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四肢部位引经药

- 桂枝能横行手臂,上行活血而通脑髓。善达四肢末梢。
- 荆芥、防风通于手部,祛风止疼、麻、涨。
- 川牛膝、木瓜可引药走腿。
- 麻黄发汗利尿,善走皮肤、头、背、腰、四肢。
- 红花破瘀活血,与祛风药合用,通经活络,可使其痛点拘禁得开。
- 丝瓜络可消骨节间的湿气。
- 穿山甲、自然铜、骨碎补可入骨膜,促使骨生长。
- 浮萍可引药入肌肉,蝉蜕可引药达皮肤,二者可做皮肤病的引经药。蝉蜕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疗效较好,可缓解血管痉挛,但用量要大,一般不低于20g。
- 佛手可引药入手。手麻木可选用鸡血藤、木瓜、桂枝、佛手;手臂麻可用佛手配姜黄、桂枝、葛根。
- 钩藤能解除痉挛,对手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冬瓜皮一药可引诸药直达皮肤,临证对湿疹、皮肤水肿等皮肤湿性疾患效佳。
- 左属血,右属气,血虚木重,气虚麻重。左侧麻木血与痰,右侧麻木气与湿。左侧肢体麻木,可用桃红四物和二陈汤加钩藤、竹沥、姜汁治之;右侧麻木,用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治之。何首乌治疗四肢麻木有效。
- 补骨脂10~15g加入应证方药中可以治足跟痛。
- 杜仲能治脚肿酸痛不欲践地。
- 浮萍配合荆芥、防风治全身浮肿性风湿痛。
- 临床验证治疗硬皮病、皮损的有效药物有:僵蚕、鸡血藤、红花、桃仁、三棱、莪术、丹参、夏枯草、露蜂房等。
- 益母草为抗过敏治疗荨麻疹的良药。
- 桑枝、地龙配伍可治疗指端麻木。
- 天仙藤理气通络,善行上肢。
- 牛膝、锁阳、熟地可健步增气力,可用治双足无力。
- 泽兰、泽泻活血利水,关节积液久而不除者可用,用后可使积液不再发生。
-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达左上肢:桂枝;达右上肢:桑枝。
- 治颤抖可用钩藤、蝉蜕、珍珠母、羚羊角,此四药研粉,用于应证汤剂中冲服,效佳。
- 临床治疗痹证时注意引经药的选用,因为,某些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确有选择性作用,在组方时加入这些药物确可提高疗效。如:颈肩痛加姜黄、葛根、威灵仙;上肢加桂枝、防风、佛手;腰背部加杜仲、狗脊、鹿含草;下肢加牛膝、丝瓜络、木瓜等,临证时可参考。另外,热痹可选地龙;寒痹可选乌蛇;痛痹可选土元、蜈蚣。
- 青风藤可引药至膝,祛除膝部之风寒湿。
- 地风可引药至脚,祛除膝以下至脚部之风湿寒。
内脏、腹部引经药

- 上腹胀用陈皮,下腹胀用青皮。
- 柴胡、威灵仙、麦芽开胃祛寒由力达外。
- 桂圆肉专入心脾,补益心脾气血。
- 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
- 治疗心脏瓣膜病,久服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可获效。
- 射干最能引热至大肠。
- 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唯一善治下部出血。用于便血、痔血、崩漏等症,且善治红痢。
- 胃溃疡方:海螵蛸30g、白及24g、忍冬藤10g、白芍10g、刘寄奴或藕节10g、甘草6g,水煎服。
- 胃溃疡散:海螵蛸、白及、忍冬藤末混匀,取适量冲服。
- 大剂量忍冬藤可以治疗阑尾炎。
- 用风药过量可导致心悸,佐远志、五味子、朱砂或白芍心悸可除。
- 可使心率减慢的药物:红花、川芎、刘寄奴、莪术、丹参、苏木。
- 生脉饮合麻附细辛汤对脉缓有良效。
- 沙参可清肺热,重用30g以上,与牛蒡子、荆芥相伍可通达肺络、解除胸闷。
- 生麦芽可化瘀开胃。
- 橘核、荔枝核辛温入肝经,其性下行可入睾丸,能改善膀胱气化。
- 胸脘痞闷当行气宽胸中,可选用白豆蔻、砂仁之类;腹中涨满当行气泄满,可选厚朴、槟榔之属;少腹作胀则宜泄厥阴之气,可用柴胡、乌药之类治之。
- 白术配白扁豆可治肠鸣便稀。
- 小茴香、艾叶可引药达少腹部。
- 木香、砂仁引药达胸腹部。
- 半夏可引药入胃。
- 桑白皮可引药入肺。
- 柴胡、香附、当归可引药入肝。
- 丹参、黄连、菖蒲可引药入心。
- 苍术可引药入脾。
- 腹部怕冷,可用薤白以通阳,阳气通畅腹冷可除。
- 木香、砂仁、蝉蜕相伍可缓解幽门痉挛,可能有解除括约肌痉挛的功能。
- 木香、元胡、夏枯草可用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引起的腹痛。
- 木香、元胡、白芍相伍对胃肠道痉挛有良效。
- 有人研究发现,败酱草一药进入机体后,其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直肠周围。中医理论认为本药善清大肠湿热,善行盆腔低洼之域,少腹之处湿热内蕴诸症均可选用之,临证对妇科盆腔炎、结肠、直肠等部位的病症可选用,可作为这些部位之引经药。另外,败酱草尚有抗郁调情志之力,还有清湿热治胃酸之效。以上论述已为临证所验,可参。
- 柴胡与赤芍相伍可作为睾丸肿痛、阳痿、前列腺疾病之引经药,取其疏肝活血、畅达宗筋之功,常收效。
- 独活1~3g可作为胞宫之引经药。治肾脏病可用小剂量贯众3g为引,临证可参。
- 益母草又称坤草,为妇科要药。本药善清郁热、化瘀血,重用30g可化瘀利水,同时用此药可引药到子门,为妇科病重要引经药,可助药直达病所。
- 石菖蒲能豁痰开窍,可引药直达精室,对慢性前列腺炎尿道滴白有良效。
- 在对证方药中,重用葫芦巴一药可医治阳痿寒凝之当脐腹痛。
- 岳美中认为:白前可搜出小支气管之痰;前胡可搜出大支气管之痰。故无论寒热之咳痰,二药均可相伍为用,临证可用于多种咳痰病症。
十二经脉部位引经药

- 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 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可引药入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灵仙10~15克、通草3~6克。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临证凡见窍道之疾,均可选用之。
- 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 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一阴一阳。
- 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 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暖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 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 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一通督脉,一通任脉。
- 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 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
- 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 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童便浸炒则入血分;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 车前子小量(30克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克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 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
- 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1~3g,可引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 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药,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涤痰开郁,能通诸经入百络,有引药达病所之功。
骨伤引经药
额骨及眉弓
升麻、白芷、羌活、防风
头两侧颞窝
柴胡、川芎
顶骨
藁本、吴茱萸、细辛
枕骨
川芎、当归
两侧颧骨
羌活、细辛
胸锁乳突肌及颈浅深肌群
白芷、葛根
咽喉
射干、银翘、板蓝根
鼻伤
鳖甲、谷精草、辛夷、苍耳
眼伤
草决明、蔓荆子
耳伤
磁石
唇伤
秦艽
四肢引经药
上肢部位
手及前臂:桂枝、桑枝
肩关节及上臂:姜黄、威灵仙
左肩:青皮
右肩:升麻、禹余粮
左右肩峰:菊花
下肢部位
髋关节:蛇床子、槐花
大腿:牛膝、五加皮
小腿:怀牛膝、薏苡米、石楠藤、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寻骨风
距小腿关节:木瓜
足底:木瓜、牛膝
各部位关节
天南星、松节、苏木、茯神木
全身各处
苎麻、桃仁、红花、血竭、乳香、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