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的分型治疗系列
2018-12-30 14:51:47
医的治疗针对的是证,阳痿是病名诊断,仅仅有阳痿的病名诊断,还不能进行具体的治疗。
在诊断为阳痿之后,还必须根据中医的理论,按照临床表现将阳痿分成不同的证候类型,拟定相应的治法,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1
热伤肺津
一
临床表现
阳痿不举,呛咳少痰,咽喉不利,形体消瘦,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热痛,或伴见两足痿软不用,舌红苔黄,脉细数。
本证临床以阳痿并见热伤肺津的表现为其特征,主要病位在肺。
二
治疗方药
清肺生津,润养宗筋。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味。
药以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花粉、扁豆、白芍、牛膝、蜈蚣为基本方。
若日久见面白少气,呼吸气短,为肺之气阴两虚,可于上方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等药;若见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为显著者,为胃阴亦虚,可加山药、苡米、莲子肉等。
三
病案举例
高某,男,36岁,已婚,1988年7月4日初诊。
不久前患大叶性肺炎,经西医消炎处理治疗痊愈。后发现房事时阳痿不举,曾服过壮阳补肾的中成药和汤药,无效。
就诊时见形状消瘦,时见咳嗽,但无痰,口干欲饮,咽喉不利,心烦眠差,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证属热伤肺津,清肃失令,宗筋失养之阳痿。
宜以清肺养阴生津为治,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花粉30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合欢皮10克,炒枣仁1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蜈蚣2条
7剂。服上方干咳口渴等肺津不足之症明显减轻,阴茎时有勃动,上方加生地15克,枸杞10克,山萸10克以双补肺肾。
暂禁房事,共服药30多剂而愈。
2
肝气郁结
一
临床表现
阳痿,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善太息,舌红,苔薄黄,脉弦。
本证临床以阳痿并见肝气郁结的症状为特点,病位在肝。
二
治疗方药
疏肝解郁,通络振痿,方用四逆汤加味。
药以柴胡、白芍、枳壳、甘草、蜈蚣为基本方。
若肝郁化热而见口苦目赤,舌红尿黄等症,可加丹皮、栀子以清肝热;若兼见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等肝血不足表现,可于上方加当归、鸡血藤、熟地等,亦可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三
病案举例
王某,男,41岁。
阳痿数年,急躁易怒,心烦不安,曾多方求治,屡服补肾壮阳之剂无效,脉象弦滑,苔薄黄腻,属肝气郁滞宗筋,脉络不通,兼有化热之象。
治以疏肝通络,兼清阴火。
与四逆散加味。
柴胡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生甘草6克,黄柏6克,知母6克,蜈蚣2条,砂仁3克
进药8帖,情绪大有好转,阳事稍兴,有求欲感,索方再治,原方8剂,得以巩固。(王琦,论阳痿从肝治.天津中医,1985,(5):15)
3
肝血不足
一
临床表现
阳痿,面色无华,眩晕,耳鸣目涩,视物模糊或雀盲,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肌肉瞤动,爪甲不荣,舌淡,脉细。
本证临床以阳痿并见肝血不足的表现为特征,病位在肝。
二
治疗方药
滋补肝血,濡养宗筋。方用补肝汤加减。
药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木瓜、牛膝、枣仁、蜈蚣等为主。
若目涩雀盲,视物模糊,可加枸杞、菊花以明目;若疲乏少气者,可加黄芪。
三
病案举例
刘某,男,38岁,已婚,干部。
阳痿年余,久治少效。
诊时见面色不华,眩晕目涩,视力减退,肢体发麻,不耐疲劳,舌淡苔薄,脉细。
证属肝血不足,宗筋失养。治以补肝养血。
处方如下:全当归12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木瓜15克,鸡血藤30克,生黄芪15克,枸杞10克,菊花10克,砂仁3克
服15剂,自觉症状明显减轻,阳事稍兴。嘱患者继服上方30余剂而愈。
4
肝气不足
一
临床表现
阴茎举而不坚,渐至痿弱不举,精神疲惫,意志消沉,易恐善惊,周身乏力,不耐疲劳,或胁痛隐隐,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脉弱。
本证临床以阳痿并见肝气不足的表现为特征,病位主要在肝。
二
治疗方药
补益肝气,煦养宗筋。方用保元煎加减。
药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白芍、柴胡、当归、吴茱萸、巴戟天等为主。
若见畏寒喜暖,阴囊冷缩,四肢厥冷等症,是肝阳亦虚,可加桂枝、细辛、附片等温阳之品;若伴心悸,怔忡,脉结代等心阳虚见症者,可加干姜、薤白、炙甘草等。
三
病案举例
李某,男,38岁,1982年4月8日初诊。
3年前开始性欲淡漠,房事后疲劳乏力,逐渐加重,1年前起,阴茎痿弱,房事不能。屡服补肾壮阳之品,时而见效,但难以巩固。
周身乏力,下肢酸沉,夜半易抽筋,睡眠不实,胆怯易惊,多汗,心烦易怒,舌质淡白,苔薄白,脉象沉细。
综合脉症,此系肝气虚弱,宗筋失司所致。
以补益肝气立法:黄芪20克,党参、柴胡、白芍、茯苓、郁金、巴戟天各15克,甘草10克
嘱其忌房事,舒情怀。服5剂后,心情舒畅,体力增加,阴茎偶有勃起。仍宗前法,守方出入15剂,阳事已遂,诸症悉平。
将原方改为散剂,内服,以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复发。(曹洪钦.阳痿从肝论治,浙江中医杂志,1988,(4):156)
5
肝经湿热
一
临床表现
阴茎痿软,阴囊潮湿,臊臭坠胀,甚则肿痛,肢体困倦,心烦口苦,大便粘滞,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证临床以阳痿并见肝经湿热症状为特征,病位主要在肝胆。
二
治疗方药
泻肝利胆,清热化湿。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以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木通、车前、泽泻、当归、生地、蜈蚣等为主。
三
病案举例
王某,男,33岁。
形体壮实,面色红润,20岁结婚,已有一男。
近年来性功能日衰,举阳无力,精液量少,过早排泄,数月来病情加重,阳事不兴,胁肋胀满,烦闷易怒,口苦咽干,小便时黄,大便偏干,阴囊潮湿,腰腿酸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此属湿热蕴结肝经,流注下焦,宗筋弛缓。
宜泻肝利胆,清化湿热,佐以通络,予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10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6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泽泻10克,木通6克,车前子6克,萆薢15克,薏苡仁15克,蜈蚣2条,九香虫3克,砂仁3克
进药8帖,诸症大减,心情舒畅,阳事易兴,二便通调,舌偏红,苔薄黄,脉弦缓,原方改龙胆草5克,山栀、黄芩、木通各8克,4剂,以免苦寒燥湿而伤阴。(王琦.论阳痿从肝治.天津中医,1985(5):15)
6
寒滞肝脉
一
临床表现
阳痿不振,甚则阴茎阴囊收缩,少腹牵及睾丸坠胀疼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本证临床以阳痿并见寒滞肝脉的表现为特征,病位主要在肝经。
二
治疗方药
温肝散寒,通络振痿。方用暖肝煎加减。
药以当归、枸杞、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生姜、蜈蚣等为主。
若寒象较重,畏寒肢冷甚者,可加细辛,附片;若见干呕,吐涎沫,或巅顶头痛,可加吴茱萸、法半夏。
三
病案举例
许某,男,36岁,1982年春初诊。
患者因捕鱼感冒,恶寒发烧,头身痛楚,鼻塞流涕,阴囊胀痛,牵引少腹作痛。
经用西药治疗,感冒痊愈,但阴囊仍胀,日重夜轻,且阳事不举,半月不愈,精神十分紧张,脉弦,舌质淡,苔白润。
疑为肝经寒积气滞所致。治以温肝逐寒。方用暖肝煎加减。
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小茴香5克,肉桂5克,乌药6克,茯苓10克,柴胡6克,淫羊藿10克,香附10克
服6剂而愈,后未复发。(刘业义.阳痿从肝论治经验.中医杂志,198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