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典型损呈蝶状,为淡褐色至咖啡色斑片,境界明显,日晒后加剧。好发于背年女性和孕妇。虽无自觉症状,但有碍美容,给患者心理上造成痛苦。
患者常伴有性情急躁,胸胁或乳房胀痛等症状,或内分泌失调或其他慢性病。
黄褐斑对称发生于脸面,尤以两颊、额部、鼻、唇及颏等处多见。
局部呈钱币大小或小儿手掌大的色素斑,呈黄褐色或暗褐色,境界明显或模糊不清。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原因与性激素失调和卵巢机能不全有关。
黄褐斑属于祖国医学“面尘”、“肝斑”、“黎黑斑”等范畴。中医对此病记述较早,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称“奸黯”;隋代《诸病源候论》称“面黑訐”,唐代《千金方》称“面奸”、“䵟黯”,《外台秘要》称“面皯黯”,《外科正宗》称“黧黑斑”,《外科论治全书》称为“面尘”,《医宗金鉴》称为“黧黑肝黯”。后世医家也有其状如朝蝶而称为“蝴蝶斑”,因多见于孕妇而称为“妊娠斑”,因伴有肝郁气带而名为“肝斑”。
中医认为本病系由气血不和,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优思抑郁,肝失条畅,痰湿内停,虚火上炎等皆可结滞于面上而酿成褐斑。《诸病源候论》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生黑䵟”。五脏之中又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更为密切。治宜疏肝滋肾,解郁散结,利湿法痰,健脾和中。
方一:柴胡15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茯苓12克,川芎12克,丹皮12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
本方适宜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胸脘痞闷、烦躁易怒、口苦之患者服用。
方二:桂枝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桃仁10克,法半夏10克,防己15克,泽泻15克。水煎服。
木方适宜于痰湿内停、呕吐清水痰涎、小便不利、头昏目眩之面部有黄褐斑患者服用。
方三:熟地15克,山药30克,女贞子30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水煎服。
加减: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遗精、盗汗者加金樱子、芡实;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
本方适宜于肾水不足、耳鸣腰酸、失眠健忘、遗精、女子不孕的面部黄褐斑患者服用。
方四:珍珠母30克,菊花10克,僵蚕10克,菌陈30克,夏枯草30克,茯苓6克,生地20克,女贞子2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直至黄褐斑完全消退。
加减:脾胃不健、素有胃脘部不适者,去菊花,加炒白术12克;阴虚发热者加地骨皮12克:肝郁气滞明显者加玫瑰花3克。
本方适用于头目眩晕,血压偏高之面部黄褐斑患者。
方五:白芨5克,白芷5克,白附子5克,白蔹5克,密陀僧3克,共研细末,搅入白蜜内,睡前涂局部,一个月内斑痕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