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中医诊断
>>
抑郁症
>>
查看详情
早搏的中医治疗
2019-02-18 11:16:22
早搏的中医治疗
早搏的中医治疗
1历史沿革
心悸,《说文解字》注曰:“悸,心动也。”《内经》中尚无“心悸”、“惊悸”之谓。但有心律失常的记载和描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灵枢·根结》:“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嗣后,历代医家对此有众多阐述。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直接以“惊悸”命名篇名,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隋·巢元方立“风惊悸候”、“虚劳惊悸候”,明确指出:“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惊动不定。”符合病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的病因病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曰:“阳气外出,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主张因受外邪,导致虚寒而为病。
宋·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明确指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金·刘河间提出火衰水旺而致心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惊悸由“心虚胆怯”所致,强调情志因素与本病的关系,主张用温胆汤。对怔忡则用“心血不足”、“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五饮停蓄,堙塞中脘”所致。“当随其证,施以治法”。
元·朱丹溪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认为血虚、痰迷、痰火是惊悸的主要原因,《丹溪心法》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朱氏认为发病之本均为心虚;标,在惊为痰,在悸为饮,治疗上惊悸时有,用朱砂安神丸;痰迷用定志丸加琥珀、郁金;血少者用四物朱砂安神丸等等。
明·虞抟认为,惊悸怔忡与肝胆有关。在《医学正传》中指出:“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谓:“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在病因方面,认为:“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张景岳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论述较全面。在《景岳全书》中认为有因病而惊和因惊而病二证,因病而惊,当察客邪,以兼治其标;若因惊而病,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扶元气为主”。并提出:“心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必肝胆之不足者也”,而“阴虚劳损”者则病怔忡。
清代,叶天士对惊悸的认识更臻完善,认为病因主要有内伤七情,操持劳损,痰饮或水湿上阻,清阳失旷;或本藏阳气自虚,痰浊乘侮,水湿内盛,上凌于心;或宿哮痰火,暑热时邪,传入心神。治疗上,除沿用前代医家常法以外,对温病后期阴虚液耗所致惊悸,在复脉汤基础上,去姜、桂、参等温补,加白芍以养营阴,或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甘柔养心阴,反对妄用辛散走泄。对心悸重症,或交通心肾,或填补精血,或培中以宁心。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心悸怔忡,提出了瘀血内阻也能导致心悸怔忡。
综合历代医家的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病因:外邪、七情、痰饮、瘀血、阴阳气血虚亏。②病机:风寒暑湿诸邪搏击心神;痰饮内停,胸阳失旷;痰火内扰;心脏虚损;心虚胆怯;肝气郁结;肝胆不足,母令子虚;心脾两虚;瘀阻心脉等,皆能使心神失宁,心动无力,心脉滞阻而心之气血不能顺接,遂成脉结代而成心悸之证。
2临床辨治
心律失常一病,以虚证为主,尤以心脏虚弱为主,而肺、脾、肝、肾、气血阴阳之虚,也可影响或加重心脏的亏虚。心律失常总是本虚而标实,一俟外邪、痰、瘀等化去之后,当以扶正补虚为主。
2.1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证状: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易作,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弱结代,若见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有水肿,动则气短气急,舌淡,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之证。
治疗:补益心气。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如兼有神疲乏力,不耐疲劳,怠情嗜睡,头晕等症,是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如有心阳不振之证,则与真武汤合用。可酌情加仙灵脾、巴戟肉。若兼见脾肾阳虚者,真武汤合理中汤。
2.2心阴亏耗,气阴两亏
证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结代。或兼见气虚证象,舌偏红,但苔薄少而不干。
治疗:滋养阴血,宁心定悸。可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兼有严重失眠心烦者,为有火旺之证,可合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若兼有肝肾阴亏的证状,可合用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等。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散、炙甘草汤。用炙甘草汤的关键是处方剂量应按《伤寒论》中的比例使用,特别是炙甘草和桂枝两味不可轻用。
2.3心虚胆怯
证状: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坐卧不安,少寐多梦,食少,恶闻声响,苔薄,脉细带数或虚弦、结代。
治疗:养心安神,镇惊定志。可用平补填心丹,如夹痰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2.4痰饮内停,心脉瘀阻
证状:心悸,短气,胸脘痞闷,痰多,食少,眩晕,恶心,渴不欲饮,苔白腻,有饮邪则苔滑腻,脉弦滑结代。如见胸痛时作,胸闷心悸,唇甲青紫,舌质暗或瘀斑,脉涩结代,为有瘀阻之证。
治疗:理气化痰,可用温胆汤或导痰汤,若兼便秘者可加芒硝或生川军。兼见痰火内扰,可用黄连温胆汤。兼有饮邪者,可合苓桂术甘汤,或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心脉瘀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临床上痰瘀常常互兼,两法当应兼用。心脉瘀阻一证,也常与上述各型相兼,治当权衡。
2.5肝郁气滞,阴阳失调
证状:情志不畅,胸胁苦满,月经失调,经行腹痛,经前乳房结块胀痛,烦躁,月经前后心悸加重,苔薄,舌淡红,脉弦。若见面部时有烘热,汗出,怕冷,手足欠温,心烦,易作口舌溃疡等证,为阴阳失调之象,易见于更年期。
治疗:疏肝理气,调经宁心。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可与甘麦大枣汤合用。阴阳失调者,可用二仙汤合生脉散加生熟地。2.6其他常用方药
据笔者体会,酸枣仁汤适用于各种辨证类型的心悸、失眠证。本证中,胸闷是常见症状,苔腻者可用丹参饮或瓜蒌薤白半夏汤,苔不腻者宜用郁金、瓜蒌皮。
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中药,据报告和笔者的临床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种:桑寄生:宜重用至30g以上,据实验研究,有类异搏定样作用,有镇静及舒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及抗垂体后叶素等作用。万年青根:30g以上,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茶树根:30g以上,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20g以上,有盐皮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相似作用,抗变态反应作用,有免疫抑制作用。苦参:15g以上,有“奎尼丁样效应”。虎杖:20g以上,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附子:12g以上,有强心、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镇静等作用及某些植物神经药理活性。桂枝:12g以上。黄连:6g以上,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连素)及镇静作用。以上几味,在各种辨证类型中均可选用。
在感受外邪以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早期,可选用一些清热解毒的祛邪药,常用的有: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防风、黄连、黄芩、蛇舌草、蚤休、贯众等。
3临床疗效
3.1临床资料
临床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早搏共9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58例,20岁以下的18例,20~30岁41例,30~40岁25例,40~50岁14例。病程:最长为21年,最短为1/2月。所有病人24小时室性或房性早搏均在600次以上,其中15000次以上9例,12000~15000次24例,3000~5000次20例,1000~3000次12例。室
性早搏44例,占45.1%;房性早搏20例,占20.4%;交界性早搏12例,占12.2%;室早合并房早22例,占22.4%。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8例;室性早搏伴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各类早搏病人中,伴有ST段、T波变化13例。
3.2临床治疗
临床所有病例均按前面所述的辨证施治方法进行治疗,不固定使用一张处方。每一病例的处方中均选用“抗心律失常中药”,对于原来使用西药的患者,均不骤停。随中药的使用,采取逐渐递减药量的办法,最后完全停用西药。临床治疗以三个月为一个疗程,本组病例,最短为一个疗程,最长为五个疗程。
3.3临床疗效
3.3.1疗效标准
痊愈: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复查,早搏在100次/24小时以下者。
显效: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复查,早搏在100~600次/24小时者。
有效: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复查,早搏比原来减少1/2以上,但早搏总数在600次/24小时以上者。
3.3.2治疗结果
98例均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复查对照,疗效情况如下:
临床痊愈:45例,显效:2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显效率71.5%,总有效率88.8%。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