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介绍:陈卫川,男,1939年生,回族,中共党员。首届全国名中医,历任宁夏吴忠市中医医院院长,宁夏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近年来致力于回族医药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回族医药文献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收集古今中外回族医药文献资料千余篇、医疗器械800余件,香药、地方中草药标本近千种,创建民间回族医药展示馆。“陈卫川回医药医技医术抢救性传承研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临床上用药平稳,采众家之长,善治多种疑难杂症,对脾胃病、肾病、肝胆病、血液病及妇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精于药物,对中药制剂、植物分类、中草药栽培、中药鉴定、中药临床应用有一定造诣。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