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黄某,男,71岁。口渴年余,屡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改予中医养阴清热剂仍无效,且腹泻不止。在医院多次系统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刻诊:口渴,入夜尤甚,然饮水不多,全身乏力,稍怕冷,腹胀,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痰湿内停,治宜温肾健脾,祛痰除湿。处方:茯苓15克,炒白术、苍术各12克,制附片、党参、藿香各10克,干姜、陈皮、石菖蒲、炙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2诊:服药5剂,口渴略减,全身稍觉有力,腹胀、便溏减轻,饮食好转,仍怕冷,舌苔稍白腻,脉变化不大。上方加砂仁6克,肉桂3克,服法同前,再服7剂。3诊:口渴基本消除,余症明显好转,舌苔已化,继以2诊方5剂巩固之。
体会
燥者润之,本为治之大法,于此则大谬矣,是以本案投养阴清热剂无效。水和精气之输布,尤在脾之运化。然脾之健运,全赖肾之温煦,尤其年高之人,脾肾阳气已亏,中焦湿浊难化,蕴湿生痰,痰聚于肺则不能为脾散布津液,津液不能上潮故口渴也。本案以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加菖蒲、苍术、藿香等温燥药祛痰除湿,则肾阳旺,脾胃健,痰浊化,口渴除。此古人“以燥治燥”之法,实治病求本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