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生病的康巴人
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康巴人的健壮、威武是远近闻名的。传说,康巴人是战神和美神的后代,并且曾得到药王门杰拉的垂青,懂得世上所有药的药性和所有疾病的医治方法,于是才有了“永不生病”的康巴人这种说法。
康巴汉子
康巴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真的不生病么?
藏东地区的藏族人几乎统称康巴。康巴汉子个头多在1.8m左右,走路稳健有力,声音洪亮,紫黑色的脸膛如同墨玉,腰间横挎或斜插着各式的腰刀。
然而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又如此恶劣,又食五谷杂粮,怎会不生病呢?
藏医为藏民诊病
其实不是不生病,而是藏族康巴人有着非常独到的保健模式:藏医藏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冶疗分食、行、药、外冶循徐渐进,对一般的小病小灾,不需吃药打针开刀,调理手法很多,比如拨罐、泡脚、藏浴、茶饮、食疗药膳等,还有火疗以疏通经络。
藏医缘起
虽然海拔高达3800多米,空气稀薄,但这不影响茹毛饮血的藏族人从某些受伤动物自发寻找某种草来医治伤口这一现象中得到启示,他们逐渐懂得用制作青稞酒时剩余的酒糟来治疗外伤,知道融化的酥油可以止血,会把羊毛烧成灰烬来消炎。
他们还用藏雪鸡来治疗感冒和眼疾,用麝香内服治疗胃病,用麝香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等等。此外,还用松柏燃烧的烟雾净化空气、消除病毒,现在藏族百姓依在沿用的煨桑,正是起源于此。
古代藏医行医的图画
公元前126年,长居西藏高原雅隆地方的藏族先民、先驱者泽拉嘎玛约德回答聂赤赞普疑问时已经得出“有毒就有药”的结论,这其实已经预示了藏医药学的萌芽,而它的形成其实也是一个外来作用的结果。
及至公元4世纪,印度医学传入西藏。而公元6-7世纪,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又带来“特殊的嫁妆”——许多医学家和中医医书及药物。博采多家,藏医鼻祖宇妥·云丹贡布终于在8世纪创作出了藏医史上最经典著述《居希》,汉语译为《四部医典》,由此,藏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自成一体地屹立于世界医药学之林。
《四部医典》
17世纪第司·桑吉嘉措著《四部医典》注释本《蓝琉璃》,主持绘制了80幅藏医唐卡。唐卡画图是为了使四部医典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不论学识渊博者,还是初学儿童,均能理解。
三因法原理
简单说来,藏医这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中,三因法是核心内容之一。
三因法图
藏医学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赤巴”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培根”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
若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在人体内不能维持平衡状态,就会导致各种疾病:一种原因是增盛,一种原因是衰减,还有一种原因是紊乱。
以甜食为例,比如一个人长期吃甜食,身体里面糖分就会过量;而一点糖分都不摄取,那也是不行的,也会因为缺乏导致疾病;此外如果他一段时间过量地摄取糖分,一段时间又一点也不摄取,就会造成紊乱的状态。
藏医工具
藏医将血、肉、脂肪、唾液、骨、骨髓、精七种物质视作人体必不可少的构成物质。除了利用与中医类似的“望、问、切”之法脉诊外,对于“尿诊”和舌苔诊断尤为重视。
确定病情后,治疗有催吐、攻泄、利水、利热等法,除内服药物外,还常用针灸、烧艾、拔火罐、按摩、放血、蒸疗、药水浴、酥油止血、青稞酒治疗外伤等法。
《四部医典》教学挂图——放血穴位及火灸
比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藏医药浴法”。就是将“五味甘露汤”煎成浴水,注入浴盆,用蒸汽冲热。病人在药液中洗泡10-20分钟,洗毕马上光身钻进棉被盖严,板炕下面再送蒸汽,焐得大汗淋漓随后擦干。一天2次,一个疗程7天。这期间,病人不能出门,不能吹风。
藏医药浴
金银矿物质入药
这其实只是藏医藏药千百种治疗方法中的一例,藏医划分药物为六味”、“八性”、“十七种效能”。(六味:咸、酸、甘、辛、苦、涩;八性:轻、重、寒、热、钝、锐、润、糙;十七种效能:轻、重、寒、热、稳、动、润、燥、温、凉、钝、锐、稀、干、柔、软、糙。)
在粗粝的高原地带,共有2000多种植物,100多种动物和80多种矿物可以入药。其中许多属于青藏高原的特产,如天麻、冬虫夏草、贝母、三七、雪莲、藏菖蒲、雪上一支蒿、胡黄连等,再如鹰胃、麝香、熊胆、羚羊角……
医药挂图三幅
矿物药、动物药是藏药的一大特色。在动物医药方面,藏医讲究以心治心,以肺治肺,如用野牛心、兔子心治心脏病;用老鹰胃、狼胃治胃病;用水獭肺、狐狸肺治肺病;用鹿肾治肾病;另外,还有用猪血、驴血等治疗肠胃疾病……
熊胆及各种珍贵药材
如仁青常觉——藏药中的名贵药物之一,由佐塔、藏红花、牛黄、熊胆等几十种药制成,用于头部、上下腹以及四肢疮症、胃溃疡、陈旧性病症、各类中毒症、慢性热症、急腹症,对瘟疫、内脏化脓、出血症等都有良好的效果。无病者还可以当作强身壮体的滋补药。
矿物质上,藏医认为金子味苦,可去毒,“有如水泼在花瓣上”;银可止脓血;铜可退热;铁可吸出肝内毒物,治疗眼疾、水肿及身体和胃部肿胀;绿松石可治肝、肺发热;蓝宝石可治麻风病;珍珠可治脑病,并以红珍珠最佳……
筛丸
这些珍贵材料的加入,直接导致很多藏药以散剂或丸为主,汤剂则较少使用(方剂有单方和复方,少则一二味,多达数十味)。有人便开始置疑了,这重金属含量肯定超标,能吃么?
内行人都知道,所有名贵藏药都离不开药引子:佐台。从水银中提炼出佐台后,才能炮制出一切名贵的藏药。第一道工序是洗毒,将水银及各种金属、矿石类药物,按规定比例加入配好的药液中洗淘,以去除其中的毒性和附粘的灰尘与杂质。
晒药丸
用事实说话
能不能治病,藏药用事实说话。
用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其临床治愈率达73.3%。
由名贵药材虫草、麝香、贝母、红景天、雪莲花、松耳石、象黄、吨博达洛等精制而成的藏药,治疗心脏病、高血压、脑溢血、癫痫、胃溃疡、乙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等疾病,疗效也有目共睹。
又如治疗慢性气管炎的茶绒油、杜鹃油、复方樟柳碱片,治疗黄疸型肝炎的藏茵陈和治疗小儿腹泻的湿生锐蓄等,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用藏药研制的“乙肝宁”对乙型肝炎具有显著疗效,“然纳桑培”(珍珠七十味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很有成效。
除了服药外,还有穴位放血、穿刺术治疗腹水,冷暖敷针拔白内障、导尿、熏蒸治疗、油脂疗法等治疗手段,这些方法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
拉萨藏医院保存的大量古代藏医药著作
从这方面来看,藏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无疑是值得珍视的。
神秘的面纱
当然,藏药的珍贵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昂贵的纯天然材料,更是因为其神奇快速的疗效——藏医藏药同藏传佛教一样,充满了慰藉感、敬畏感和仪式感,在世人眼中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藏医旦科,又名旦增东珠,佛名洛桑琼焦尔
藏区牧民对藏药十分崇拜,终年将其带在身上,有的甚至如同项链挂于颈上,视为灵验之物或奉若仙丹,若遇到紧急疾病,取而食之。
挂着藏药的老人
因为,藏药的采集、炮制、制作过程中,依据传统医学理论,有着严格的规定。藏医学生必须随师学习采药、辨忍药材、炮制药材及制药。而药品在制成前后,必须按宗教仪轨进行加持,由僧侣和药师、医生、学徒甚至病人一起共同参与诵经七天,祝愿药物效果灵验。
模拟诵经场景
我们来还原一下加持仪式的场景:供奉了药师佛坛城和藏药材修供坛城的大厅,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灯、“桑”烟散发出的芳香和藏药材的天然药香,乐器奏出节奏简单却令人肃然起敬的乐音,喇嘛药师们喃喃口诵真经,坛城下的芸芸信徒虔诚而坚定地磕下头……
华丽的坛城
信徒祭拜
师出同门
当然,这也是藏药备受争议之处。
世人只看到它的浓厚宗教色彩,殊不知,藏医和佛教同属一体,师出同门——藏传佛教五明学中的医方明即为藏医学,也就是说,藏医是僧侣的必修课。
藏医旦科,又名旦增东珠,佛名洛桑琼焦尔
在藏区一些大的寺院,一般都设有专门传授医药学知识的僧医学院“门巴扎仓”,即医学院。藏传佛教的高僧活佛一般都对藏医药学有很深的造诣。藏医鼻祖元丹贡布所著《四部医典》的医药挂图中所载的历代名医药师中就有不少高僧大德的名字。一些治疗藏区疑难多发病的传世秘方也是在寺院中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
刻苦学习藏医的年轻喇嘛
西藏藏医学院的学生正在研读记载着藏医药浴法相关知识的《四部医典》
因此很多时候,巫医和僧医的身份常常是重合的,使做法事、占卜、禳灾及开光、加持等仪式为藏医药学的组成部分。藏医在诊病施治时,往往要有诸如推算、念诵、祷告、放生、供养等行为,而经过加持以后的藏药,药力和药效能“成倍的增加”,这是药师、医生和病人的共识。之后进行的诊疗、治病也往往能立显神效。而从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这对治愈疾病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