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教师,其次就是司机和农民。这是因为长期的弯腰写字,侧弯,前屈等动作容易导致梨状肌慢性劳损,忽然由前屈位变直立位也容易导致梨状肌急性损伤,导致梨状肌痉挛、充血和肿胀,如果没有得到持续的休息,梨状肌还会逐渐变形,以至于肌束增厚、硬化和黏连,从而刺激和压迫邻近的神经、血管,导致腰臀部钝痛、刺痛、酸胀、疼痛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乃至足背和足外缘放射,我们将其称之为梨状肌综合征。
劳损引起的腰痛
事实上,长期的不良姿势,和脊柱负荷过重,不仅仅会引起梨状肌综合征,还会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一系列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带给患者绵延不绝的痛苦。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教师等职业,为了知识的传承,承受了怎样的负荷,做出了怎样的付出,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
最好的致敬,就是让他们多一些休息,已经患了脊柱源性腰痛的老师,还需要多躺,少走,忌坐,这是因为平卧位时,人的髓核内压力只有30公斤,盘坐时会增加到90公斤,前屈20度后就会急剧增加到120公斤——可想而知,老师的髓核在长期的讲课、写板书、伏案阅读时,持续不断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多给老师一些休息,就是给老师最好的关爱,也是给已经患了慢性腰痛病的老师,最好的治疗。
今年高考前,河北宁晋五中教师郭现蕊因腰痛难忍跪着上课的身影,感动了无数网友,被称为“最美女教师”,其实,给她最好的赞美,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描述,而是让她像一个普通腰痛患者一样,得到好好的休息,减少长期前屈运动对腰椎的损伤。
教师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对于长期不良姿势和过负荷引起的慢性腰痛,除了尽量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长时间前屈运动,得到足额的休息,就是积极的康复治疗。
西医的治疗方法很多,有注射疗法,神经阻滞疗法,使用消炎止痛剂,镇静剂,脱水剂,激素,牵引等等,今天重点说说中医的疗法。
西医的方法是一种“还原式”的分析方法,例如腰痛,他们会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细致地分为腰肌紊乱症,腰部软组织劳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等,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治疗。
中医则不同,它秉承是整体观,用的是系统分析的方法,它是运用方药对患者进行宏观的、系统的、多靶点的调理。
用中医的方法来分析慢性腰痛,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过劳或者过逸等病因导致的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劳力过度会损耗机体之气,暗耗气血,气虚血瘀;而过度安逸也会导致肌肉松弛,气血运行减慢,流通不畅。
气血运行不畅,一般就会有两个后果,一个就是出现淤血,一个就是出现继发性的水湿痰饮,前者会导致疼痛,后者则会导致病势缠绵不休,病情反复不已。
理解了腰痛的病因,在治疗上,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第一步,就是补虚。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补虚药有甘草、牛膝、杜仲、续断等等。以甘草,牛膝这对药对为例,甘草,甘,平,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牛膝苦、甘、酸、平,能补肝肾,强筋骨,逐淤通经;前者健脾益气,夯实后天之本,后者,可补肝肾不足,有强筋骨之效,这是治本之策。
第二步,就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土鳖虫,乳香,没药等等。土鳖虫咸,寒,可破血逐淤,续筋接骨;乳香辛,苦,温,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但是这些药物,炮制加工工艺非常复杂,所以不建议患者自行使用。可以使用一些含有这类成分的中成药。
第三步,就是祛湿。腰痛宁的组方曾给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它祛除腰部寒湿之邪的方法。它的组方中,除了含有补虚的甘草,牛膝;活血化瘀的土鳖虫,乳香,没药;还暗含一对祛除湿邪的药对:苍术+麻黄。
湿邪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它会导致腰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经方“甘草干姜苓术汤”,之所以能够对腰部沉重、冷痛的症状有效若桴鼓之力,就是因为其中的白术,茯苓,干姜等中药有强大的健脾、祛湿之力。而腰痛宁胶囊中的苍术+麻黄则另辟蹊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祛湿。
苍术
使用苍术来祛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苍术辛,苦,温,主要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又是芳香化湿之药,对于湿积证,很是适宜。
可是,为什么要用麻黄呢?
要知道麻黄辛,微苦,温,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什么能去中焦湿阻呢?
这涉及到了中医最基础的理论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肺具有通调水道的能力。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不但能使得水液运行之道变得通畅,而且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而麻黄就是宣发肺气最有力的中药之一,所以这个配伍触及到了中医的整体观,意义很是深远。
所以这两个药组合在一起,能宣利肺气,燥湿运脾,共奏宣肺运脾燥湿、行表里之湿之功。
在临床上,这两个药物的组合是治疗湿阻证的一支奇军,对于湿积为主的疾患,选用这个组合,屡屡奏效。
两者之间的剂量比例有讲究,苍术与麻黄的比例如果是等量使用,临证常见有发大汗作用,苍术倍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则常见尿量增多,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但湿邪能自化。
综上所述,补肝肾,活血化瘀和祛湿,是中医缓解慢性腰痛的三把钥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工作中需持续做前屈运动的人群,例如,教师,司机,农民,多一些休息的时间,不让脊椎及椎旁软组织,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希望他们,都能多一些闲暇的时光,少一些高强度的工作,能够相对自由地利用这些剩下来的时间,去度假,发呆,旅游,看书,写作,发明,创造。
临床案例及验方
经方葛根汤:
葛根12 麻黄9 生姜9 桂枝6 白芍6 炙干草6 大枣6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70页: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颈椎病,五十肩表现为后头隐痛,项背牵强,肩臂疼痛酸麻等症者。我的组方如下:葛根15 桂枝12麻黄5姜黄10赤勺12生姜2片羌活10红花10茯苓15附子6炙干草5
我的实践:葛根用量常在30—60G 寒湿重着加威灵仙24G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常见多发性骨疾患,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轻者头、颈、臂、手、上胸、背疼痛麻木;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颈部是头与躯体联结的部位,头部的血液供给大脑及躯体的神经系统,以及饮食、呼吸等生命活动,都需要经过颈部相互沟通。不仅如此,颈部还是头部活动的枢纽。由于颈部椎骨的协同作用,头部才能向前、后、左、右转动,并可以进行仰头、俯视等活动。正因为如此,颈部很容易受伤,例如:扭伤、落枕。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颈椎病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方 剂】 桂枝、白芍各18克,甘草12克,葛根25-40克,生姜6克,大枣6枚。
【加 减】 局部凉甚加附子;颈项沉困加羌活、独活;手臂麻木加当归、川芎、川牛膝;病程较长加天麻、全蝎、地龙;肾虚者加鹿角霜、山茱萸、威灵仙。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20天为1疗程。
【验 证】 孙,女,53岁,1982年10月5日诊。平素膝理不固,两年前患颈部疼痛,经推拿则缓解,常感遇阴雨寒凉症加重,渐至颈项强硬,转动不灵。经用多种中药症时轻时重。颈椎片示骨质疏松,生理曲度强直,颈5 、6 、7 椎后缘骨质增生明显。诊时自觉颈部有掌心大小一片发凉麻木;感觉丧失,转动有响声,头后仰则右胸、肩臂到手指沉困麻木,舌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肾阳虚,寒阻经络。处方:粉葛根25克,山茱萸20克,白芍12克,桂枝、独活、天麻各10克,炙甘草、附子、羌活、川芎、川牛膝各9克,生姜6克,大枣6枚。连服5剂,每剂服后均有微汗出。服后颈部轻松,局部发凉好转,以其体虚,上方去羌活、川芎,加鹿角霜、仙灵脾。服药1个疗程,颈项转动灵活,体质有所好转。再用上方加减调治60余剂,诸症若失而愈。颈椎X 线片示生理曲度、骨质增生均好转,随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