而横溢,骨之增生起矣。而腰亦为肾之府,脾虚腰亦痛矣。《痿论》亦云“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肝主筋。而阳明乃宗筋之府,阳明病则不能正常化生气血以润筋,筋无所润则痿软无力矣。《厥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此处亦明确提出,宗筋之濡养必须要太阴脾与阳明胃正常化合气血以供之。人以胃气为本,李东垣在《饮食劳倦论》中立补中益气汤时,亦取《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立法。温者温其气也,补者补其中也,补脾胃也,故名补中益气汤。盖现今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不亦是劳损吗?以前治疗腰痛多从肝肾入手,取肝主筋,肾主骨之意,其有效者亦有不效者。又有以活血散瘀之方治疗者,而总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有一部分病人常常复发,而且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治疗后期或多或少均有腰部不适及不能就久坐、劳累者,且此症状常常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稍不注意即复发矣。这类患者合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在有一类患者症状多在饭后加重也是脾气虚的表现之一,,胃主受纳食物,吃完后,脾就开始运化吸收运输工作,此工作均赖于脾气的推动。
【所以,脾气亏虚,不需运化饮食时,症状尚不明显,当其吃饭之后脾开始工作,气虚了,症状就变得明显,犹如火上浇油。这些多见于胃溃疡,冠心病,腹胀等情况】有些患者饭后头晕等也属于这类情况饭后脾气全用来消化食物,其升清之力就变弱所以头部缺乏精微物质了,就出现了头晕冠心病,其心肌缺血心绞痛多发生在过度劳累或饮食过饱后这二者正满足上述两点表现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便灌注到脏腑组织内的气血就少,尤其是心脑,这时候就会出现脑缺血,心肌缺血。脾肺心肝都参加运输工作综上所述,除典型的乏力症状之外 ,过度劳倦,不耐久坐,久立,久行,饭后加重者,大多都属于脾虚而致,均可以合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全方或筛选药)。刚才是 应用指标之三: 饭后加重。
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等多饭后疼痛,现代药理研究标明补中益气汤有防止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胃下垂,萎缩性胃炎,大多进食后腹胀加重补中益气汤可以治疗内脏下垂的气陷证,又能治疗萎缩性胃炎,因为脾主肌肉,器官胃也是由肌肉构成,与脾相表里
无论是胃这一脏器,即使在体内或体外等任何肌肉萎缩,都与脾相关治疗皆宜补中益气汤。
应用指标之四: 器官下垂
脾主升清,其功能之一就是升提内脏并固摄其位置的相对稳定【
女性乳房下垂也在内 】
眼睑在望诊中和五脏归属中就是属于脾的
若脾气不足,则升举无力,就像举重运动员一样,没有力气举起重物一样
脾虚生湿 脾气虚不运化 不气化 才会生湿
脾主升无力,同样内脏器官也会发生下垂现象。常见的有胃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肾下垂,足下垂以及眼睑下垂,乳房下垂,阳器垂萎不举等以及胸腹背渐弯而驼背,皆为脾虚气少之证。补中益气汤 应用指标之四: 二便异常
《内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中气者,中焦脾胃之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又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便之正常排泄,赖中气为之转输,中气不足可出现二便异常.
溲即指小便;便实指大便而言
二便如何异常?补中益气汤适应于那种情况?
小便无论是尿不出来。还是尿的太多止不住,如尿等待,癃闭,尿频,尿失禁等;
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肾小球硬化,神经性尿频,慢性尿路感染等大便无论是排便次数多,每日数次的腹泻,还是排便次数少,数日一次的便秘,包括各种慢性肠炎,结肠炎,五更泻,及习惯性便秘,排便无力,宿便不尽等
只要因气虚而致者,皆可选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尤其是大小便异常同时存在病久者,补中益气汤必是合用之要方。
排便次数多,即为气虚固摄力不足,导致溲便增多;
排便次数少,为气向下推动作用无力,而导致溲便次数减少及二便闭塞不通。
诸般情况,皆与气虚有关,然气血生化源于脾胃,所以补中益气汤通过健脾益气,并能枢纽气机之上下,故合用补中益气汤能实现对二便的双向调节。
应用指标之五: 头窍不利
《素问》言“ 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
不及 即虚而不足
王冰说“ 脾之孤脏,以灌四傍,今病则五脏不和 ,故九窍不通也 ”
李东垣说“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言 “ 脾气不足 ,则五脏之气 ,皆不和矣”
清代医家张兆璜曰:“ 九窍为水注之气 ,脾不得为胃行其津液 , 故令人九窍不通 ”。
综上之医家所言,则知此由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五脏失水谷精微之养,致九窍失养而不通也,或由脾虚生痰,痰饮流窜,阻塞窍道,致令不通也。
《黄帝内经》言“ 肺气通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肾气通于耳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脏不和 ,则七窍不通 ”
头部“七窍”即鼻,舌,目,口,耳 。
七窍再加前后二阴(肛门,尿道)合成“九窍”
前后二阴之二便异常已在前面表述,此且略去,单述头部及头面部的七窍。
七窍之中,鼻为肺窍,舌为心窍,目为肝窍,口为脾窍,耳为肾窍。
何以脾不及则九窍不通呢 ?
盖头为诸阳之会 ,头上清窍皆欲得清阳之气营养 ,若有痰饮 ,瘀血等浊阴之邪来扰 ,则诸清窍为之不利矣。“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易聚湿成痰 ,痰饮流窜 ,可致诸窍阻塞不通。
且脾气不足则升清无力,头面诸窍失清气之所养,渐至不利矣。如目为肝窍,耳为肾窍等,乃清阳营养之气难至之所,脾有不足,清阳不升,耳目头窍等易失其营养而不利矣。
又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提供着营养。
全身各部(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功能的。
如鼻能嗅,目能视,耳能听,口能语,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所以,《金匮钩玄》曰:“气血者,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如《灵枢》言“ 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且若脾虚生痰,流窜于耳,亦极易致耳窍不通也。目为肝窍,然目受血乃能视, 目之所能视者乃由“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孤脏,常以中央灌四傍”脾虚则气血乏源 ,五脏之精气为之不足,如此目失精气血液濡养,则眼目昏暗之证作矣。鼻为肺窍,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脾虚生痰,贮于肺而阻于鼻,则鼻塞流涕,不辨香臭之证见矣。舌为心窍,而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舌主味而脾主司水谷饮食,脾虚则舌淡饮食无味之证作矣。
口为脾窍,脾虚不运,水谷停积于胃,则食不下,嗳腐吞酸,甚则恶心呕吐之证作焉。
至若前后二阴,虽为肾所主,然大肠乃传导水谷糟粕之官,脾胃为腐熟运化水谷之仓瘭,大小二便之通利与否实与脾胃关系甚大。
脾胃虚则水谷不化,饮食停留中焦不下,则大便不行矣。又《伤寒论》之脾约证,乃由脾伤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入于胃,需脾肺之气强旺,方能使其从胃输布于全身而归于下焦,最后由肾气蒸化为小便而出也。若脾虚则水饮停于胃不行 ,且脾土为肺金之母,其母病及子 ,令肺气不足,则肺宣肃输布之能亦不行矣 ,脾肾乃先后天互助关系,肾中命门之火生脾土,脾土虚寒,子盗母气,久之命门之火为之衰弱,命门火衰 ,则气化无权 ,小便无由而出或小便不利之证生焉。
由此观之,深入分析理解“ 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之深意,可为临床指导提供有力依据。
如耳呜耳聋之证,其治有益肾通窍之法,然健脾益气升阳开窍之法不可忽也,使清气上升,耳得其养,其用可复矣。
陈潮祖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中即立有聪耳益气汤以治耳鸣,其言“ 气虚是因,耳鸣是果,治此应当益气治本,气充则耳鸣自愈”。
又眼目昏暗不明之证,治虽有养肝明目之法,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健脾益气养血之法不可忘。再有鼻塞流涕之证,治有宣肺开窍法,然观“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则知健脾化痰之法不可少也。郑钦安于《医法圆通》即有言:以¨甘草干姜汤加桂枝茯苓治鼻塞流涕者,屡屡获效 ,而其治也不离脾胃。
综上所述,九窍之通与不通,与脾胃之关系甚大,临证之中,遇有九窍不通之证,不可一味投以通利开窍之品,耗伤脾胃中气 ,致病反重。当心求经旨,立健脾益气通窍之法,李氏全息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每每可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