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聚于胞睑,气血壅滞,眼睑红肿结节,或漫肿,甚则球结膜水肿,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较甚,属睑腺炎、眼睑脓肿、泪腺炎之类,未化脓者,银翘花粉汤主之。外敷如意金黄散,紫金锭亦可。脓成者,当切开排脓。
按:眼睑属机体肌肤的一部分,热毒结于胞睑,其病机与外科疮疡相同,初为气血凝滞,营卫不从,经络阻塞,继则热胜肉腐为脓。银翘花粉汤从仙人活命饮化裁而来,重在清热解毒散结。若证轻者,可不内服。
银翘花粉汤
金银花10g,连翘10g,天花粉10g,蒲公英10g,白芷10g,黄连10g,生甘草5g,制大黄10g,木香5g,炮穿山甲10g。
水煎服。
如意金黄散(《医宗金鉴》)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成药为黄色粉末,凉开水调敷患处,或以金银花露调敷,或以丝瓜叶捣汁调敷。本品可制成油膏,比例:凡士林8/10,金黄散2/10。使用时按意勿误入眼内。
紫金锭(《片玉心书》)
山慈姑,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黄,朱砂。成药为红色片剂,使用时凉开水磨成糊状,调敷患处,勿入眼内。
热毒结于泪囊,泪囊部肿胀,焮红热痛,连及胞睑,未化脓者,银翘花粉汤加全蝎、制乳没方主之。外敷金黄散、紫金锭。
按:本条言急性泪囊炎,病位较深,但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之病理与上条相同,故仍用银翘花粉汤。邪结在深处,加全蝎解毒消肿、通络止痛,乳香、没药增强化瘀功效。
银翘花粉汤加全蝎、制乳没方
银翘花粉汤(方见前条) 加全蝎10g 制乳香10g 制没药10g。
如意金黄散、紫金锭(方见前条)。
热毒客于眶内,胞睑红肿发硬,眼球突出,转动受阻,球结膜高度水肿。头眼痛剧,发热,甚则恶心呕吐。火邪迫急,银翘花粉汤大黄生用,加木通、滑石、全蝎方主之,三五解毒汤亦主之。
按:本条言眶蜂窝组织炎,病位更深,且碍于眼球,其证重。治疗宗旨仍为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仍选用银翘花粉汤,大黄改为生用,增攻下之力,使上迫之火下降。加木通、滑石利水导热,全蝎通络解毒。三五解毒汤为专一消炎之方,集三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为一方,其泻火解毒功效更胜一筹。
银翘花粉汤大黄生用,加木通、滑石、全蝎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天花粉10g,蒲公英10g,白芷10g,黄连10g,生甘草5g,生大黄10g,炮穿山甲10g,木香10g,木通10g,滑石10g,全蝎10g。
水煎服。
三五解毒汤
生大黄1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栀子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
水煎,每剂3煎,日3服。
热毒结于胞睑、泪囊、眶内,脓成破溃,当益气解毒,黄芪银花汤主之。
按:热毒结而不散,气血凝滞,肉腐成脓。益气者,生肌托毒外出。解毒者,清邪断脓之源。
黄芪银花汤
生黄芪30g,金银花10g,炮穿山甲10g,皂角针10g,天花粉10g,生甘草5g,当归10g,黄连10g。
水煎服。
热毒羁留胞睑经络深处,睑腺炎频发,当扶正解毒,调和气血,参芪花粉汤主之,清解散亦主之。
按:本条言多发性睑腺炎治法。热毒羁留,乃正气有虚不能驱之。热毒深潜络中,诸因诱发则出。故设参芪花粉汤正邪兼顾。清解散则意在搜络中热毒,驱邪即所以扶正。
参芪花粉汤
党参15g,水炙黄芪30g,天花粉10g,炙甘草5g,金银花10g,当归10g,红花5g,蒲公英10g,木香5g,槟榔10g,炮穿山甲10g。
水煎服。
清解散(《千家妙方》)
全蝎3g,大黄1.5g,金银花9g,甘草1g。共为细末,每服1g,早晚各1次,白开水送下。
外感热毒,或疫热伤目,或风证、风热证风从热化,邪热炽盛,刺痛、沙涩、羞明,分泌物稠粘,甚则脓样,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球结膜充血,色红似火,伴水肿出血,或眼睑肿甚,睑结膜伪膜覆盖,或病及角膜,浸润、溃疡者,银翘大黄汤主之。
按:本条为白睛热毒证及其变证。常见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伪膜性结膜炎、卡他性角膜炎及病毒性结膜炎等病。热毒从外而感,治疗针对病邪而不重病位。
银翘大黄汤
金银花10g,连翘10g,生大黄10g(后下),车前子10g(包),生栀子10g, 木通5g,黄连10g,黄芩10g,茺蔚子10g,牡丹皮10g。
水煎服。
热邪结于白睛浅层,球结膜疱疹较大,或顶部溃疡,血色鲜红,疼痛沙涩,口渴舌红,当清热散结,桑皮芩部汤主之。
按:本条与风热结于白睛病机相同,即为气血郁滞,但见证稍有差异。临床上,二者有时区别较难。一般而言,病之初,多从风热,稍久则从热邪。本条循传统治法,侧重清肺经之热。
桑皮芩部汤
桑白皮10g,黄芩10g,百部10g,地骨皮10g,知母10g,桔梗10g,郁金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
水煎服。
热邪结于白睛里层,巩膜充血,血色火红,结节隆起,亦主以桑皮芩部汤。服汤不应,疼痛较甚者,银翘大黄汤大黄熟用,加当归、红花、夏枯草。若血色紫暗,甚则局部坏死,疼痛口渴,舌红苔黄者,血热瘀结重证,石膏琥珀汤主之。久服寒凉不应,当于方中加少量麻黄、细辛、桔梗辛散开泄之品宣发之。
按:本条言浅、深层巩膜炎治法。火热甚者,舍轮从邪,用方不拘一轮一脏。石膏琥珀汤证,病位深,热结亦深,故以重剂。久服寒凉不应,热因寒郁,血因凉凝,于寒凉方中加少量辛温之品以行血散滞,与风热门中麻膏芩部汤发散清热相等者不同。
银翘大黄汤大黄熟用,加当归、红花、夏枯草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制大黄10g,车前子10g(包),生栀子10g,木通5g,黄连10g,黄芩10g,茺蔚子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红花10g,夏枯草5g。
水煎服。
石膏琥珀汤
石膏30g,琥珀粉3g(药液冲服),制大黄10g,知母10g,参三七3g(研末,药液冲服),贝母10g,郁金10g,夏枯草5g,红花10g,当归10g。
水煎服。
热邪结于白睛,病久反复发作,巩膜充血暗红,结节隆起不显,痛不甚,口干咽燥,舌红,或见紫斑、瘀点,苔少。阴伤而夹血瘀,滋阴化瘀汤主之。
按:阴虚血瘀亦属血热瘀结,非实火与血相结,乃虚火耳。实火势急,虚火势缓,故诸证较上条为轻。
滋阴化瘀汤
生地黄15g,地骨皮10g,麦门冬10g,白薇10g,茺蔚子10g,桃仁10g,红花10g,夏枯草5g,牡丹皮10g,丹参10g,桔梗10g。
水煎服。
气轮风轮,两相比邻。白睛里层热证不解,殃及角膜,角膜深层舌状混浊,仍宗白睛火热证诸法,酌加石决明、决明子、密蒙花等退翳磨障之品。
按:本条言硬化性角膜炎治法。石决明、决明子、密蒙花等药皆具清肝之效,乃属从病位施治。
热毒结于角膜,或角膜风热证已热化,睫状重度充血,角膜浸润或溃疡,面大,达及深层,色灰白或淡黄,痛剧流泪,甚则夜不能寐,伴头痛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者,银翘大黄汤加花粉方主之,三五解毒汤亦主之。
按:本条特征为睫状重度充血,角膜病灶大且深,伴全身热毒炽盛证状,与角膜风热重证有别。银翘大黄汤、三五解毒汤均为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之剂,非专清某经之方,从病邪不从病位。二方相较,后者功效更强。
银翘大黄汤加花粉方
银翘大黄汤(方见前) 加天花粉10g。
三五解毒汤(方见前)。
角膜热毒深重,溃疡面大且深,坏死组织复盖,色灰白或灰黄,甚则溃疡面大量粘性分泌物,擦之速生。若邪传球内,蒸灼膏液,虹膜肿胀、后粘连,房水混浊,前房积脓。头眼痛剧,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当以通腑泻火重剂,大黄石膏汤主之。
按:本条为角膜热毒极重之证,常见于匐行性角膜溃疡、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等病,病势险峻,非用釜底抽薪之法不能制其肆疟之火势,救其耗竭之津液。大黄石膏汤重在清泄阳明,合调胃承气汤、白虎汤为一方,一以泻阳明之腑热,一以清阳明之经热。胃为十二经之海,阳明为三阳之极,故阳明之热一撤,诸经之火皆能随之而减。大黄石膏汤为攻下峻剂,使用时应与病人解释,以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若年老体弱者,不耐峻下,当减芒硝。
大黄石膏汤
生大黄10g(后下),生石膏30g,知母10g,金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栀子10g,天花粉10g,茺蔚子10g,牡丹皮10g,芒硝10g(用第1煎药液冲服),甘草5g。
水煎服。
服大黄石膏汤一二剂 ,大便得泻,即减芒硝,大黄熟用。可加枳壳、煨防风以助生发之气。长服寒药,病仍不解,胞虚浮,形寒便泄,当于虚证门中求之。
按:服大黄石膏汤,大便得泻,热毒下行即可,多用峻下之剂 ,一则患者不能接受,二则败伤胃气。加枳壳合甘草,调和胃气,辛而不燥 。加防风,升发脾胃之气,可行气血之滞,煨者,减其辛温之性。大队苦寒药中加此二味,无助邪之弊。如频服攻下之剂 ,脾胃之气已损,无力以驱邪,当循补益之法。
角膜深层溃疡不能控制,致角膜穿孔,虹膜脱出,或角膜后弹力层膨出,仍宗原法,酌加地骨皮、麦门冬、生地黄、玄参。
按:仍宗原法,即清热泻火法,或银翘大黄汤,或三五解毒汤,或大黄石膏汤减芒硝。热毒蒸灼,角膜腐烂而破,阴液大伤,原方中加入滋阴之品,不另立方剂。
角膜热毒证,浸润逐步吸收,溃疡面清洁,刺激证状减轻或消失,舌光无苔者,热邪渐解,阴液已伤,银翘增液汤主之。
按:本条热邪渐减而未净,应滋相对不足之阴,故清热养阴各半,以促进病灶修复。
银翘增液汤
金银花10g,连翘10g,生地黄10g,麦门冬10g,玄参10g,黄芩10g,当归10g,白芍药10g,天花粉10g。
水煎服。
热毒结于角膜深层,睫状充血,血色鲜红,角膜实质层浸润、水肿,或弥漫,或呈盘状,或呈舌状,或血管侵入,甚则角膜内皮水肿皱褶,点状沉着物附着。沙涩流泪,舌红苔黄者,银花解毒汤主之。先前服羌活胜风汤,风邪业已解散者亦服之。
按:本条为角膜实质炎的正治法。热毒结于角膜深层,多为肝经热毒郁结,或外感热毒直中深层,或热毒由浅层渐次传入。银花解毒汤为治疗先天性梅毒性角膜实质炎的有效方剂,可广泛用于各类角膜实质炎,因于单疱病毒者,加紫草、板兰根,合方中金银花、蒲公英、黄芩以抑制单疱病毒。若角膜新生血管显著者,加当归、赤芍药、红花、茺蔚子以化瘀滞。先按风证辨证施治,风证解而病灶未愈者,亦按本条治之,即辨病施治之法。
银花解毒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金银花15g,蒲公英15g,桑白皮10g,天花粉10g,枳壳5g,龙胆草5g,蔓荆子10g,黄芩10g,制大黄10g,生甘草5g。
水煎服。
服银花解毒汤,角膜实质层浸润、水肿逐步吸收,混浊犹存,舌光无苔者,热毒渐清,阴液受劫,银翘增液汤酌加石决明、决明子、青箱子、密蒙花等清肝退翳之品。
按:本条与银翘增液汤证的治法相同,清邪与滋阴并进。退翳药物多用于邪气渐退之时,但退翳药物的选用亦要根据病邪的性质,菊花、蝉蜕、木贼、谷精草等多用于风热翳障,本条因于肝经热毒,故选用具清肝作用之药物。
银翘增液汤(方见前)。
角膜软化证,角膜溃疡,甚则穿孔。患儿面黄消瘦,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脾胃虚弱,肝火上乘。急当治标,清火为先,羚角鸡肝散主之。
按:角膜软化证,即疳积上目。本条为肝火急迫,当须急治。若只见体虚,一味补脾益气,精血津液不能骤生,反而助内炎之火。羚角鸡肝散为长期验之临床有效之方剂。
羚角鸡肝散
羚羊角1.2g,白芍药6g,龙胆草6 g,黄连3g,谷精草6g,甘草1.8g,石决明12g,夜明砂9g,厚朴4.8g,制大黄6g,神曲6g,青皮6g,枳壳6g。
先将石决明盐水煅3次,研极细末,羚羊角磨汁晒干,再与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细筛过,收贮瓷瓶内,每服4.5g,雄鸡肝1具,划迹,将药末掺肝内,放入瓷碗中,加米饮汤4—5匙,在饭锅内蒸熟,分2—3次服下。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压不能控制,头眼俱痛,恶心呕吐,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势急者,水火同治,大黄茯苓汤主之。势缓者,血水同治,化瘀疏水汤主之。
按:根据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睫状充血、角膜雾样混浊、瞳孔散大、眼压增高等体征,结合本条出现的症状,其病机为火壅、血瘀、水阻。势急者,谓火盛气逆,当泻火通腑,利水疏导。势缓者,当重点解决血瘀水阻这一基本病理,以化瘀、利水、泻火为法。
大黄茯苓汤
生大黄10g(后下),茯苓30g,黄连10g,制半夏10g,瓜蒌皮10g,枳实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 水煎服。
化瘀疏水汤
益母草30g,泽兰10g,当归10g,猪苓10g,茯苓30g,桃仁10g,泽泻10g,茺蔚子10g,车前子10g(包),红花10g,制大黄10g。 水煎服。
前葡萄膜热毒证,睫状重度充血,色暗红,睫状压痛明显,角膜内皮水肿,大量点状或羊脂状沉着物附着,前房纤维素性渗出,虹膜肿胀、后粘连。眼球剌痛,流泪,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者,热毒蒸灼,血热瘀结,当泻火与化瘀并行,解毒活血汤主之。前房积脓者加石膏、知母,或投大黄石膏汤。
按:本条热毒或从内发,或由外传里,或风热证风从热化。虹膜、睫状体血管丰富,热毒极易入血,血与热结,则充血色紫而剌痛,虹膜肿胀。血中水液被火热蒸灼而混浊,渗于外则为可见之渗出。论其治法,非泻火凉血化瘀不能解其结。前房积脓由下而上,从经络言,责之阳明热盛,加石膏、知母,乃白虎汤之义。大黄石膏汤则通腑泄热之力更强矣。
解毒活血汤
制大黄10g,黄连10g,黄芩10g,生地黄10g,赤芍药10g,归尾10g,桃仁10g,红花10g,紫草10g,牡丹皮10g,茺蔚子10g。 水煎服。
大黄石膏汤(方见前)。
服解毒活血汤,瘀热渐解,睫状充血减轻,房水渐清,滴扩瞳药瞳孔已散大,当减其剂,抑阳汤主之。
按:瘀热化解,当滋阴以善其后,但仍需清未净之热。抑阳汤为清热滋阴之方,正为适宜。
抑阳汤(《秘传眼科纂要》)
知母10g,黄柏10g,寒水石15g(或石膏30g),茯苓10g,当归10g,黄连5g,独活5g,生地黄15g。 水煎服。
后葡萄膜热毒证,眼底见黄白色渗出斑,轻者仅见于黄斑部,视网膜反光增强,或呈灰白色水肿,甚者乳头水肿,玻璃体尘埃状或星、丝、雪球状混浊。热毒由前节部传来者,治同前条。热毒直中眼底,迫及血分,血热渗出者,当气血两清,石膏生地黄汤主之。中间葡萄膜热毒证,治亦同法。
按:本条言后葡萄膜炎及中间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热毒证偏于血热瘀结,后葡萄膜热毒证偏于血热渗出。故一以泻火化瘀,一以清气凉血。本条视网膜水肿,系“热胜则肿”之列,与水湿门中水湿潴留者不同。
石膏生地黄汤
石膏30g,鲜生地黄30g,知母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金银花10g,连翘10g,黄连10g,玄参10g,紫草10g。 水煎服。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视网膜深层渗出,色灰白,略呈圆形,稍隆起,边缘模糊,亦宗石膏生地黄法。若病灶周边伴出血,血热渗出与血热妄行并见,石膏生地黄汤加生蒲黄、炒栀子、侧柏炭、仙鹤草方主之。
按:本条证型见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活动期,其病机与上条同,仅是病变局限于黄斑部,故治法相同。但该证常伴出血,凉血止血之品又当加入。
石膏生地黄汤(方见前条)。
石膏生地黄汤加生蒲黄、炒栀子、侧柏炭、仙鹤草方
石膏生地黄汤 加生蒲黄10g ,炒栀子10g,侧柏炭10g,仙鹤草10g。
眼球穿孔伤,毒邪外侵,传入球内,蒸灼膏液,成燎原之势。胞甚肿,结膜睫状高度充血,角膜混浊水肿,虹膜肿胀、后粘连,前房积脓,甚则玻璃体混浊化脓,病势险重,三五解毒汤加石膏方主之。
按:本条言眼球外伤引起的化脓性眼内膜炎。毒邪缘于外伤,治疗重在解毒泻火。本条病证险恶,需同时结合西药积极治疗。
三五解毒汤加石膏方
三五解毒汤(方见前) 加生石膏50g。
眼球穿孔伤,毒邪内迫,传于健眼,据前、后部现证,按葡萄膜热毒证各条治之,重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
按:本条言交感性眼炎。病源于毒邪,故按葡萄膜热毒证施治,不另立方。
急性视神经乳头炎,乳头充血水肿,伴渗出、出血,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眼球发胀,转动而痛,头痛口干,舌红苔薄或黄。肝火循经炎于目系,龙胆泻肝汤加丹皮方主之。若伴上呼吸道感染者,热毒直中目系,银翘散加山栀、丹皮方主之。
按:急性视神经乳头炎从肝火论治,其因有二。足厥阴肝经系目系,其一也。乳头充血、水肿、出血,血管扩张,火迫之征,其二也。伴上呼吸道感染,邪从外来,病虽在肝经,治则重在清热疏散。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丹皮方
龙胆草6g,生地黄15g,栀子10g,泽泻10g,柴胡10g,黄芩10g,车前子10g(包),木通5g,甘草5g,当归10g,牡丹皮10g。 水煎服。
银翘散(《温病条辨》)加丹皮、山栀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5g,薄荷5g,生甘草5g,荆芥5g,豆豉10g,牛蒡子10g,栀子10g,牡丹皮10g,竹叶10g,鲜芦根30g。 水浸泡数小时,煎沸后即去渣服。
服龙胆泻肝汤,乳头水肿渐退,视力增进。肝火得泻,肝热未净,明目消炎饮主之。
按:火为热之极,火势减而热犹存,改泻为清,乃程度之别。
明目消炎饮(《眼科临证录》)
鲜生地黄30g,生栀子10g,连翘10g,黄芩10g,牡丹皮10g,生石决明15g(先煎),赤芍药10g,生甘草5g,夏枯草5g,金银花10g。 水煎服。
视盘血管炎,乳头充血水肿,乳头周围少量出血,亦以龙胆泻肝汤加丹皮方治之。若视网膜出血重者,当于血证门中求之。
按:视盘血管炎包括睫状动脉炎与视乳头静脉炎两种,本条为前者,病变主要在目系,亦表现为火热之征,故治法与视神经乳头炎相同。若属视乳头静脉炎,视网膜广泛出血者,当按血证门中诸法治之。
龙胆泻肝汤加丹皮方(方见前)。
邪热客于目系,玄府不利,神光发越受阻,视力突然下降,眼球转动疼痛,眼底无改变。势急者,眼胀头痛,口干舌边尖红,清肝为先,明目消炎饮主之。势缓者证轻,通利为法,丹栀逍遥散主之。
按:本条言急、慢性球后视神经炎证治。因眼底无改变,责之玄府不利。明目消炎饮、丹栀逍遥散均为治疗球后视神经炎的有效方剂,前者重在清肝以解玄府之热,后者重在疏肝以解玄府之郁,所主有缓急之别。
明目消炎饮(方见前)。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柴胡5g,薄荷3g,甘草3g,煨姜1块,当归10g,白芍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栀子10g。 水煎服。
小儿热病后,余邪未尽,羁留经络,玄府郁闭,目失濡养,视力急剧下降,甚则黑朦,属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皮质盲之类,当疏肝解郁,通利玄府,逍遥散验方主之。
按:小儿本无肝郁气滞之证,然用逍遥散疏肝,取其通利玄府之义。盖肝气通于目,而玄府为气机出入升降之门户。门户闭,则肝气郁。肝气畅,则玄府利。此为逍遥散在眼科运用之变通法。
逍遥散验方(《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当归身9g,焦白术6g,甘草3g,柴胡6g,牡丹皮6g,茯苓12g,焦栀子6g,菊花6g,白芍药9g,枸杞子9g,石菖蒲10g。 水煎服。
凡眼病目胀视糊,伴头昏头痛,心烦易怒,口苦舌红,或耳鸣,或失寐,或恶心,或面潮红,或腰膝痠软者,此肝阳上亢,当滋阴平肝,决明钩藤汤主之。
按:肝者,体阴用阳,若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升发无制,遂成肝阳上亢之证。肝阳者,亦肝热也,乃虚热耳,与肝火属实者不同。本条重在全身辨证,而不注重眼部辨病,如开角型青光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高血压病眼底出血、视疲劳等病,有本条见证者,可按法治之。目者肝之窍,肝阳上亢为眼病之所常见,故列此条,以补火热门之不足。
决明钩藤汤
生石决明15g(先煎),钩藤10g(后下),夏枯草5g,生地黄15g,白芍药10g,甘草5g,菊花5g,黄芩10g,当归10g,茯苓10g,怀牛膝10g。 水煎服。
加减法:耳鸣加磁石15g(先煎);失寐者茯苓改朱砂染茯神,加酸枣仁10 g;恶心加赭石15g(先煎);面潮红加龟板15g(先煎),牡蛎30g(先煎);腰膝痠软加杜仲10g。
凡眼病干涩、刺痛、视糊,伴失寐梦多,心烦心悸,舌红者,阴血不足,心火上亢,生地黄连汤主之。
按:本条亦补火热门之不足,重在全身辨证。生地黄连汤从李东垣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化裁,具泻火养阴,镇心安神之效。
生地黄连汤
生地黄15g 黄连10g 当归10g 朱茯神10g 炙甘草5g 白芍药10g 酸枣仁10g 龙骨15g(先煎) 水煎服。
目病虽曰风证、热证、风热证居多,但水湿证亦不少见。凡眼病迁延日久,当结合目部形状,于湿证中求之,舌诊尤为重要。
按:湿乃未积之水,水乃成形之湿,水湿属性同一,仅程度之别。眼病水证,多从辨病而得,湿证则多从辨证而论。故眼病湿证,临床易被疏忽。湿属阴邪,其性粘滞,客于目不易解散,大凡外眼病久不愈者,应考虑湿之为患。眼部湿证虽有特定形证,但需按重全身辨证,腻苔的出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病日久,或痒,或痛,或胀,或涩,或视糊,黄昏至晚间尤重。分泌物白而粘,或呈白沫样。溲黄,舌淡苔腻。此湿证也,投疏风清热剂不应,藿香苡仁汤主之。若涩甚舌红,阴虚挟湿者,藿香苡仁汤减防风、川芎加生地、丹皮方主之。
按:湿邪或从外侵,或从内生,其性类水,易阻遏气机,继而影响血运,故能产生痒、痛、胀诸症。湿阻气机,碍于津液的输布则涩,与湿病口干同理。黄昏至晚间为阳中之阴,阴气始盛,湿为阴邪,盛于其时,故视糊加重。湿为阴类,其性粘滞,故分泌物白而粘。本条病证多见于慢性结膜炎,其他眼病,如浅层巩膜炎、表层点状角膜炎等,有湿证可求者,均可按本条论治,不必拘泥病位。若阴虚挟湿,治疗颇为棘手,当以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为则。
藿香苡仁汤
藿香5g,薏苡仁30g,泽泻10g,滑石10g,大腹皮5g,车前子10g(包),防风5g,当归10g,川芎5g,茯苓10g。 水煎服。
藿香苡仁汤减防风、川芎加生地、丹皮方
藿香5g,薏苡仁30g,滑石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大腹皮5g,茯苓10g,当归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水煎服。
湿热互结胞睑,睑缘或皮肤红肿糜烂,渗出结痂,痒甚疼痛,舌红苔黄腻,当分解湿热,连朴二妙汤主之。四物澄波散外洗。
按:湿与热合,而成湿热之证,亦为眼病之所常见。本条症状可出现于溃疡型睑缘炎、眼睑湿疹、热性疱疹、带状疱疹等病的病程中,虽病种不同,但均可现湿热见证,治疗皆以清热燥湿为法。
连朴二妙汤
黄连10g,厚朴5g,苍术10g,黄柏10g,滑石10g,茯苓10g,车前子10g(包),木通5g,藿香5g,地肤子10g,白藓皮10g。水煎服。
四物澄波散(《圣济总录》)
胆矾12g(水洗去沙土),干姜15g(炮制),滑石(研),秦皮(去粗皮)各30g。
上药捣研为散,每用1g,沸汤浸泡,澄清洗。本方可用干姜、滑石、秦皮各10g,先煎,后将胆矾10g,溶于滤液中外洗。
湿与风与热相合,目奇痒,生眵乳白稠粘,沙涩疼痛。睑结膜扁平乳头,球结膜呈污棕色调,充血不鲜,角膜缘灰黄色胶质样结节。风、热、湿三者同治,银芷茵陈汤主之,防风通圣丸亦主之。
按:本条专言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混合型之证治。风、热、湿三邪并存,故合治之。银芷茵陈汤治风治热治湿力均,防风通圣丸则偏于治风治热。
银芷茵陈汤
金银花10g,白芷10g,茵陈10g,生甘草5g,荆芥10g,黄芩10g,滑石10g。车前子10g(包),蝉蜕5g,地肤子10g。水煎服。
防风通圣丸(《宣明论方》)
防风15g,荆芥15g,连翘15g,薄荷15g,川芎15g,当归15g 白芍药15g,白术15g,栀子15g,大黄15g,芒硝15g,生石膏30g,黄芩30g,桔梗30g,甘草60g,滑石90g(包衣用),麻黄15g。上药粉碎成细粉,水泛为丸。每服6g,1日2次。
角膜溃疡经久不愈,溃疡面大,坏死组织色晦暗,或己查出霉菌,服清热解毒剂不效,舌苔黄腻,湿热胶粘不解者,连夏茵陈汤主之。
按:本条常见于霉菌性角膜溃疡,其他类型角膜溃疡显湿热见证者,亦按本条治之。
连夏茵陈汤
黄连10g,制半夏10g,茵陈10g,滑石10g,栀子10g,茯苓10g,木通5g,藿香5g,黄芩10g,石菖蒲10g。 水煎服。
圆锥形角膜,后弹力膜破裂,角膜实质层高度肿胀增厚,上皮广泛水泡,头昏食减,舌淡苔腻,脾虚水湿上泛,参芪苓术汤主之。
按:本条为急性圆锥,病变虽在角膜,但现证为水湿潴留,故治疗从脾从湿,而不从肝从热。列此条证治,为示眼之各部皆有水湿之证,辨证时不要拘泥于病位。
参芪苓术汤
党参15g,黄芪30g,茯苓10g,泽泻10g,薏苡仁30g,制半夏10g,陈皮5g,苍术10g,白术10g,防风10g,防己10g,桂枝10g,山药10g。水煎服。
眼内真气怫郁,开合失度,神水输布障碍,壅滞为患。开角型青光眼早期,眼压波动幅度增大,或眼压增高,全身常无证可辨,当助气化,利水湿,逍遥五苓汤主之。服汤不效者,血水同治,化瘀疏水汤去大黄加桂枝、甘草方主之。
按:眼内真气具有推动和固摄神水的功能,使之有节制地输出,从而保持一定的量,维持眼压的正常水平。一旦眼内真气功能失常,即影响神水的输布,而成水液潴留之证。水之阻滞源于气之不畅,利水当先调气,五苓散中桂枝温阳以助气化,逍遥散则专事条达肝木,而调畅眼内气机。根据“血—水—膏”模式,“水外则皆血”,神水的输布,以蕴藏在球壁内的血脉为通路,眼内真气怫郁日久,致脉络瘀阻,形成血瘀水阻之病理。化瘀疏水汤乃血水同治之方,本条无火邪,故减大黄,加桂枝、甘草者,从阳从气也。
逍遥五苓汤
柴胡5g,当归10g,白芍药10g,白术10g,茯苓30g,桂枝10g,猪苓10g,泽泻10g,炙甘草5g,车前子10g(包)。水煎服。
化瘀疏水汤减大黄加桂枝、甘草方
益母草30g,当归10g,茯苓30g,猪苓10g,桃仁10g,泽兰10g,泽泻10g茺蔚子10g,车前子10g(包),红花10g,桂枝10g,炙甘草5g。 水煎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水肿,伴渗出斑点,周围反射光晕环绕,中心反光不可见,此为水液内停,全身常无证可循,五苓桃红汤主之,治水亦当治血,血道通而水道利。
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为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损害,脉络膜毛细血管网渗漏液体积于黄斑部,结合眼底所见,属于水证,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配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调节眼部微循环,降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渗漏液的吸收。此亦血水相关之理,盖水液停留之处,常有血液瘀滞,血液流畅,水液散布尚有出路。
五苓桃红汤
桂枝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5g,当归尾10g,赤芍药10g,川芎10g,车前子10g(包)。水煎服。
服五苓桃红汤数十剂,黄斑部水肿消退,视力增进,邪退当须扶正,于虚证门中求之。
按:水液潴留,邪也。五苓桃红汤,祛邪之方。邪退培正,乃常法也。于虚证门中求之,循补益之法。
服五苓桃红汤数十剂,黄斑部水肿迟迟不退,视力增进缓慢,当健脾气以化水湿,参芪苓术汤主之。
按:服利水活血剂,水肿不退,示治标不效,当标本兼治。治本者从脾,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脾气健,则水湿不能化生。
参芪苓术汤(方见前)。
眼球挫伤,视网膜振盪,呈灰白色水肿,轻者仅黄斑部水肿,或伴网膜出血。此暴力冲伤眼内真气,气不布津,水液停聚。助气化,利水道,通血脉,五苓桃红汤主之。
按:目以血为本,受暴力冲击,或虽未见出血,血病必存,血水同治为当然之法。
五苓桃红汤(方见前)。
原发性视网膜浅脱离,未见裂孔,可服网脱汤,治水从虚中求之。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裂孔封闭,但网膜下积液未吸收者,先服桃红五苓汤,血水同治。网膜下积液迟迟不退者,亦主以网脱汤。
按: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应当及时手术治疗,少数病例不宜或不接受手术者,可按本条治之。视网膜下积液,当利水以除之。然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高度近视眼,发病前已存在视网膜变性、萎缩及玻璃体液化等退行性病变,这些病变发生在水轮范围,为肾虚之病理表现。故本条不单一治水,而从虚中求之。一以补肾,温阳化水。一以健脾,益气行水。乃标本同治之法。若术后网膜下积液不吸收,先活血利水以治标,不效,则标本同治。
网脱汤
肉桂6g,党参15g,黄芪30g,女贞子10g,覆盆子10g,茯苓30g,猪苓10g,白术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当归10g,丹参10g,山药10g。水煎服。
五苓桃红汤(方见前)。
湿热客于目系,玄府阻滞,脏腑之精气不能上承,视力下降,舌红苔黄腻者,连朴菖蒲汤主之。
按:本条可见于急、慢性球后视神经炎、前部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病,诊断要点在舌诊,如伴胸闷纳减,头重如裹,乏力嗜睡等证,则湿热之依据更为充分。
连朴菖蒲汤
黄连10g,厚朴10g,石菖蒲10g,川芎10g,郁金10g,藿香5g,茯苓10g,葛根10g。 水煎服。
服连朴菖蒲汤,湿热之邪渐解,视力增进,腻苔已宣化,当疏肝气以通利玄府,化湿浊以清除余邪,逍遥散加山栀、葛根、郁金、菖蒲方主之。
按:本条为善后之法,因湿热为患,不用阴腻及甘温之剂,而取逍遥散,方中归芍养血,苓术草健脾益气,滋而不滞,补而不壅,无碍湿热之邪。
逍遥散加山栀、郁金、菖蒲、葛根方
柴胡5g,当归10g,白芍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石菖蒲10g,栀子10g,郁金10g,葛根1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