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9.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肿。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针深二分。
二、手掌部
1.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肩背痛(特效)、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2.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运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三分至五分深。
4.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5.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针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注意:孕妇禁针。
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7.下白穴(中白之倒马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8.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耳鸣特效。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9.腕顺二穴
部位: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一次用一穴为宜。
10.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
三、小臂部
1.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解剖: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2.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3.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4.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5.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
解剖:此处与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枝,肝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运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6.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乾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四分至七分。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7.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
解剖:此处与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枝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散右穴。)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8.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肉缘,距人士穴三寸。
解剖:此处为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9.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
解剖:肱桡骨肌外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
运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灵骨穴双手同时用针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四、大臂部
1.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五、足趾部
1.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1.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2.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同正筋穴。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3.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4.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5.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6.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7.腑肠穴
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同四花下穴。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运用:通常与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8.天皇穴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9.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10.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11.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解剖: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二分。
注意:孕妇禁针。
12.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五分至一寸深。
13.侧下三里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同侧三里穴。
主治:同侧三里穴。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14.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七、大腿部
1.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2.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3.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上四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4.通肾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
解剖:肾之神经。
主冶:阳萎、早泄、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
取穴:当膝盖内侧上缘之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5.通胃穴
部位:在通肾穴上二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盖内侧上缘之上二寸,即通肾穴之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6.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之上四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胃穴。
取穴:在通肾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针,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虞。
7.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8.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
解剖:同明黄穴。
主治:同明黄穴。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9.其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解剖:胆总神经,心之支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明黄穴直下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肝机能不够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疮。
10.驷马中穴
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
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1.驷马上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2.驷马下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下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13.解穴
部位: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解剖:心脏敏感神经及血管。
主治:扎针后气血错乱、血不归经,下针处起包、疼痛,或是西医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损伤,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劳过度之疼痛。
取穴:当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下针后将针缓缓转动,病痛解除即取针;留针时间以八分钟为限。如患者晕针不省人事,即将其口张开,以扁针、筷子、汤匙或手指按其舌根,稍用力重压三下,见其欲呕吐时,以凉水洗其头,并以湿毛巾覆盖其头部,令饮凉开水半杯即醒。受刑休克者亦可用此法解之。如患霍乱引起休克,可用凉水洗头,使其恢复知觉,然后用针药治之。
14.失音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其下二寸。
解剖: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取穴:当膝盖内侧之中央点一穴,其下二寸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八、头面部
1.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2.镇静穴
部位: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脑神经。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取穴:当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针)。
运用:本穴应与正会穴配针,才有疗效。
3.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当嘴角直下四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4.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同水通穴。
取穴:从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运用: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取穴下针时应就发青处针之。
5.鼻翼穴
部位:大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解剖:肺、肾、脾神经。
主治:眉酸骨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脸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
取穴:当鼻翼中央上端之沟陷中取之。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
。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在临床上不须记忆穴位,且能自然理解善加运用其特殊疗效的秘密。方法:从阴阳探源天人解理论,运用古法颠倒之术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穴位秘密。效果:可以瞬间理解董氏奇穴先祖们创穴过程,穴位解剖及主治解秘。结论: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秘密,在临床运用上能得心应手,自由发挥,具有临床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前言
近二十年来董氏奇穴已在韩国、美国、大陆兴起了学习及研究热潮,董氏奇穴在临床上的奇迹,已被针灸界广为运用,但一般皆认为董氏奇穴只讲临床实用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理论来源,杨维杰博士在董氏奇穴及学术思想应用里谈到:「董师曾说董氏奇穴系祖传而来,自己亦有发现发挥,原理与易经及内经有关,此外即未再多言,至1975年董师去世,亦未再提及渊源学理。」另在杨维杰着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韩文版译者朱贤煜在序理有这样的一段话:「很幸运的,我们韩医界对董氏奇穴早有接触,因董氏奇穴效果卓著,迅速,而且取穴方便,故被许多临床家所爱好。但因 董景昌 先生和其继承及发扬完善董氏奇穴的 杨维杰 博士之深奥学术思想的大部份漏传和误传,所以只讲临床的实用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理论概念部份,故译者所见的 韩 医师误认为「只有实际效能但无理论」,所以只需记住效能就可以,或曰「只对痛症效果好」或曰「经穴太繁多手法也较难」等等。」此段序言相信这是许多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者的共同心声,愿就笔者个人领悟的原理述介于后,抛砖引玉互相切磋。
方法
1、天人解理论
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夭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夭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味,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末成人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巳,称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称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依上所述试绘简图如下
天体气之运转图
仰观天俯查地身居中字观查四维(降沉升浮)的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化,五行正常运转。
天体气之运转顺序
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循环无端
人体气之运转图。
人体气之运转顺序
肾气传肝传心传脾传肺传肾
与天体气之运转顺序相同
五行运转合成一气,木生、金降,木不病风、金不病燥。水升、火降,火不病热、不病暑,水不病寒,土运于中土不病湿。
2、顚倒之术
岐伯曰:「顚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岐伯说要懂得运用巅倒之术的方法,必须先了解阴阳规律的变化,即大自然变化之道也,就是说处在窈冥昏默之中也暗藏着很深的大道理,那意境又如禅宗的「春有百花、夏有风、秋有明月、冬有雪。」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里面都有其自然之道,只要了解及遵循规律的自然之道,自然就懂得运用巅倒转化之术,探明其阴阳自然之规律,并确实依自然之法则去实践,也自然可以作到像养生的最高境界,精不摇、神不驰,达到精固、神全,而形体是否生病,已经根本不用在考虑范围内。
古代医家是在研究大自然的变化,才能成就出如此伟大的中国医学,人是存活在这大自然里,自然与大自然设计的架构相同,简单的说人体五脏能量规律的传动方式,与大自然的规律变化情形是相同的。故衍生中医理论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木病金治、水病偏见其治在火…。
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穴位秘密
举一穴可通百穴。例:【五虎穴】
穴 位:掌面拇指第一节中央外侧五分,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计有五穴。
图1
董派解剖:1、董氏正经奇学穴著者董景昌论述解剖以下简称(董景昌)
(董景昌)桡神经浅枝,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2、董氏正经奇学穴著者胡文智论述解剖以下简称(胡文智)
(胡文智)掌侧指固有神经下浅枝,脾肾神经。
笔者解秘:1、穴名解:本穴位居大拇指手太阴位,气旺于寅时,十二生肖定位属虎,故称虎穴。
2、生理解剖学上分析,并未能看出与脾肾神经有任何相关性,但依颠倒之术理论,水气偏见≒水生病(水不升≒肾不升、脾不升),其治在火,故解剖称本穴通脾肾神经。
3、从右手掌面手指五行运转图分析,五虎穴位居火位,可治水位之病。
4、依上述方法董氏穴位解剖及主治何病,可不须背诵,自然理解了然于心运用自如。
取 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第一节中线外侧五分,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止,计有五穴,故名五虎穴。
董派主治:1、(董景昌)全身骨肿。
2、(胡文智)全身骨肿、肺炎、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脚掌内侧部份肿痛、肝肿大、肝硬化。
主治解秘:1、肾属水肾又主骨,今水气偏见病在骨时,其治在火,故可治全身骨肿等属水(足太阳、足少阴)之病等关节之病变。
2、心脏与六腑分枝神经属火之列。肾脏与六脏(五脏加三焦)属水之列。
图1-1
肾水属阴不闲多、只怕不足,不足骨不得养,产生骨肿之病变,其实症状不只单一骨肿,而是还可能产生其它骨相关病,例如神经痛(神经细统属肾),因此本穴可治手足关节疼痛,可由此类推肾主骨骨之余入牙,说明肾虚自然牙齿易生病变(例如牙周病) ,也说明本穴也可治因肾虚引起之牙痛,依穴性分析:五虎穴≒太溪穴。
l 不过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董氏先祖用五虎穴而不用太溪穴,基本 上分析原因如下:
a、首先要了解依正经穴位强调得气后方行补泻,但五虎穴只须下完针即有效,不须候气至之特点较易被患者(尤其小儿)所接受,每一个人与生俱来感觉神经差异甚大,就如心跳血压有约值没有绝对值,为医者要知病苦才更能生慈悲心,希望减少病者的不舒适感,相信五虎穴是在此前提下建构出来的,尤其董氏在手法不强调穴位的得气重要性由一一部位可见一斑,证明了某些穴位是可以不须补泻手法也可达到疗效,作者虽为古法门派(强调手法的重要性)传承人,不过也在找寻舒适感且有效的针灸方法。
b、一一部位手指穴与耳穴可不须行补泻手法,但皆有一共通处及必须找到反应点(痛点)效果更明显。
c、手指穴位何其多,但如何达到100%的有效才是主要重点,且一一部位手指穴较易被怕针者及小儿接受,是值得推广的一门技术。
3、穴位居手太阴肺经故可治肺炎、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有关之肺经病变。
4、水位太阳病,其治在火位,故可治太阳伤寒引起之头痛。
5、穴居手太阴,故可治足太阴之脚趾内侧部份肿痛(同气疗法)。
案例参考:一女因年轻喜穿高跟鞋,左右脚大趾内恻核骨位置变形凸出,日益严重渐渐并有疼痛感,经朋友介绍到西医外科整型,经开刀手术后疼痛依旧并未改善,后寻求针灸方法治标,经针此穴疼痛立解,为巩固疗效再针三次,一个月后此女告知,针后左右脚大趾内恻不再疼痛。
6、火为木之子,故本穴可治肝肿大、肝硬化之肝木之病变。
7、依颠倒之术理论足太阳病找手太阴治故在手拇指太阴找火位治。
8、依虚者补其母原理水不足补其母金(手太阴)。
8、医者治病善知病源,方能知对治方法,故应以脉为师,方能灵活运用颠倒之术。
9、五虎穴使用时机脉象如下:
图1-2
左手尺脉候足少阴肾经脉
及足太阳膀胱经
图1-3
左尺脉沉无力或无脉为
肾阳虚
左尺脉浮有力肾阴虚
左尺脉过本位为足太阳经病
脉象判读方法:
1、左尺候肾膀胱水生左关肝胆木,左关肝胆木生左寸心小肠火,水生木生火,正常脉为三部皆沉须有力,代表三部脏腑功能运作正常,水气往上传木气后频率提高,再传火气再提高频率方能把气由水传到火,故火在脉膊触觉应高于关,关应高于尺,方为正常之脉象。
2、今左尺脉沉无力或无脉代表肾膀胱水功能不足,水病气单独显现,为水无力上升,没有多于能量供应给骨头,因此临床表现骨痛、骨肿、牙痛、牙肿神经疼痛等病变,治在火(不降) ,五虎穴居火位故治水之一切病变。
3、左尺脉浮有力为肾阳太过之脉象,为火不降回堵产生肾阴不足、肾阳太过,故水气偏见,症状表现腿酸、腿胀、四肢关节疼痛,治在火位。
4、左尺脉过本位,为足太阳经太过之脉象也,是火不降回堵产生足太阳经太过,临床表现太阳头痛、颈紧、肩背腰疼痛,故水气偏见治在火位。
5、依颠倒之术理论足太阳病找手太阴治,故在手拇指太阴找火位治。
刺 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针刺出黄水效佳。
针 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结论:
1、中医理论是在大胆假设前提下,从生活经验小心求证,在自然之道中生发;因此中医理论数千年来屹立不摇。相信董派先祖们也是历经此过程,现在的我们当然也可以从自然之道理论上,还原董氏奇穴创穴过程,及其中医式的解剖叙述,尤其穴位的特殊疗效,更是必须大胆假设,而后经过临床多方印证,方能确认为有效的治疗穴位。
2、董景昌先生对其门人叙述:「董氏奇穴系祖传而来,自己亦有发现发挥,…」,这句话是正确的,因在其著作中一一部位只有27个穴位,到传至其门人 胡文智 医师所著―最新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时,一一部位已达85个穴位,虽有人论其真假之说,但本人认为应是由 董景昌先生所亲授的,因为可以运用天人解自然之道,及本篇论文的推演方法证明。
3、董派先祖是大智能者,由因找果的方式发现董氏奇穴,而本人才疏学浅只能从果(治病效果)找因(原始理论)的方法,去揭开董氏奇穴的秘密,希望以上的报告能对董氏奇穴喜爱者,在临床运用上有所帮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