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篇文章为大家分享了中药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等前七个部分(没阅读过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的文章列表就有),接下来继续为大家分享第八部分:【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能的中药材称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多为苦温辛散之品,功能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主要归于肝肾二经,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主要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麻木,肢体重着,遇寒加重、得暖痛减的风寒痹证。
此类药物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有的祛风湿药还有清热祛风,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部分祛风湿药兼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浊,活血解毒,熄风定搐等作用。
祛风湿药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解热、抑菌、消炎、抗过敏作用;部分祛风湿药还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以及利尿、强心等作用。
透骨草
有些药物兼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筋骨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等风湿重证;
部分药物祛风湿而性凉清热,主治风湿热邪流注于关节经络所致的风湿热痹,证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者。
部分祛风湿药兼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浊,活血解毒,湿热疮毒,熄风定搐等作用。 祛风湿药对西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腰脊劳损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对高血压、中风偏瘫、破伤风、心脏病以及肠炎、痢疾等也有治疗作用。
1)如风邪偏盛,游走疼痛的行(风)痹,宜用祛风力强的祛风湿药,并配伍祛风止痛药,痹证初起而有表邪者,尤应如此。
2)风寒痹证,寒邪偏盛,疼痛较剧者,宜选用散寒力强的祛风湿药,常配温里散寒药,以增强散寒止痛的作用;
3)湿邪偏盛,酸楚重着的着(湿)痹,宜选用除湿力强的祛风湿药,并配伍利湿药。
4)郁久化热,关节红肿灼热的热痹,宜选用性偏寒凉的祛风湿药,并配伍清热药。
5)兼有肝肾不足,久病体弱,气血亏虚筋骨痿软者,宜选用祛风湿、健筋骨药,并配伍必要的养气血药,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6)痹证初起,兼有表证者,当伍解表药,使邪由外解;此外,祛风湿药常配活血药同用,以增强通络除痹的作用。
7)痹证一般均因邪气闭阻气血而为病,故各型痹证均宜配伍活血化瘀之药,以增强疗效,故素有“治风先治 血”的经验。
祛风湿药多为辛温燥散之品,容易伤阴耗血,故阴虚血亏者当慎用。若病程较长 祛风湿药,经久不愈者,可制成酒剂、丸剂或散剂服用。
1、祛风湿散寒药
1)白花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止痉。
2)乌梢蛇:性味甘平,无毒,入肝经。祛风通络,止痉。
3)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祛湿。
4)老鹤草:苦辛平,归肝肾大肠经。祛除风湿。
5)透骨草:辛温,有小毒,归肝肾经。祛除风湿,活血止痛。
6)木瓜:酸温,归肝脾经。除湿利痹,缓急舒筋,消食,治脚气。
7)川乌:性热,味辛苦;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川乌
8)羌活:味辛苦温,归膀胱肾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
9)雷公藤:苦辛大毒,归心肝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10)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
11)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
2、祛风湿清热药
1)秦艽:苦辛平,归胃肝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除黄疸。
2)寻骨风:辛苦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痛。
3)蜇砂:甘辛温,归肝脾胃经。除湿利痹,缓急舒筋。
4)松节:苦,温,入肝、肾经。除湿利痹
5)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6)臭梧桐:辛苦寒,归肝胆脾经。祛除风湿,降压。
7)豨莶草:辛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8)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肾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络石藤
9)桑枝:苦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消肿利水。
10)蚕沙:甘辛温,归肝脾胃。祛风除湿,化湿和胃
11)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祛风止痛、止痒、解蛇毒
12)接骨木:甘苦,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利水消肿。
13)海桐皮:苦辛平,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杀虫止痒。
3、祛风湿强筋骨药
1)狗脊:性味苦甘温,归肝肾心膀胱经。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
2)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3)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