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病风盛,头痛鼻塞,涕泪清稀,胞肿而浮,疼痛沙涩,见光则低头闭目以避之,口不渴,舌淡苔薄白。结膜充血,或结膜睫状混合充血,血色较淡,角膜浅层病变,形如星点、丝条、树枝,或角膜实质层浸润、水肿。病属初起,当以辛散,羌活胜风汤主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按:本条所列症状,皆风邪客于上焦,郁遏目经络中阳气所致(证状分析参见卷一目论语摘·辨证·辨风热湿痰)。然细究本条,与寒邪目病基本相似,故可视为风邪挟寒之证,多见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角膜实质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疱性角膜炎、眼部带状疱疹等病初期阶段。本条重在辨病邪,而不重辨病位。羌活胜风汤在原著中治风热不制之病而风胜者,本条用之,方中黄芩不为清热而设,而为制约之用。
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羌活10g,川芎10g,白芷10g,独活10g,防风5g,黄芩10g,白术10g, 柴胡10g,枳壳5g,前胡10g,桔梗10g,薄荷5g,荆芥5g,甘草5g。
以水浸泡数小时,煎沸后即去渣热服。
风盛目病,服羌活胜风汤,诸风证悉减,减其剂。若风从热化,当于风热门或火热门中求之。
按:诸风证悉减,谓风邪除而未尽。减其剂,或减轻风药剂量,或渐撤辛温之品。风邪不解,部分热化,则成风热之证,全部热化,则成火热之证,应结合病位于各自证中寻求治法。
风邪客于睑眦腠理之间,目奇痒,睑结膜充血,或血管模糊,或见乳头,或见滤泡,口不渴,舌淡苔薄白。当以祛风重剂,驱风一字散主之。
按:本条为风盛目痒,常见于睑结膜型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沙眼、慢性结膜炎等病。驱风一字散为辛热之剂,挟热者则不可投。
驱风一字散(《证治准绳》)
制川乌10g,川芎10g,荆芥5g,羌活10g,防风5g,薄荷5g。
水煎服(原方为散剂,参见卷三眼科方歌·祛风剂)。
窍虚风袭,激泪而出,冬月发作或加重,目不红肿,泪道通畅,舌淡苔薄。祛风固窍,屏风止泪汤主之。
按:窍虚,泪窍虚也。泪窍,狭意指泪点,位于睑缘,亦属肌表,故固表即固泪窍。玉屏风散原为固表止汗之剂,本条藉以固泪窍而止泪。本条病证,如伴下泪点狭窄,或轻度外翻,可同时行下泪点咬切术,以增加疗效(方法见本条附录)。
屏风止泪汤
黄芪50g,白术15g,防风10g,细辛5 g,薄荷5g,菊花5g,白芷10g,川芎10g,五味子10g。
水煎服。
附录:改良泪点咬切术
1. 器械:12号刀片(镰形)、泪点扩张器、巩膜咬切器(1.5 mm)。
2. 麻醉:将浸有1%的卡因液的棉卷置于下泪点处3—5分钟,再于泪点下方约2 mm处按入少量利多卡因液(药液中混入适量盐酸肾上腺素液)。
3. 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以泪点扩张器扩张泪点,将12号刀片刃面向上,插入泪点约2 mm,然后将刀片向上挑,切开泪小管约1.5 mm,再将巩膜咬切器舌叶插入切口,深约1—1.5 mm,使咬切头斜向泪湖睑结膜面,咬除管壁及粘膜组织,涂抗生素眼膏,术眼封闭1天。
4. 优点:12号刀片的弯尖头易于插入泪点,并易于从内向外切开泪小管。
风邪中于目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肌肉失养而驰缓,目斜,复视,或斜视不显,查出虚象,或上睑下垂。病起突然,头痛寒热,舌淡苔薄白。当散风通络,羌活秦艽汤主之。
按:本条为眼肌麻痹初起,风证显然,从外风论治,因感冒而诱发者尤宜。
羌活秦艽汤
羌活10g,秦艽10g,荆芥5g,防风5g,川芎10g,木瓜10g,细辛3g,白僵蚕10g,蝉蜕5g,当归10g。
水浸泡时间宜长,煎沸后即去渣热服。
筋脉拘挛,口眼时时牵引而动。经曰:风胜则动。此风之征,病久为痼疾,不易取效,排风散缓图。
按:本条可见于面神经痉挛合并睑痉挛,治疗颇为棘手。全身无证可辨者,可按本条治之,外风、内风同疗。
排风散(《济生方》)
天麻、桔梗、防风、五味子、乌梢蛇、细辛、白芍药、全蝎各30 g。
上药为细末,每服3g,食后米饮汤调下,每日3次。方中可加入蜈蚣30g。若改汤剂,细辛、全蝎、防风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目被物伤,风邪乘虚侵入,头眼疼痛,沙涩、流泪、畏光。当祛风和血,除风益损汤主之。内眼手术后刺激证状重者,治亦同法。
按:本条包括眼部各种挫伤及锐器刺伤。需缝合修补者,当先手术。若以出血为主者,当于血证门中求之。伤口严重感染者,当于火热门中求之。
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藁本10g,防风10g,前胡10g,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药10g,川芎10g(赤肿较重者,熟地黄、白芍药、当归改为生地黄、赤芍药、当归尾)。
水煎,热服。
小儿瞬目次数增多,甚者发则头倾项斜,可伴目痒、食少,舌淡苔薄或腻。此脾虚风动,参术钩藤汤主之。
按:本条病位在眼睑,脾之病。瞬目频频,风之象。小儿无情志之伤,肝风之动,缘于脾虚,即土弱木强。治则一以实脾,一以息风。
小儿瞬目次数增多,即小舞蹈病,与脑部局限性炎性病灶有关。本病能自愈,但可复发。
参术钩藤汤
党参6g,白术6g,茯苓6g,甘草3g,胡黄连3g,钩藤6g(后下),全蝎3g,白僵蚕6g,白芍药10g,生石决明10g(先煎),鸡内金5g,炒麦、谷芽 各10g。
水煎服。
外眼病风热证居多,或感风热病毒,或外风引动内热,或风证热化。同一风热证,又有风重于热,热重于风,风热并重之别,临床须细辨。
按:风热证,风之挟热也,本属风证,因外眼病风热证多见,故另立一门。
风热轻证,流泪生眵,沙涩发痒,结膜充血,舌苔正常,或舌红苔薄,银翘荷芩汤主之。病及角膜浅层,点状或树枝状浸润,流泪、畏光、刺痛者,银翘柴芩汤主之。
按:本条病位浅,病邪轻,治以轻剂。银翘荷芩汤、银翘柴芩汤皆辛凉之剂,因病位不同,组成稍有差异。本条辨病邪与辨病位相结合,重在辨病邪。
银翘荷芩汤
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5g,黄芩10g,茺蔚子10g,赤芍药10g,荆芥5g,防风5g,牡丹皮5g,车前子10g(包)。
水煎服。
银翘柴芩汤
金银花10g,连翘10g,柴胡10g,黄芩10g,荆芥5g,蝉蜕5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茺蔚子10g,车前子10g(包)。
水煎服。
风热重证,胞睑红肿,眵泪交流,痛痒并作,沙涩羞明,球结膜高度充血,伴水肿出血,或现寒热,舌红苔薄,麻黄大黄汤主之。若邪传风轮,角膜上皮点状浸润,或上皮下粗点样混浊,仍主以麻黄大黄汤。病退邪减,按风热轻证治之。充血消退,角膜上皮下粗点样混浊迟迟不除者,柴芩退翳汤主之。
按:本条病证多见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等病,病变虽在浅层,但风热邪重,故主以重剂。流行性角结膜炎的角膜上皮下损害可持续数月,甚则数年,另立柴芩退翳汤,清风热余邪,退翳磨障明目,促进点状混浊吸收。
麻黄大黄汤
麻黄10g,制大黄10g,荆芥10g,黄连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茺蔚子10g,车前子10g(包)。
水煎服。
柴芩退翳汤
柴胡10g,黄芩10g,防风5g,菊花5g,生地黄黄15g,苍术5g,炙甘草5g,谷精草5g,蝉蜕5g,石决明15g(先煎)。
水煎服。
风热重证,胞甚肿,不能睁开,泪多痛剧,羞明沙涩。结膜睫状混合充血,角膜溃疡,或在浅层,或在浅实质层,色尚灰白。头痛鼻塞恶风,口渴便结,舌红苔薄。当投重剂 ,双解汤主之,乌黄汤亦主之。
按:本条为角膜风热重证,不从五轮辨证,而从病邪论治。本条特点为痛剧,方中风药选用辛散走窜,善能止痛之品,与上条有别。乌黄汤吸取内科使用川乌治疗头风的经验,在眼科领域标新立异。
双解汤
藁本10g,细辛5g,薄荷5g,白芷10g,制大黄10g,黄连10g,防风5g,木通5g,白芍药10g,枳壳5g,甘草5g。
水煎服。
乌黄汤
制川乌10g,制大黄10g,细辛5g,千里光10g,连翘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牡牡丹皮10g,当归10g,茺蔚子10g。
水煎服。
服双解汤或乌黄汤,诸证得减,风热之邪渐解,当用轻剂 ,宜银翘柴芩汤。若服汤病不解,风从热化,当于火热门求之。
按:病减则剂亦减,邪变则治亦变。以上四条示风热目病大概证治,以下分列各部风热证。
银翘柴芩汤(方见前)。
眉骨疼痛,午时尤重,鼻塞黄涕,发热恶风,舌红苔薄黄。风热上受,阳气相抗,当祛风清上,加味选奇汤主之。
按:风热为阳邪,盛于阳分,中午为阳中之阳之时,故痛甚。阳明经行于身之前,额属阳明,眉骨亦属其部。本条眉骨痛者,风热客于阳明也,故方中多选用阳明经药。选奇汤(方见卷三眼科方歌·祛风剂)原为祛风之剂,方中黄芩为制约而设,今加大剂量,而为清热之用。
加味选奇汤
羌活10g,防风10g,黄芩10g,生甘草5g,白芷10g,石膏30g,川芎10g,蔓荆子10g,白僵蚕10g,桔梗10g,苦丁茶10g。
水煎服。
迎风泪出,泪点周围红润,泪道通畅或狭窄,结膜轻度充血,伴发痒生眵者,风热客于泪窍,止泪当须通窍疏风清热,细辛石膏汤主之。
按:迎风泪出,有冷泪、热泪之分,单纯依据泪液之性质,临床鉴别较困难。本条重在辨局部形证。泪窍通于鼻,肺气亦通于鼻,故风热客于泪窍者,治在上焦。
细辛石膏汤
细辛6g,石膏30g,连翘10g,黄芩10g,川芎10g,白芷10g,薄荷5g,菊花5g,桔梗10g。
水煎服。
风热目痒,结膜轻度充血,或眦角糜烂,伴生眵沙涩。欲解风热之邪,当于血中求之,荆芥生地黄汤主之。
按:上条以泪为主,本条以痒为主,皆风热之证,主证不同,治法亦异。血中求之者,或凉血,或活血,以利风散热清。本条常见于慢性结膜炎、眦角性结膜炎、沙眼等病,其痒之程度较轻,非比痒若虫行症之奇痒。
荆芥生地黄汤
荆芥5g,生地黄15g,蝉蜕5g,白蒺藜10g,薄荷5g,当归10g,木通5g,赤芍药10g,川芎10g,菊花5g。
水煎服。
风热客于眼睑,结于皮肤,红肿痒痛,疱疹簇生,或疱疹、痂盖相间,舌红苔薄者,凉膈清脾饮主之。若风热挟湿,水泡晶莹,凉膈清脾饮去生地黄加苡仁、防已、滑石方主之。
按:本条常见于热性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等病,红肿痒痛为其辨证要点。凉膈清脾饮在原著中治鸡冠蚬肉[1],此症常需手术治疗,但该方具较好的清热疏风凉血功效,故用于本条的治疗。水泡晶莹,皮肤间水湿阻滞,去生地黄阴腻,加利湿之品。
凉膈清脾饮(《审视瑶函》)
荆芥5g,石膏30g,防风5g,赤芍药10g,生地黄15g,黄芩10g,连翘10g, 栀子10g,薄荷5g,生甘草5g,灯芯30段。
水煎,食后热服。
凉膈清脾饮去生地黄加苡仁、防已、滑石方
荆芥5g,石膏30g,防风5g,黄芩10g,连翘10g,赤芍药10g,栀子10g,薄荷5g,生甘草5g,生薏苡仁30g,防已10g,滑石10g,灯芯30段。
水煎服。
眼睑风热证,风热内传,则按所传各部风热证治之。若邪已热化,则于火热门中求之。
按:“风者善行而数变”,风热之邪亦易于传变。风热由眼睑传内,则邪趋深入,病情加重。热性疱疹、带状疱疹等病常可发生角膜疱疹、浅层角膜炎、角膜实质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证,按并发证所在病位,结合病邪性质施治。
风热结于白睛,气血郁滞,球结膜局限性充血,现见疱疹,甚者巩膜浅层充血,结节隆起,流泪、沙涩、胀痛,证属初起,当以宣泄,麻膏芩部汤主之。若邪轻证不重者,治以轻剂,银翘芩部汤主之。
按:本条特点为风热客于白睛,局部气血流行不畅,形成疱疹或结节,治宜宣散泄热,结合病位,用药偏于肺经,根据邪之轻重,选用重剂或轻剂。
麻膏芩部汤
麻黄10g,石膏30g,百部10g,黄芩10g,前胡10g,桔梗10g,薄荷5g,枳壳5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
水煎服。
银翘芩部汤
金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百部10g,前胡10g,桔梗10g,赤芍药10g,牛蒡子10g,荆芥5g,牡丹皮10g,枳壳5g。
水煎服。
外风引动肝火,风火升扰,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头眼胀痛,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者,羚角细辛汤主之。
按: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瞳孔散大强直,眼压急骤增高,睫状充血,角膜雾样混浊,为肝胆之火上窜,冲斥眼内真气,神水因之阻滞。间有初起伴寒热者,肝火为外风引动,外风为诱因,一旦外邪解除,即按火热门中治法治之。
羚角细辛汤
羚羊角3g(研末,药液冲服),细辛6g,黄芩10g,防风5g,制大黄10g,茯苓30g,羌活10g,茺蔚子10g,车前子10g(包)。
水煎服。
热毒内发,风邪外加,风火蒸灼,虹膜睫状体炎急性发作,胞浮赤痛,泪多畏光,沙涩难睁,眉骨酸痛,口渴,舌红苔薄。当外散引动之风,内清亢盛之火,抑阳酒连散主之。
按:热毒因外风引动而发,言热毒不言某脏某腑,泛指脏腑积热。《原机启微》将虹膜睫状体炎称为强阳搏实阴之病,治以抑阳酒连散,谓抑阳而缓阴,抑阳用清火药,治阳气之强盛,缓阴用辛散药,治阴气之紧急。此种解释似乎玄奥,抑阳酒连散乃祛风清热之剂 ,故列本条风热证。
抑阳酒连散(《原机启微》)
蔓荆子10g,前胡10g,羌活10g,白芷10g,甘草5g,黄芩10g(酒制),栀子10g,寒水石30g(或石膏30g),黄连10g(酒制),防已10g,生地黄15g, 独活10g,黄柏10g,防风5g,知母10g。
水煎服。
服抑阳酒连散,频滴阿托品液,诸证悉减,瞳孔业已散大,当减其剂,加减酒连散主之。若证未解,风从热化,血热瘀结,当于火热门中求之。
按:加减酒连散为抑阳酒连散之轻剂,用于滴扩瞳药后刺激证状减轻者,为临床所多用。
加减酒连散
知母10g,黄柏10g,石膏30g,茯苓10g,当归10g,黄连5g,独活10g,生地黄15g,羌活10g,防风10g,蔓荆子10g,防已10g。
水煎服。
【注释】
[1]鸡冠蚬肉:相当于睑内新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