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自测表
>>
查看详情
胃痛
2021-09-10 15:37:28
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
来源: 中医中药养生网 日期:2021-09-05 09:07:12 点击:1 属于:特种治疗方法
1.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
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
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于胃寒痛,脉沉迟而微,手足凉,苔白者,则用大建中汤治之。
又若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胃脘作痛,脉紧苔白者,则用五积散发表温里,顺气消痰,调气活血以治之。
随症加减:表证重者加桂枝;里寒重者改成肉桂;阴寒盛者加附子;腹痛呕吐加吴茱萸;有汗者减麻桂;气虚者去枳壳、桔梗,加人参、白术;妇人寒邪痛经则用艾叶醋煎。
对于外感寒湿之邪凝聚于胃脘,阳气被遏,不得舒展,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者,则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之法,刘老常用加减藿香正气汤。
组成:藿香9g,紫苏6g,茯苓6g,炒白术9g,陈皮6g,厚朴9g,桔梗6g,半夏9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2.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法
若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阻滞气机,则胃脘胀痛,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治宜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刘老常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
刘老指出:今之小儿诸病,以伤食为多见,缘由小儿脏腑娇嫩,易受损伤,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大人疼爱有加,各种食品琳琅满目,食之过多,脾胃无力运化,食滞胃脘,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恶闻食臭,或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浊垢腻,脉滑等症,尤以厌食或食少为突出,此时大人又唯恐营养缺乏,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进补,使之雪上加霜。
刘老师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疗此症而获愈。
3.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法
盖脾属土,湿为土之气,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失职,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胃脘胀痛,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刘老常用平胃散以治之。
刘老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盖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刘老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
《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黏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若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
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4.行水消痞法
盖脾胃主受盛运化,运化不利,则痰浊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则胃脘胀满疼痛,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以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刘老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
方中生姜、半夏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
刘老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
又若水饮停于心下,心下悸痛,怵怵惕惕,按之鼓手,脉弦或沉,舌苔水滑者,则用茯苓甘草汤(又名苓桂姜甘汤)治之。
本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重用生姜温胃散饮,茯苓淡渗行饮,桂枝通阳化气,甘草扶中补虚,合为温胃化饮,通阳散水之剂。
刘老指出:本方生姜的剂量一定要大,使之既可温胃散寒降逆,又可通气化饮,才收佳效。
5.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在肝病过程中,肝气犯胃尤为多见,可谓“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
临床症见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
治宜疏肝和胃之法,刘老常用萸连二陈汤。
组成:吴茱萸9g,黄连9g,川楝子6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
方中吴茱萸配黄连名左金丸,能治肝经火郁,呕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若肝气横逆犯胃阻隔,上下不得通畅,症见:胃脘疼痛,上下格拒,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脉右弱左弦等,刘老则用制肝安胃汤以治之。
组成:黄连5g,川楝子12g,花椒4g,白芍12g,乌梅15g,淡姜渣12g,当归须12g,橘红10g。
6.疏肝清热法
若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气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热犯胃则痛,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等,治以疏肝和胃,清热解郁法,刘老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治之。
若泛酸明显,则用加味乌贝散:海螵蛸30g,浙贝母6g,鸡内金9g,黄连6g,颠茄片10片,共为细末,每次服4.5g,日3次。
又若少阳热邪不解,而又并于阳明,胃中热结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症见:胃脘及腹急痛,胁满胀疼,痞硬发满,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脉来弦滑有力等。
治宜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清泄胃肠。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之邪,另加大黄、枳实疏导阳明胃家之结热;又以白芍平肝胆以伐木气之横逆。
此证为少阳病挟里实,故不用参、草之滞;单用大枣者,则为保胃存津。在剂量上,方中倍用生姜之义,既可配半夏以治“呕不止”,又可载大黄而不使速攻,况“柴胡得生姜之散而功效更捷”,得大黄之力而具有承气之意,故能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热,是治疗少阳病实证的和下兼用之法。
热结重者加重大黄、黄芩的用量,再选加竹茹、龙胆草、牡丹皮、青黛等;胸胁胀闷气郁重者可加青皮、郁金等;胁痛重者可加金铃子、延胡索、旋覆花等;挟痰热者加竹茹、瓜蒌皮、浙贝母等;湿痰盛者可重用生姜、半夏,另加陈皮、茯苓等。
刘老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胆气逆,又能清泄肠胃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所以大柴胡汤对外感病可用,内伤病也能用,只要见到肝胃不和、气血不利的证候就可使用。近年来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肝胆系统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
7.活血行气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30g,白及9g,当归9g,赤芍9g,生蒲黄9g,五灵脂9g,炒白术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灵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
又若七情所伤,气滞血结,心下作痛,胀满窒塞,脉沉,舌暗者,刘老则用分心气饮行气活血止痛以治之。
组成:霍香9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术6g,桔梗6g,木通,6g广木香9g,香附9g,麦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槟榔6g,莪术6g。
本方即藿香正气散减白芷、厚朴,加木通、木香、香附、麦冬、肉桂、青皮、桑白皮、槟榔、枳壳、莪术而成。
8.疏肝理脾,调和气血法
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伤肝,忧愁思虑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则胃脘疼痛作矣,刘老常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中本方证条文即有“心下支结”之论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所致。
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内和脾胃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内和肝脾柴胡桂枝汤于外感病则为太少表里双解之剂,于内伤杂病则是调和肝胆脾胃、气血营卫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临证之时,需要加人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药,以增强其功效。
9.寒热同调,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寒热错杂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盖脘痛痞满之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异,属气属血之分,然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尤多。对此等病例,刘老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其中,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属于和解剂之一。
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刘老指出半夏泻心汤实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或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错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目前,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生姜泻心汤证多由脾胃失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以致寒热错杂,水饮内生所致。
其主要见症为胃痛脘闷不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胁下阵痛,或伴有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脉多沉弦,舌上多有水滑之苔。方中重用生姜化饮降逆,辅以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清热和阳,干姜、半夏之辛热以散痞和阴,更配以参草大枣补脾和中助其斡旋,于理于证,曲曲中窍。
刘老认为此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临床应用每收捷效。而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加大扶虚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总之,上述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乃辛开苦降之代表方剂,均为针对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而设,临床表现以中见痞满、上见呕吐、下见下利为共同特点,病机为脾寒胃热并存,寒热互结痞塞于中。此方实为辛开苦降法的种加减化裁,均采用等、连与干姜、半夏配伍,芩、连苦泄以清热,半夏、干姜辛开而祛寒,如此寒温合用,苦辛并投,使气机得畅,升降得调,从而达到开结消痞的目的。临床中只需抓住或痞满而痛、或下利、或呕吐的症状特点,证属中焦寒热错杂者,均可加减应用。
10.滋养胃阴法
胃称阳明,“两阳合明”,标志着阳气的隆盛,所以胃气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阳明之气为燥,故同太阴为表里,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临床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此时治疗当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玉竹10g,生地黄10g,麦冬30g,沙参10g,冰糖10g。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同时,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二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
11.益胃和肝法
正常情况下,肝胃之阴液,具有节制肝、胃之气阳的作用。肝阴虚或者胃阴虚,不能节制其脏腑之气阳,则可导致肝胃失和。因此,肝胃阴虚而失和是不可分割的,在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将之与一般的肝胃不和相提并论。
一旦肝阴不足而不能制约肝阳,则使肝阳发动,肝气横逆或胃液虚损而不能济于胃阳,则盛阳无制,燥气得逞而使胃失和降。肝阴虚所致的肝气横逆以及胃液亏损所致的胃失和降,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阴虚性的肝胃不和”。
对于肝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脘痞胀或疼痛,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尤其以晨起为甚,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刘老常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
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调气之功,又滋养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气而不犯香燥劫阴的特点。
临床常用加减法:如胸咽堵塞者加贝母、郁金、枇杷叶、射干等宣肺利咽以顺其气;头目眩晕者加菊花、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以潜阳;恶心呕吐者加枇杷叶、竹茹、荷蒂等和胃以降逆;不欲饮食者加生扁豆、生谷芽、石斛等滋养脾胃以健其运化;大便泄泻者去生地黄,加生牡蛎、生山药等健脾以固涩。
对于胃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中灼热疼痛,口咽干燥,虽欲饮水而量不多,纳食减少,厌食荤腥,大便偏溏,或兼胸脘胀满,嗳气不除。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用益胃和肝汤,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枇杷叶、川楝子、郁金、荷蒂、牡丹皮。本方具有滋胃阴、和肝气之功,以养阴凉血,通胃平肝,滋而不腻,疏而不旷,降而不泻为特点。
此外,如果胃中灼热,加大石斛、黄精、山药之剂量以和其阳热之气;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绿粤梅、佛手等调理气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蛎,甚者加乌梅;心烦寐差者则加夜交藤、合欢花等。
12.温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临床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嗳,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老常用黄芪建中汤治之。
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黄芪5g,炙甘草6g。
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者,刘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而对于胃溃疡属虚寒者,见胃痛、头痛、呃逆、泛酸、时有烦躁者,则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