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黄芪6克、酒洗当归6克、龙眼肉6克、炒枣仁4.5克、土炒白朮4.5克、人参3克、茯神3克、远志2.4克、木香(磨冲)1.5克、炙甘草1.5克、姜枣为引,水煎服。
本方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的怔忡、健忘、惊悸、盗汗、体倦、嗜卧、失眠、少食、头昏眼花、面色萎黄,或脾虚不能摄血,致血溢脉外及妇人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心脾作痛,低烧体痛,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象细而无力等。
本方是临床常用的理血剂,药从心脾入手,引血归脾,心脾血足气壮,自能摄血归经而诸症悉除。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朮、甘草之甘温,补脾益气,脾气壮则能统血、摄血;以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之甘温酸苦,补心而助脾(心为脾之母),心阴复则能生血荣脾;又佐以当归养血而荣心;使以木香既入脾又入肝,行气而舒脾,不但能防止补药之滞,且能配枣仁、远志以调肝而助心(肝为心之母)。心血足,脾气壮,子母俱健,劳伤心脾之疾自除。
因思虑又兼有气机怫郁而致病者,可加柴胡6~10克、丹皮9克、山栀6克。如兼肺肾受损而兼现干咳少痰声嗄,可加麦冬10克、五味子6~9克、蜜紫苑12克。加兼见梦遗者可加生熟地各10克、五味子6~9克、生白芍1O克、锻龙牡各15克。
近代也常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表现为心脾虚而失眠多梦者。对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中医辨证属于心脾气血两虚证者,常用此方加阿胶、地榆、白芨、侧柏等。对功能性子宫出血,兼见消化功能减弱,证属心脾虚、脾不统血者,可加川断炭、黄柏炭、艾炭、仙鹤草、桑寄生等。
1965年我曾遵循本方的组方精神治愈一位记者因用脑过度而致心脾两虚。症见全身疲倦,食思缺乏,一日仅吃粮100~150克,饭后腹部不适,大便溏软一日一二行,面包萎黄,失眠,心慌,健忘,人体瘦弱而时有轻度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濡细。西医按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治疗,无效。也曾服用过健脾补气、养心、安神、双补气血等中药并针灸治疗等,亦未见效。又因「虚不受补」的体质关系,每服补养药后,反而腹胀、不能食、不能睡。如此迁延不愈已半年多不能上班工作。据此脉症诊为心脾两虚渐成虚劳之证。我采用归脾汤的精神,用虚者补其母和「隔一隔二」的治疗方法,用本方结合小建中汤的精神组方如下:太子参6克(易人参)、黄精6克(易黄芪),野于术5克,茯苓10克,炒枣仁9克(先煎),远志 6克,龙眼肉 9克,丹参 12克(易当归),木香 2.4克,生姜2片,大枣3枚,桂枝5克,白芍10克,莲子肉5克,陈皮6克,饴糖20克(分冲)。以此方为基础稍事加减服用2个月后,渐渐把太子参换为党参,把黄精换为黄芪,把丹参改为土炒当归,并且用药从小量开始,由每剂3~5克渐渐加重到6~10克,并根据证候的变化进行加减出入。共服用4~5个月,其人渐壮,能食能睡体重增加,精神旺盛,已上班工作,直到现在身体仍健壮,虽年已老,仍能坚持工作。
我曾用归脾汤重用人参加白芨10克、藕节炭30克、生地炭30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治疗过溃疡病大呕血,证属脾虚气不摄血者。一剂即止血,三剂而证平,以后应证调理而愈。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为保元汤加归、术等而成,均为治疗脾虚的方剂。但本方是理血之剂,主补脾阴,滋养心脾;补中益气汤则为理气之剂,主升胃气,补益中气。古人组方之妙,可从细细玩味中悟出。
本方虽为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龙眼肉、枣仁、远志、木香而成,但经过这一加味,则与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相加的治证大不相同。四君子汤主要为补气健脾药,当归补血汤主要为补气生血药,本方却有补血养心,益脾生血,使心脾相生(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气血两旺之功。其中佐用木香配枣仁,不但能醒脾气,又能调肝气益肝阴而助心血,从而使本方具有木生火、火生土、从肝补心、从心补脾、而藏血生血、而归脾统血之功能,故能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不统血致血妄行诸疾。此则远非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所能与之相比。
凡气实动火而失眠、失血诸证,皆不可用本方治疗。
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各5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送下,日服3次。
近代常作汤剂服,用量可参考原方酌情减量而定。
本方主治邪热内陷,传入阴经,阳气郁阻,不能达于四肢,而出现四肢逆冷之症。故方名「四逆」。《伤寒论》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病,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热邪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至厥阴,则手足厥冷,又甚于逆。四逆散的功能主要是疏散传入阴经热邪。
本方组方之意是遵照《内经》治热淫之法中要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的精神,用枳实之苦泄里热,以甘草之甘缓逆气,以白芍之酸收阴气,以柴胡之苦发散郁结之邪热、透达表热。以甘苦酸辛之品,表里交治,和合阴阳,使阳气敷布于四末而愈四逆。
近代医家以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来分析,认为方中以柴胡既可升发清阳,疏畅气机,又能使郁热外达为主药。配以白芍养血敛阴(郁热可伤阴),与柴胡相伍,有升有敛,使郁热透而阴亦复,作为辅药。枳实行气散结,苦以降泄,与柴胡一升一降,疏导气血,且队白芍过敛,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配白芍柔肝和脾,为使药。四药合和,共奏解郁透热、疏肝和脾之效。
近代已在原方的启发下,发展了它的立法和使用范畴,并在这四味药的基础上,衍化出不少新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等。凡遇肝脾(胃)不和而致的两胁胀痛、胃脘堵胀或疼痛,嗳气吞酸等症,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西医诊断的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神经痛、慢性胃炎等,均可使用此方随证加减进行治疗。
我也曾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肝炎,出现肝区隐痛,食欲不振,脘腹胀闷,饭后迟消,大便偏干,舌苔白,脉象弦或弦滑等症,证属肝郁犯胃,肝胃失和者,常收佳效。加减方如下:柴胡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炒川楝子10克,赤、白芍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厚朴10克,制香附10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半夏10克,炙甘草3克。
本方与逍遥散皆能疏肝解郁,但本方苦降理气之力大于逍遥散,逍遥散养血健脾之力优于本方。
四逆汤主治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冰冷。四逆散主治热邪内传,阳气郁阻所致的四肢逆而不甚冷。一寒一热,性同冰炭,临床时一定要分辨清楚,不可误用。一「汤」一「散」,一字之差,性命攸关,不可不慎。
阳虚阴盛所致四肢逆冷者禁忌使用。
瓜蒌30~40克(原一枚)捣碎、薤白9~15克(原半斤)、白酒500~700毫升(原七升),关于白酒,近人多用米醋或黄(米)酒。古白酒力薄,故用量可大,今醋、酒浓厚,用量须减。
古人原来的煎服法是把以上三味,一同煮取约400毫升,分为两次服用。但现在一般都是用水煎前两味,取药汁约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用时,再兑入米醋(据考证,古之白酒,即今之米醋)20~30毫升(有的人则用黄酒。我在临床上,二者都用过,但用醋效果较优)。
此方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阳微阴弦」之意)者。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确有良效。故自汉至今,瓜蒌薤白剂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
胸痹病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正如张仲景所说:「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滑而能通痹着之气滞为辅药;白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开上焦痹滞,使胸中阳气布达而胸中大气一转,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皆除。(醋:味酸苦、性温,能破结气痰瘀,治心腹疼痛。)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
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踞,上逆动膈而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加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条文还指出胸痹者「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各等分)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之。总之,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即畅,胸阳畅通则阳盛病除。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仲景用瓜蒌薤白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谈到用人参汤,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示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不可不知。今人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以胸背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部神经痛等,以治疗心绞痛应用最多,常去白酒加半夏、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同用。我治疗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炎等病而出现心绞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慌短气等症,观其脉见寸沉关弦或寸关弦滑沉紧而属中医胸痹病者,常用瓜蒌薤白剂随证加减,并把药方暂定名为胸痹汤:瓜蒌30~4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红花10克,苏梗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临证时需随证加减应用。药效不明显时,会饮酒者每次服药时兑入黄酒20毫升,不会饮酒者可兑入米醋20~30毫升。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痛重者,则另用苏合香丸0.5~1丸随汤药服。此方每收良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30克,乌头15克,川椒30克,附子15克,干姜30克,蜜丸)均治胸痹、胸背疼痛。但前方主治胸阳不畅,阴气上逆,痰浊痹阻而致的胸痹喘息短气咳唾胸背疼痛。瓜蒌薤白半夏汤则治胸痹之偏于痰浊壅盛痹滞胸阳而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乌头赤石脂丸则治阴寒之气厥逆上干,格痹胸背经脉,乱其气血而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皆治胸痹,却有种种不同,必须详细辨证,绝不可一病一方,呆板硬套。请读者深入研究《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
对痰热结聚,滞塞胸膈而心胸疼痛者,不可用此方治疗。例如我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现不少患者出现胸痛脘闷、舌苔黄厚垢腻、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象滑数有力的痰热结塞之证时,采用的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合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随证配合红花、丹参、檀香、焦三仙等治疗。病人随着痰热涤泄、大便畅通、舌苔化薄而胸痛明显减轻,诸症亦随之而安,继续随证用药,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误用瓜蒌薤白剂,则不见效果。可见每个方剂都有一定的主治范畴,必须辨证准确,才能正确地谴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